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育艷
(西南大學 國際學院,重慶 北碚400700)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際交流與日俱增,教育及文化交流日益與國際接軌。來華學習的國際學生逐年增多,使得高等院校國際學生教育事業飛速發展。國際學生教育管理成為我國高校國際化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隨著國際學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國際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有諸多亟待解決的教育管理問題,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國際學生培養質量下降,進而影響高校國際教育的發展[1-2]。為此,西南大學國際學院在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始終堅持逐步擴大招生規模,提高學生層次,規范教育管理,把握畢業生質量,并不斷完善教育管理體系,為培養高素質的國際人才、提高國際地位而努力。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基礎建設日新月異,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科技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此背景下,來華留學生出現了結構性變化。隨著獎學金規模持續增加,來華學習的外國學生逐年增多。在學科分布上也比較廣,不光局限于學習漢語,其他學科的國際學生增長速度也較快,如理工、教育、醫學、經濟、法學及管理類等學科。從生源情況看,美國、韓國等國家來華國際學生保持著持續增長,“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來華留學生比例也快速增加。為應對留學生快速增加的變化,有關高等院校及教育部門對國際學生政策也進行了調整,以此適應新的變化[1-2]。如:嚴把招生質量關,狠抓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合理利用國家政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教育基地。建立健全高校國際學生教育管理辦法,努力創造和諧有序的學習環境,培養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合格學生。
中國已成為亞洲國家國際學生的主要目的國家,增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傳授我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是開展國際學生教育的重要目的。來華學習的國際學生數量逐年增多,國際學生教育管理顯得十分重要,而且是一個長期的復雜工程。國內高等院校意識到了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不斷改進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足,積極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
國際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宗教信仰及受教育方式,養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的價值觀及思維方式阻礙著國際學生們學習我國文化及融入異地生活圈。若國際學生不懂得與人相處,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會造成精神過度緊張,久而久之會出現精神壓抑,給高校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難度。我國傳統文化中多強調團體精神,強調家庭觀念。并且各地區存在較大的差異,傳統儒家文化圈以外的國家對于我國的人際交往方式適應期較長,而來自西方國家的國際學生接受的是開放式教育,強調自由獨立的理念[3]。部分國際學生在短期內很難適應我國的餐飲文化,如果長期飲食不合口味也會影響國際學生的心情,這些差異都影響了來華國際學生融入高校的生活圈。
漢語言結構較為特殊,漢語是分析語,有3—15 種聲調,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還有標準語和方言之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新華字典現已經收錄20959 個漢字,高校對國際學生漢語學習成績的要求是3-5 級。在與國際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國際學生們大多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多數有知難而退的想法。雖然現在很多國家都開辦孔子學院,并掀起學習漢語的熱潮,但大多數國際學生的漢語水平還是不高,語言交流還是比較困難[3-4]。語言交流障礙嚴重影響了國際學生的學習心理,使其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導致國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生活的熱情也逐步消減。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國際學生人數較少,很多國際學生因語言表達能力差,失去了與國內學生交流的機會,導致國際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越來越差,很難提高漢語水平。
國外的中學教育采用西方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及教學難度相對簡單,特別是國際學生在應對我國的大學教育時,在理工科的基礎知識點方面儲備不足。各國國際學生的學習目的、方法及人生追求也存在顯著差別。各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差異對國際學生學習觀念的影響也較大,這些都是影響高校對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響因素[3-4]。來自亞洲國家的國際學生學習方面較為刻苦,基本理論及知識較為扎實,來自西方國家的國際學生自學能力較強,來自非洲國家的國際學生性格則較為活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高等院校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已勢不可擋。為了培養更多的知華、友華、愛華的高素質國際學生,教育部明確提出“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范管理,保證質量”的工作方針。并強調完善來華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強教育管理培訓機制建設,培養熟悉外事工作、愛崗敬業及善于教育管理的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員,完善各種教育管理工作機制。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國際學生入學后,針對其復雜的文化背景,教師可在普世價值的基礎上開展國情教育,運用我國傳統文化來塑造國際學生的思想品德。我國文化傳統觀念中,較為清晰地闡述對“君子”的要求,有學問、有修養以及品德高尚的人統稱為“君子”。君子的行為必須要符合道德標準,我國民眾從小就接受了人格和理想的教育,所以君子就成為思想品德高尚及個人修養的模范。對國際學生教育中,應引用君子的標準進行理想和人格教育[4-5]。同時結合各個國際學院的情況,積極組織國際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2017年5月,在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主辦、西南大學承辦的中國政府獎學金生“感知中國-重慶印象”文化體驗活動中,國際學院組織國際學生到重慶涪陵烏江榨菜股份有限公司及涪陵實驗中學開展“感知中國-重慶印象”的實踐教學活動。老師帶領國際學生在重慶長壽區生態農業園,分別從傳統農藝、基礎教育及特色產業等方面進行了感知體驗,形成了更加深刻、全面的重慶印象,使國際學生深入體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2010年12月西南大學舉辦第11屆國際文化節,在世界美食展區共展出了39 個國家的特色美食。所有美食均由國際學生制作,如日本的日式火鍋、阿爾及利亞的土豆雞肉拼盤、印尼的炸香蕉、巴西的葡萄汁、蒙古的雞肉餅等等。同時,讓國際學生們全面展示本國傳統文化,國際學生們精心梳妝打扮,身著各國傳統服裝并制作特色美食,一同展示了他們的文化,促進了學生們對各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
多數來華國際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國際學生入學后教師應當嚴格要求學生掌握漢語知識,鼓勵國際學生多瀏覽中文圖書,逐步增加閱讀數量,使國際學生掌握漢語的運用邏輯。教會國際學生漢字的使用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調查發現,國際學生沒有用自己國家的母語記音。因為他們在學習漢語之前已形成了一套自語言系統,并且也明白這二者之間沒有聯系[4]。國際學生記憶漢字的策略主要是使用漢語拼音邊寫邊念,一開始國際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就接觸拼音,并且能很好地運用學習工具,做到音形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語音教學貫穿始終,在教學漢字時也應多利用讀音增強學生對于漢字的記憶。教師應幫助學生采用翻譯軟件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使學生提高漢語表達能力。教師還應利用漢字聲旁和形旁的表意及表音作用幫助國際學生學習漢字。教師應針對教學的重難點內容,運用外語對其進行詳細描述,以逐步提高學生語言交流的興趣。
西南大學國際學院定期組織“漢語之星”大賽,促進國際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還增進了中外學生及師生之間的友誼,更能增強國際學生與國際學院的凝聚力。教師還組織帶領國際學生深入駐地學校及街道社區開展創業沙龍,深入感受北碚的地域文化,感受北碚經濟文化的魅力,使國際學生盡快消除語言交流障礙,提升其語言交流能力。
2017年11月西南大學國際學院舉行第二屆國際學生中文歌曲大賽,來自哈薩克斯坦、韓國、日本等13 個國家的27 名國際學生踴躍參加比賽。比賽中,國際學生將自己對中文歌詞的理解融入歌聲中,在展現個人風采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我國文化的了解,激發了國際學生對學習我國文化的興趣。
對國際學生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其實就是教學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改革。國際學生畢業后,可能會選擇在我國或回到自己國家工作。國際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有利于他們日后的就業,課程設置要符合國際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高校要不斷完善課程內容及課程結構。老師在中國文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方法的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借助文學人物展現歷史場景,采用文史結合的知識講授,逐步上升至理論高度。多元化的課程設置還可幫助國際學生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歷史及風土人情。對教學目標及教學效果的對比分析證明,此種教學內容和方法效果顯著。能有效推動國際學生的教育不斷向創新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國際學生教育質量,讓國際學生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才。
由于我國的教育模式和國外教育模式有所差別,加之語言交流上的障礙,文化、宗教及信仰的差異,來華國際學生容易產生不適應,甚至有的國際學生還會產生厭學及孤獨感,增加了高校國際學生的管理難度[4-5]。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留學大國,教育部門要求并積極推動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教學、管理及服務趨同化,即趨同化管理。因此,高校要對教育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完善對國際學生的教育管理。提升國際學生教育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督體系,深入了解并及時解決國際學生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困難。還要根據國際學生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本校的專業特色、中國文化及歷史知識等設置課程。幫助國際學生了解我國文化,促進國際學生適應中國的教育管理模式。增強國際學生對新環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高等院校要建立交流平臺,促進國際學生和國內大學生展開交流,讓國際學生快速融入校園環境。
學校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員來完成,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對提升管理水平非常重要。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員應該更新管理理念并提升服務意識,遇到矛盾和沖突,能根據不同地區國際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做出調解,積極教育和疏導,讓國際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的求學生活[5-6]。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是整個學校中心工作,師資力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教師的工作也會對國際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國際學生的漢語水平是國際學生能否快速適應學校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為此,加強教師隊伍素質及能力培養非常重要,教師應充分關心國際學生,使國際學生感受到中國的溫暖,珍惜留學生活,使其成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國家間文化交流的使者。此外,還應提升教師隊伍的語言教學能力和交際能力,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目前,我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并與大多數國家建立了良好的教育交流資源共享關系。近年來,來華國際學生逐年增加,中國已成為亞洲國家國際學生的主要目的國家。為了增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友誼及文化交流,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開展國際學生教育工作,各高等院校對國際學生教育及管理工作已成為重點關注的研究課題。
本文針對國際學生的教育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進行調研、座談、資料收集及社會實踐等方法,對高等院校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斷發展及改革的經驗進行探討,積極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不斷提高對國際學生教育管理水平;還對促進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及生活學習、盡快消除語言交流障礙、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相關教學和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提出了建設特色的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