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鳳
(吉林省榆樹市新民學校 吉林 長春 130400)
由于在小學階段的孩子通常思維能力極其活躍且想象力非常豐富,因此他們擁有相較于成年人更加旺盛的好奇心,此時老師應該針對這一點逐步引導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培養他們養成敢于提出質疑的精神,進一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1.1 更新觀念、民主平等。老師首先需要將原有觀念進行變更即提出質疑不僅僅是老師能夠享有的權利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掌握的能力。老師在授課時需要對學生予以尊重并且一視同仁,不應該以喜惡或是學習好壞進行區別對待;于日常交流中,也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和藹可親的一面,在師生中構建一類民主平等的友好關系。老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善于提出自己不懂得問題,而如果學生提出疑問時,不論這個問題是否正確是否簡單,老師都應該給予這個學生真誠的表揚,可以站起來對老師提出質疑就已經是學習良好的開端。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已經是成功的一半。萬萬不可隨意嘲諷挖苦,老師需要讓學生感受到鼓勵和尊重,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就感和安全感,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更好的締造通過質疑進行學習的氛圍。舉個例子,老師在進行數學判斷題講解過程中“整數的末端添加兩個零,此時該數就在原有基礎上增大了100倍”,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最后得出:這句話是正確的。課上老師對這個學生予以充分地表揚和贊許。但是學生可能會提出質疑:這句話是錯的啊,如果是零的后面加上兩個零,這個數并沒有擴大100倍。那么此時老師就應該反思自身的不周密性,并且可以對這部分學生說:你們分析的十分正確,同時也感謝你們幫助老師發現了這個問題。并對學生提出更加鄭重的表揚,同時也闡述希望更多的學生能提出質疑,善于思考,并鼓勵大家向這部分同學學習。可能這個舉動看上去很小,但是它會帶來很好的效應,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在以后的數學課上將自己的見解勇敢的表達出來進行共同討論。
1.2 合理安排,形式多樣。老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進行提出疑問的時間,在授課過程中每節課都要合理安排設定質疑的環節。可以將此環節放置在課程開始時,對預習情形進行檢驗過程中讓學生提出疑問。也可以將其放置于課程中途,讓學生在授課時進行隨時發問。除此之外也可以合理放置在講解完新課程之后進行練習的環節之前讓學生提出質疑。其中在組織模式上,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間進行互相討論,不要一下子就獨立面對全班同學和老師,可以于組建的小組內率先發問,也可以舉辦以小組為單位的問題比賽,讓學生通過不斷的比賽能夠進一步去除害怕的心理。此外,學生中可能會有一部分同學口頭表達能力差強人意,可以鼓勵他們先將問題書寫下來而后再進行敘述。而對于部分缺乏勇氣不敢在課堂上進行提問的學生,老師可以嘗試在下課后對這部分同學進行單獨鼓勵談話,最終讓她能夠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同時老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同時提出2到3個條件,讓學生依據此些條件進行問題匯總,比一下哪位同學提的問題更多且質量更佳,這樣做也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理順數量之間的聯系。
曼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可以將習慣理解為一根牽引的纜繩,如果每一天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添加一條新的繩索,那么久而久之便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句話具有極其深刻的含義,主要是說,習慣堅持久了會慢慢滲透從而變成一種量變,充分地量變就變成質變。對于身處小學階段學習的學生而言,如果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將受用終身,并且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走向質變,其中質疑恰恰是需要一點一滴培養的。在進行規律尋找方面授課過程中,可以為了方便學生更好的進行規律找尋加深原有知識點印象,進行圖表制作,然后學生將圖表在課堂中記錄下來:但是部分學生可能被這些“貿然而然”的圖表難住了,此類挫折感存在的同時也引導著他們去思考怎樣解決問題。之后,這部分懷有挫折的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規律每次都不太相同?我們需要怎樣按圖索驥,怎樣把握內在的規律性?針對這些問題,老師可以結合多媒體圖片結合所列表格,提示學生綜合圖片進行規律找尋。與此同時,讓他們在組內討論,最后將圖片上零散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自然而然找到其中的規律,其中部分同學會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疑問,此時需要老師及時鼓勵,提高學生積極性。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收獲一次成功就要繼續追尋的勇氣和力量。所以在授課時老師需要有效利用起評價機制,及時對同學的質疑能力進行肯定性的評判。起初學生的疑問必將是零散較為淺顯的,這種情況便需要老師進行良好的引領疑問的相關工作,逐步培養學生將疑問質疑于知識的難點、重點之處,以及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過渡之處。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如何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提出自己的疑惑,對他們所學知識點的理解以及消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的轉化,更重要的一點是,透過不斷的質疑以及質疑精神的培養都對他們今后的人生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