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慶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峰市中心小學 福建 龍巖 364118)
校園暴力和學生在校園及許多場合的不妥言行屢屢發生,讓我感覺學校育人方面的一些缺失。除了諸多因素外,道法課的教學效果也是值得深思的。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如何將思想認識轉化為行動的自覺性?
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知其然者甚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學目標是雙基目標,即知識和技能的落實。本世紀初提出“三維目標”,觀點就是“讓我們知道怎么教”?!叭S目標”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它是指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達到的三個目標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三個維度的表述只是分析性的,任何一個維度都包含著其他兩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維度,即對“本本”的認知接受消化,繼而轉化為“為我所用”的能力提升。與對象化的、單向度的“雙基”不同,呈現為三維目標的“固體”狀態;過程與方法維度,呈現為三維目標的“液體”狀態,表現為學生知識學習時思考與行動狀態,以及教師授課的“備課”與“備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呈現為三維目標的“氣體”狀態,表現為學生學習成果里頭體現行為中的身體—心理、感性—理性交融的精神元素。
今天的提出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育人階段,提出“讓我們知道育什么人”。2013年開始研究其內涵,2016年正式提出包括三大要素、六個板塊、十八點的核心素養。具體為:一是文化基礎:(1)文化底蘊,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2)科學精神,包括理性思維、批評質疑、勇于探索。二是社會參與:(1)責任擔當,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2)實踐創新,包括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三是自主發展:(1)學會學習,包括樂學善學、勤于思考、信息意識;(2)健康生活,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深化、具體化,核心素養傾向于“內在”,即教育內容內在于人的狀態與水平。核心素養對三維目標的發展和超越,主要表現在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方面,“超越”并非“超出”,核心素養并非因此就可以替代三維目標。現在,似乎存在這樣的認識,認為有了核心素養就可以淡化甚至不用再談三維目標了。其實落實好三維目標,才能深化“素養”。達到“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之素養要求。
統籌“化內”和“化外”的關系,就是統籌好“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關系。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你告訴我的,我會忘記,你示范的,我會記著,你讓我做的,我會明白,而且能記住一輩子?!边@讓我想起了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首先發現并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它用金字塔模式并用數字形象的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所體現出的學習效果。它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被動學習,主要是“講授”、“閱讀”、“視聽”和“演示”。這是我們最熟悉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尤其是“講授”,24小時后的平均保存率僅為5%?!伴喿x”、“視聽”和“演示”則分別為10%、20%、30%,也都不高。第二種是主動學習,主要是“討論組”、“動手實踐”和“馬上運用所學知識去教別人”?!坝懻摻M”24小時后的平均保存率為50%,“動手實踐”為75%,而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馬上運用所學知識去教別人”竟然高達90%。
因此,我們必須擯棄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講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多鼓勵學生參與,采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甚至是讓學生教學生的方法,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發掘和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道德與法治學科尤為如此。圍繞學習活動來設計教材,是教材編寫中的一個重大突破,它打破了德育教材的說教特點,實現了教與學的互動共生。比如,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整冊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我們認識一些概念后,更要通過學生生活中的感知來理解、體會。如第一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我們可以先舉一些平時在學?;蛟诩依锏呐鲆姷囊恍┦吕胧?。先知道哪些事是違背道德的或是違反學校紀律的。上課亂講話,排隊推搡,嫉妒同學,對爺爺奶奶等長輩抱怨,對他們在生活中提出的要求愛理不理等等。讓他們想想:這些事情發生后結果如何?接著可以提出諸如我們為什么能安心的在學校學習?為什么我們能放心的外出旅游?超市里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有誰替你做主?爸媽在工廠上班老板不給工資或拖欠工資咋辦等問題。這樣就很自然的引入到法律這個議題。對這些問題老師不急于解決,而是留著學生討論后,自己去問父母或其他人,也可以通過查找資料解決。而后,針對這些問題,讓同學們自己匯報是如何解決的。這些問題得到解決后,再進一步讓同學們自己提出實際生活中遇見或聽見的事,讓他自己通過上面那些渠道去解決。這樣的主動學習,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教別人”,從學習金字塔理論說,保存率是最高的。既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法律的伴隨,又對法律有了更深的認識。再比如,同樣是本冊教材,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中“國家機構有哪些?”學習這一課前,可以讓學生把所認識的周邊的“單位”名稱,還有親人、鄰居等工作的部門列舉出來,然后再去問問他們的“身份”。這樣他們就有了初始的認識,對接著學習的“國家機構有哪些”就有更深的認知。再比如《人大代表為人民》一課,我們可以從他們最熟悉的身邊的班級班委,家委會成員,少先隊隊員代表等職責說起,這樣他們就對人大代表怎么來的,他們是如何工作的有了感性的了解,接著讓他們回到各自居委會或村委,采訪本村(居)的人大代表,用采訪的形式,對他們的履職進行更直觀的了解。而后在上課時,讓這些同學把知道的講給同學聽,這樣對知識的“保存率”就高了。
總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要突出學科特點,對“術語”的理解記憶,要圍繞生活,貼近生活,讓他們有“話”可說,同時又要回歸生活,讓知識指導實踐,催生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