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紅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102249)
當前,大學生身體素質逐漸下降,要想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實現大學生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就需要分析影響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因素,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這既需要大學生自身的努力,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又需要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學校構建完整的教育體系,多方共同努力促進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
首先,大學生自身不重視體育鍛煉。雖然大學生已經成年,但心智尚不成熟,存在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且難以改變。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他們過分重視文化課成績,忽略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即便進入大學校園,也認為不需要進行體育鍛煉。同時,學生的體育鍛煉的態度及鍛煉氛圍對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也具有一定的影響,這也是大學生不重視體育鍛煉的最直觀表現[1]。
其次,不良生活習慣與方式的影響。當前,大部分大學生不能合理安排課余時間,空閑時間多用于通宵上網、追劇、睡懶覺等,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部分男生存在喝酒、吸煙、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這違背了合理膳食及健康生活的理念。這些問題造成大學生休息時間不足,營養攝入量不足,導致身體素質逐漸下降[2]。
首先,生活環境的影響。大學校園附近有很多網吧等娛樂場所,且數量逐年增加,這就導致很多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深陷其中。另外,生活條件改善,使得部分學生出現營養過剩情況,大學生肥胖率增加,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大學生習慣乘車出行,很少選擇自行車、步行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3]。
其次,家庭環境的影響。當前,大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在家中受到父母寵愛,很少做體力活動。自小就缺少身體鍛煉,加上高中階段學習壓力較大,學生需要熬夜完成作業,直接影響到其身體素質。
雖然教育部不斷強調鍛煉的重要性,但實際落實效果不理想,高校很少組織體育活動,即便組織也是因為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敷衍了事,無法達成預期效果。此外,高校內部缺少足夠的運動場地與器材,隨著高校擴招,在校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原有的體育設施與場地已無法滿足學生需求,影響到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
另外,一些高校出于利益,將擴建的運動場館向社會開放,提供有償服務,即便學校學生使用也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直接阻礙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利于大學生身體素質提升。
合理利用課外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大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參與體育活動,既可以擁有強健的體魄,又能認識新朋友,有利于自身交際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的有效放松。此外,體育運動可以調節食欲與睡眠,通過體育運動逐步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也可以保證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為提高大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教師需要加強對大學生健康價值的引導與培養,使他們意識到身體素質對自身健康、未來發展、創業可能產生的影響,從而在以后大學生活中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另外,為進一步貫徹和落實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標準,提升大學生健康意識,培養健康價值觀,在高校體育文化發展建設中,應結合實踐訓練,加強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引導,在體育訓練中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意識、行為等的滲透,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確保其身心健康發展。
就當前情況而言,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運動價值觀尤為重要,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方法與措施,搭建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平臺,有助于引導其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大學生應主動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參與到體育鍛煉或體育活動中,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隨著科技的發展及時代的進步,傳統的訓練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大學生身體發展的實際需求。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對傳統訓練模式產生了倦怠感,不僅提不起訓練興趣,同時也達不到訓練效果。因此,在組織大學生開展訓練時,體育教師需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對傳統訓練模式進行適當調整和修改,探索出一套既能滿足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又能有效提升其參與積極性的訓練模式,幫助大學生穩步提升訓練質量[5]。
體育教師在針對大學生訓練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時,一定要尊重科學,綜合考慮大學生實際發展需求、身體素質、學習興趣、訓練目標等因素,科學地設置訓練的強度和形式,切不可憑個人主觀意愿隨意修改。另外,在整個改革創新過程中,要注重大學生進行訓練的本質目標。
對于訓練而言,體育教師個人職業素養不僅關系著訓練開展的效率,甚至直接決定訓練的效果。若體育教師個人職業素質欠缺,在整個訓練過程中不僅不能為大學生提供科學、系統且全面的指導,同時針對大學生體能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突發情況等也不能進行正確解答及合理應對。因此,想要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訓練質量,首先要保證體育教師個人職業素養達標,如此才能針對大學生訓練內容進行合理優化,提升訓練整體質量,促進大學生訓練優勢的全面發揮。體育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并不只是關注其技能水平,還要關注訓練質量的提升,體育教師應與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有效的溝通,了解彼此真實目的及實際需求,在答疑解惑的基礎上,深入大學生內心,從而設計出更好的訓練內容及訓練計劃。
3.3.1 速度訓練
在體育運動中,應要求大學生具備較高的速度素質。從以往的比賽、訓練中可以發現,大學生的速度越快,越容易獲得比賽的勝利。另外,大學生具有較好的速度素質,有利于自身運動方向和形式的改變,如此能夠瞬間對調自己和對手的攻防位置,對比賽結果影響極大。所以,在組織體育大學生開展訓練時,一定要加強速度的訓練和提升。通常情況下,速度訓練可以通過沖刺跑、場地跑和快速跑等方式進行。其中,沖刺跑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提升瞬間爆發速度的能力,主要訓練模式為在50~100m范圍內進行反復沖刺練習,力爭達到自身身體極限;場地跑最常用的是沙地、樓梯等一些比較特殊的環境,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速度的同時,提高身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反應能力;快速跑是指讓大學生在100~400m的范圍內進行跑步訓練,通過對自身速度、呼吸、肢體頻率的合理控制,實現速度素質的提升[6]。
3.3.2 力量訓練
在體育運動和比賽中,大學生技術的完美發揮離不開力量素質的支撐。同時,組織體育大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力量訓練,能夠提升其肌肉力量、韌帶彈性及靈活性,擴大其關節的活動范圍,有利于較難動作的完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運動損傷。因此,在大學生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應加強力量訓練。研究證明,大學生最合理的力量訓練頻率應為每周訓練4天。
抗阻訓練是力量訓練的方式之一,這需要借助綜合力量訓練器,為保證訓練的科學性,器材的規格必須符合國際標準。力量訓練還可以通過引體向上、俯臥撐等形式開展,同時隨著訓練的深入,需要根據大學生身體素質及綜合能力開展負重練習,應科學設置訓練強度,訓練負荷應隨著訓練的開展而逐漸增加,如此確保大學生力量的提升。
3.3.3 耐力訓練
體育運動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的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關注大學生的速度及力量訓練外,還要注重大學生的耐力訓練。教師可在每周設定固定時間來進行耐力訓練,教師應根據大學生的實際體能和身體、心理適應能力,并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和強度的基礎上,對大學生的耐力素質進行訓練。例如,長跑、馬拉松等,從1500m到3000m再到5000m,逐漸增加距離。在整個耐力訓練過程中,應確保大學生的心率維持在160次/min左右,一旦超過,應立即要求大學生減速,并逐漸停止訓練,短暫休息之后,再開展下一項訓練項目。
綜上所述,針對當前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的情況,應制訂合適的方案,引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實現大幅度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同時,高校要提高對體育教育的重視度,針對學校大學生的身體情況,引導學生形成“健康體魄是學習前提與保障”的觀念,進而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