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睿儀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 102627)
繪本教育是近年來流行的兒童教育方式之一,在幼兒園教學中廣為流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形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的技能”,可見對其重視。繪本以圖畫為主體,輔助兒童閱讀,能有效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滿足教育指導要求。通過繪本教育,可以促進兒童語言能力、觀察能力、情感發育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發展。
繪本自出現以來就普遍受到世界的重視。我國繪本教育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2002年以后開始盛行,相關的研究也逐漸豐富起來。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法策略上,以在職教師的研究居多。然而,相關研究多數是基于不同種類繪本開展,對于繪本教育的研究缺乏系統性。鑒于此,本研究試圖系統梳理近五年來我國兒童繪本教育研究。在中國知網,以“兒童”“繪本”“教育”三個篇名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查閱到的文獻有166篇,其中,近五年的文獻就有141篇。本文嘗試通過對繪本的基本概述、主題、價值、運用方向、創新這五個方面,對近五年兒童繪本教育的研究現狀與發展進行回顧和展望,以期為我國兒童教育繪本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兒童繪本教育具有多元價值,是幫助孩子接受各種教育內容的一大途徑,相關研究很多,主要分布在促進語言能力、心理健康和審美發展等六個方面。
1.1 兒童繪本教育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繪本教育能為兒童提供寬松的語言環境,幫助兒童提升交流能力。張艷麗指出,繪本教育可以幫助兒童理解諸如“愛”和“無私”之類的抽象單詞。賴明根與楊婷婷則從兒童表達的語法角度進行研究,認為接受繪本教育的兒童可以更好地掌握句法結構。
1.2 兒童繪本教育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繪本教育在促進兒童思想健康發展和兒童情感表達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首先,繪本教育可以促進兒童思想健康發展。孫燕認為,閱讀道德繪本可激發兒童模仿才能,并以繪本中擁有善良勇敢等美好特質的人物為榜樣,不知不覺學到其優秀的品德。其次,繪本閱讀還可以促進兒童的情感表達,豐富情感認知。楊茜指出,繪本閱讀能幫助兒童釋放焦慮,實現自我認同。最后,繪本能引導兒童形成正面情緒。趙金貞基于評價理論和情感鑒賞的角度,研究發現繪本中的圓滿結局滿足了兒童對美好事物和正面情緒的渴望,從而發揮積極的勸說功能。
1.3 兒童繪本教育促進兒童思維與想象力發展。兒童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繪本中直觀的圖畫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對培養兒童思維能力訓練有很大幫助。王海英從數學繪本視角,分析指出其通過圖畫和故事的形式引入數學思維,使孩子們在閱讀時可打開心智。梁斌則以后現代繪本研究為例,指出后現代主義繪本通過對繪本的創作和改寫,拓展了兒童想象的空間,提高了兒童的創新能力。繪本教育還對培養兒童的想象力有著重要作用。孫燕指出繪本教育圖碼與語碼結合的方式對兒童想象力的培養有著巨大的優勢。孫玲芬則從圖畫角度研究,認為通過對畫面細節聯想遷移,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1.4 兒童繪本教育促進兒童審美發展。在目前教育體制下,藝術時常成為兒童“培優”的工具,阻礙了兒童對藝術的熱愛。通過繪本教育,能幫助兒童重新發掘對藝術的熱愛。在塑造審美意識方面,王宇星等四位研究者通過對《西游記》繪本教育意義的研究,提出繪本通過給予兒童豐富的審美環境,有效培養兒童的審美意識。關于繪本對提高兒童審美的具體作用,許多人也進行過研究。邱化賓提出,繪本的形象多樣、情節豐富,可以培養兒童的造型能力。綜上所述,繪本教育能夠提高兒童的藝術素養,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發展藝術才能。
1.5 兒童繪本教育弘揚傳統文化。繪本教育對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還有著重要作用。許多研究者都曾探究繪本對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高昕、方衛兩位針對傳統文化類繪本的教育特點進行研究認為,古典文學繪本能幫助兒童提升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身品性。王申通過對波普風格繪本的研究,認為繪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能極大影響兒童人生觀的形成。最新的研究在2020年,肖凱倫和馮鳴陽兩位研究者通過對上海博物館兒童文創繪本的研究,認為博物館文創繪本能幫助加深兒童對文物的體驗與興趣。
1.6 兒童繪本教育幫助特殊兒童群體健康成長。特殊兒童群體指那些身心發展有殘疾的兒童群體,這些兒童由于與健康兒童有差異,在健康成長的道路上會遇到多方阻礙,繪本教育起到了幫助特殊兒童健康成長的作用。楊茜認為,繪本中多簡單重復的語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加符合特殊兒童的水平,幫助特殊兒童提高閱讀能力。蔡旻、陳亮兩位研究者認為,繪本教育能改善孤獨癥兒童的社交能力、語言能力,并促進其社會性情感的發展。
關于繪本教育運用方向的文獻研究層出不窮,本文系統梳理了兒童繪本教育的幾種運用方向。
2.1 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可分為傳統的美育和戲劇教育兩類。第一類是美育教育。美育教育大多聚焦在教育指導方面。孫玲芬提出四種“結果導向”教學策略:以暖身、建立情境、多角度詮釋、深入了解角色為目的。關于教師教育,楊瓊通過繪本應用于幼兒園美術教育的研究,提出“點畫、撕畫、添畫”等形式整合教育過程。邱化賓提出自主閱讀的重要性,認為兒童應成為課堂的主體。孔起英通過對《彩虹色的花》繪本研究,認為兒童應學會把握封面、封底等有用信息,并通過親身進行課堂實踐,總結出“完整地講故事的策略”、“支持全體兒童學習的策略”等有效策略。關于家長教育,郭曼指出,繪本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親子閱讀,家長與兒童一同體驗繪本傳遞出的快樂情感,增強親子關系。第二類是戲劇教育。近些年來,繪本與戲劇結合的教育方式也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張瑤通過對3-6歲兒童的研究,認為繪本劇表演能幫助兒童提高表達、傾聽能力和認知能力。李祝啟通過對合肥市西園新村幼兒園的研究,把繪本戲劇教育分為三個步驟:基礎階段、深入階段和主題階段。在教育指導方面,楊梅佐、易娟兩位研究者通過對《漏》的研究,提出“坐針氈”環節,幫助兒童提高主動發問的能力。馬琳與趙文壯兩位研究者指出,應選擇兒童更好接受的舞臺文本,將繪本與舞臺劇二者通過兒童本位的價值觀聯系在一起。
2.2 特殊教育。由于特殊教育兒童不管是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與正常兒童有一些差別,繪本教育可以更好地幫助特殊兒童群體健康成長。相關研究主要基于各類特殊兒童進行。
一是自閉癥兒童。喬秀梅通過對自閉癥兒童隨班就讀的康復訓練研究,認為繪本教育可以幫助自閉癥兒童增加溝通、認知能力,樹立規則意識。魏巍等三位研究者通過對3-6歲兒童繪本教育現狀的觀察,認為應完善自閉癥兒童教育制度,保障兒童利益;二是智障兒童。惠月英認為繪本教育可以培養智障兒童的語言、生活、學習習慣。熊燦燦等三位研究者通過引用情緒智力理論和閱讀治療理論,提出情境導入、師生共讀、互動討論和延伸活動四個有幫助的教學環節;三是聽障兒童。徐巖認為,通過設計主題活動、就繪本一個點進行延伸活動能有效地幫助聽障兒童;四是視障兒童。張悅歆等四位研究者從可觸摸繪本的角度研究,在教學上提出“同質異組,同組異質”的分組原則;五是孤獨癥兒童。蔡旻和陳亮針對孤獨癥提出熱身活動、無書講讀、有書講讀、親子講讀和延伸拓展五種方法。
寧波諾丁漢大學成立于2004年,2013年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構QAA對其質量評定,認為學生水平與學生質量與諾丁漢大學一致。束定芳等[4]通過跟蹤調查2005年到2008年大學英語的教學情況,認為其成功的要素有六點:1.學校定位清楚,英語教學明確;2.需求分析到位;3.課程設計合理;4.學習資料豐富教材選用科學;5.課堂教學有效;6.教師專業敬業具有良好的自主意識。其中,建立在準確需求分析下的課程設置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課程設置的特色為語言技能與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相結合,體現強化訓練,突出學習策略。
2.3 性教育。2021年3月2日,兩會“女童保護”座談會在京舉辦,多位代表建議將兒童防性侵教育納入必修課。2015年,任麗曉首次從性別認同教育入手,指出我國兒童性教育空缺,并篩選出了一些適合對兒童進行性別認同教育的繪本,但給出的例子較少。之后的研究主要基于兩方面進行:與國外性教育繪本的對比、對我國性教育繪本的建議。在與國外繪本對比方面,陳寧認為,美國性教育中男女角色呈現基本相同,并力圖為兒童呈現一個男女比例平衡的世界,而我國性教育仍停留在幫助孩子成為“正常人”的階段。對我國性教育繪本建議方面,陳寧認為繪本出版的教育使命在于幫助孩子打破性別歧視,將男孩和女孩都培養成為獨立、平等的個體,不應將兩性進行二元對立,并在之后與趙若姝從社會性別視角對原創兒童繪本的創新發展進行分析時也應證了觀點。在教育指導方面,馮珊珊等都認為,應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性教育繪本,避免提前喚醒。
2.4 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王宇星等通過對《西游記》繪本研究,認為傳統文化繪本中瑰麗奇幻的場景、充滿童趣的形象和詼諧輕松的情節能更好地幫助我國兒童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愛國意識和民族情懷。更多的研究是關于如何用繪本培養兒童傳統文化素養。首先,展瑞祥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繪本的研究,認為國外優秀繪本大多蘊含著民族文化,因此我國繪本要重視以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本土文化,培養兒童的文化自覺自信。同年,王申通過對波普風格兒童繪本的研究,提出波普風格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思路,認為這種新“中國風”能使繪本更具趣味性和多樣性。在教育指導方面,朱笑語等三位從社會經濟地位的角度,建議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家長應平衡繪本的傳統與流行性,不應使兒童喪失傳統文化的熏陶。
除上述之外,繪本教育的運用方向還有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和哲學教育等。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交互繪本——這一具有先進多媒體技術的繪本,逐漸流行起來。相關研究自2017年開始,孫超通過故事帶入、感官刺激、交互體驗、互動游戲四點對交互繪本的優勢進行分析。馮永薇等認為交互繪本的優點在于能從單調的繪本閱讀變為兒童與交互繪本的雙向互動,并且比起內容固定的傳統繪本,交互繪本能隨時更新內容。肖凱倫和馮鳴陽兩位研究者在對上海博物館文創繪本的研究中,提出有AR游戲加入的交互繪本能讓兒童“真正”把博物館帶回家。交互繪本為繪本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方式,幫助兒童身臨其境地接受教育,尤其是自然教育。
盡管繪本教育運用方向十分廣泛,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但現有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簡要闡明了目前的研究不足,并對繪本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
4.1 現有研究不足。
一是兒童視角缺失。當前兒童繪本的研究中,通常是研究者或教師主觀的想法和建議,基本沒有看到兒童對于繪本教育的感受。因此,繪本教育的相關研究應該考慮兒童的感受。
二是主題研究缺失。關于繪本教育的研究,多數基于上文所述的五個主題,其他主題只有寥寥幾篇,因此之后的研究應增加對其他主題的研究,如自然教育、安全教育等。
三是落后地區的研究缺失。一二線城市的家長普遍更重視兒童教育,而落后地區家長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很低,對繪本教育幾乎不重視。針對經濟落后地區如何提高兒童繪本教育的研究目前只搜到一篇。因此,未來研究中,應重視落后地區的繪本教育。
4.2 未來研究展望。
一是推進對新媒體時代交互類繪本的研究。互繪本依據多媒體技術,近幾年才開始快速發展,因此,相關研究應繼續對交互繪本的發展進行跟蹤研究。
二是加強教師對繪本的應用能力的研究。在繪本教育中,無法保證每一位家長都有足夠的意識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繪本教育。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重視繪本教育。
三是加強對原創類繪本的重視。現有研究中,所用繪本大多是國外的,對我國原創的繪本教育研究較少。因此,應鼓勵在我國原創繪本中蘊含更多教育意義,現有研究也應豐富對原創繪本教育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