鄭 宏
(山東省青島鞍山二路小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相比于其他學科的教育特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強調實踐性。這是由于盡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作用于學生的思想層面,但是卻需要通過其在生活和學習中的一言一行表現出來。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對于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形成清楚認知,并能夠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開展豐富化的實踐活動。
以發展實踐性教育理念作為導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該重視突出實踐性教學與課程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既不脫離教材中的知識點,也能夠與實際生活之間建立聯系,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放到社會生活背景當中。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的形式,更好的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可以督促學生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將實際學情作為著手點,深入挖掘實踐性教學和課程內容的結合點,開展實踐活動,比如,實地考察、社會調查、實驗研究、訪問與體驗等。通過這樣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動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對學生形成較強的吸引力,使其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并在其中積極思考,獲取知識,達到理想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在情境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1]。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情境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應該通過教學反思分析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對其加以改正和優化。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素養,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將其切實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例如,教師講解到“生活離不開規則”這個部分時,可以選取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且契合本節課主題的生活場景,比如,在公交車站排隊時有人插隊上車、看到有人在醫院的大廳抽煙、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一直與司機攀談等,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場景,通過表演的形式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呈現出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表演為其點評,并從課程知識的角度進行詳細的講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從實踐角度對于課程知識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實踐活動對于環境的要求較高。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實踐性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嘗試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課程教育放到社會背景當中,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社會實踐主要指的是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去到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對于課程知識進行深入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2]。例如,教師講解到“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個部分時,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在教室中設計與制作調查問卷或者其他相關材料。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去到當地的自然環境、環保部門或者居民區當中,通過實地考察、訪問以及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實踐,回到教室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一份關于環境保護的“倡議書”或者制作垃圾分類宣傳手冊。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性教學活動體系當中,參觀訪問法屬于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實施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到校園以外的特定地點,進行走訪,讓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并將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聯系起來[3]。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升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與訪問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產生心得體會。這是課堂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做好學生的安全保障工作,以達到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的效果。
綜上所述,當前,越來越多道德與法治教師開始探究實踐性教學活動。具體而言,教師應該突出實踐性教學與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踐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理念;以德育教育目標為導向組織參觀訪問實踐活動。通過本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性教學策略展開的一系列探析,希望能為達到理想的德育教學效果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