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雙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巴吉壘鎮中心小學 吉林 長春 130200)
現階段學生的學習行為大多是學生個體與學生當前所處環境下的具體表現,學生的學習行為是指學生從產生學習需求到實現自身設立的學習目標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統稱為學習行為。因此,教師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有效的教育對策,有助于教師在后續教學過程中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績。
教師在對本班級內的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可以發現,由于農村留守兒童自身獨具的家庭成員結構使得留守兒童大多與自己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他們相較于年輕的父母而言更為溺愛孩子,也無法對學生的學業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督促。因此,現階段農村的留守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堂作業完成情況為例,現階段教師通常使用微信、QQ等聊天軟件布置當天的作業或對當天學生們的課堂表現予以評價,但是由于兒童的實際監護人普遍年齡較大,他們大多無法通過手機上的即時聊天軟件與教師進行交流,所以從客觀上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應有的學習動力。針對學生這一學習行為,教師可以通過構建豐富的教學場景,達到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目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構建與之對應的教學場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們受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的影響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以此提高自身學習主動性。
隨著我國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和市場經濟,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活的中年人逐漸離開自己的家鄉涌入經濟發達地區,在這股“外出務工潮”中大部分的務工人員選擇將子女留在自己的老家由父母代為照管,但相對年邁的父母在照顧孩子過程中由于自身精力有限,往往只能關照孩子的衣食住行,卻無力指導兒童的學習生活。且現階段我國處于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期,學生們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外界信息,這些龐大、繁雜的外部信息也進一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自控能力。針對這一個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的學習行為,教師可以用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相結合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控能力[1]。以調整課堂教學節奏為例,傳統模式下的教學課堂大多是以教師在講臺上對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進行逐一地講解,學生們在講臺下對教師講解的知識點進行記錄,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自控能力,反而會降低教師對學生課堂參與程度的把控,因此教師需要對現階段采用的教學模式予以創新改進,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自控力:一,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們進行高頻率的提問一方面可以及時掌握現階段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自控能力。二,教師在授課伊始可以向學生們提出一個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并觀察學生面對困難問題采取的不同策略。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大多性格開朗、對未知的事物有較強的探索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時期的性格特點,教師課堂通過事先設計的課堂問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驅動學生深入學習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堂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控制能力。
農村留守兒童因自身年齡的原因,會對年長者的部分行為進行模仿,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以身作則通過自身的行為影響力逐步糾正留守兒童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的學習行為。在此之前,教師需要通過階段性的觀察分析匯總出現存于學生群體之間的具有代表性的不良學習行為: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通常會采取一定的逃避行為和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普遍無法和他人產生合作關系的現象。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平臺向學生們灌輸相應的義務教育知識,也要借助現有的授課平臺向學生們灌輸積極地面對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的學習態度和通過與他人的通力合作逐步完成依靠自身所學知識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中涉及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互動活動,以自身行為作為學生后續學習的榜樣,以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講解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授課伊始設置一個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并將班級內的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鼓勵學生通過團結協作共同完成教師設置的學習任務,最終達到糾正學生不良學習行為的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針對留守兒童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學習行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以教育的方式逐步糾正學生群體中的不良學習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