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 福建省福州時代中學
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其正處于身體快速生長發育的時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體育學科處于邊緣化地位,體育教學活動難以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師應高度重視體能練習與籃球等運動項目教學的有效融合,讓體能訓練真正服務于技能練習,鍛煉學生的身體機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和運動習慣,如此方能在長遠意義上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基。
通過在初中籃球項目教學中組織開展體能訓練,教師可以強化學生的基礎體能,保證學生基礎力量與籃球技能的有效銜接。如此一來,學生將能有效提升身體協調性,精準發揮身體肌肉群在籃球技巧中的協調作用,提升學生技巧掌握的精準度和熟練度,為學生籃球技能的提升做好鋪墊。
在初中籃球課堂中引入體能訓練是對傳統教學內容的一種拓展。通過推動體能教學和技能教學的融合,教師能夠從更科學、更專業的角度合理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設計有效的肌肉部位力量與全身力量訓練、籃球技術訓練,在潛移默化中開發學生的運動潛能,提升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實現高質量的籃球運動教學。
在初中籃球項目教學中,安全問題始終是教師反復提及的重要問題。由于籃球運動較為激烈,球場上的磕磕碰碰在所難免,為避免學生出現運動損傷,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核心部位展開訓練,并協同開展籃球專項力量訓練,從而循序漸進的提升學生韌帶的穩定性以及關節的靈活性,為學生營造安全、融洽的籃球運動環境。
在新時期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體育學科的邊緣化位置有所改善,但絕大多數體育教師還保留著傳統的籃球教學理念,即在課堂上為學生簡單介紹籃球技巧之后,組織學生展開反復訓練,或直接要求學生在比賽實踐中鍛煉技能,而不會專門為學生設置體能訓練環節。具體來說,初中籃球教學體能訓練的短板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其一,體育教師對體能訓練不重視,認為籃球課的主要內容便是引導學生掌握籃球技巧以及籃球戰術。因此技能教學和戰術訓練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性被忽視,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二,雖然有部分體育教師開始認識到學生體能發展的必要性,但在體能訓練中存在方法單一、形式枯燥等問題,如在力量訓練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重復、機械地壓杠鈴,該方式不僅無法有效提升學生體能,反而會為學生帶來身心負擔,逐漸產生厭學心理,并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理想的體能訓練效果。其三,體能訓練內容不合理。初中體育教師應從專業化角度為學生設置體能訓練方案,尤其籃球運動作為一項全身運動,必須確保運動者肢體的充分協調。但在實際的體能訓練中,部分教師以下肢力量訓練為重心,經常性組織學生開展跳躍練習、跑步練習,卻忽略了學生上肢力量的訓練,體能訓練實效性不高。
為實現強化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教學目標,初中體育教師必須從思想層面對學生的體能練習予以充分重視。事實上,體能基礎是影響學生技能泛化、分化以及自動化發展的根本要素。因此,在常規籃球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既需要每節課預留出10分鐘供學生展開體能練習,提高學生的體能和運動負荷,同時也需要將體能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結合起來,將體能訓練作為籃球單元教學設計的基礎模塊。比如說,教師可以在運球練習中融入折返跑、繞桿跑、變向跑等常規的體能練習,要求學生按照教師指定依次完成練習活動,提高學生運球的敏捷性。再比如說,針對學生的單手肩上投籃練習,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單雙手按球、跪姿俯臥撐等體能練習項目,重點鍛煉學生的上肢與核心力量,確保學生在投籃過程中能夠更加游刃有余,提升命中率。除此以外,為鍛煉學生的下肢爆發力,教師可以在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單元教學中組織開展兩臂側平舉托球、單腿下蹲或單腳跳等專項練習,強化學生單腿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并掌握籃球運動的動作要領。
在初中籃球運動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必須認識到籃球技術結構中技術規范性以及精細化程度的重要性,結合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以及技能掌握情況,循序應用徒手模仿、分解與完整練習等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籃球技術間的整合性,保障學生動作規范。客觀來說,雖然學生在小學階段或多或少接觸過籃球項目,但小學階段的籃球教學往往以學生放松身心為主,并不對學生的技巧掌握情況做額外要求。因此,初中生在接觸籃球運動的初始階段,難免會存在技術銜接性不足、身體協調性以及敏捷性不足等問題,這也就需要初中體育教師有計劃性地展開組合練習,兼顧貫穿學生體能發展。結合當前初中籃球體育教學改革案例來看,可行性較高的組合練習包括以下幾類:其一,搶籃板球長傳和快速上籃的組合練習;其二,傳接球和行進間低手上籃組合練習;其三,全場運球快速過障礙和快速行進間上籃的組合練習,教師應根據班級基本學情有效劃分合作小組,并展開組合練習教學設計,從而讓學生很感興趣卻不會過度勞累的模式來鍛煉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性等運動素質,從而減輕學生在籃球技能學習中的壓力。
中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對籃球等競技類運動抱有熱情,但是由于缺乏比賽經驗,學生在初始階段普遍會出現會學不會用的問題,導致學生在籃球賽場上失利而氣餒。事實上,籃球技巧的應用是千變萬化的,技巧的掌握既需要依托經驗的積累也離不開賽場的實踐。所以,初中體育教師應立足學生的體能訓練以及技能發展需求,為學生創設仿真的比賽情境,提升學生的對抗意識以及團隊合作意識。比如說,在引導學生掌握運球動作要領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傳授自身經驗,告知學生運球的相關注意事項以及籃球基本規則,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設計換手運球游戲、運球角力游戲等趣味性游戲,確保學生在體能及技能訓練中保持新鮮感,激發學生參與籃球教學活動的主觀能動性。除此以外,教師應注意觀察日常教學活動的推進情況并總結經驗,及時對教學策略做出有效調整,為學生創設對其體能發展最有利的情境。以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對以往的組合練習進一步精進,設計防守下完成運球行進間低手上籃情境,在該情境中,負責防守的人員必須站在防守位置,兩臂張開但不搶斷球,或設計搶籃板球長傳、快速上籃以及回防的組合練習情景,在攻防雙方的對抗中,鍛煉全體參與人員的速度和力量素質,在潛移默化中達到體能訓練的目標,強化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學生戰術意識。
科學的體能熱身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適應體能訓練強度、規避運動損傷。通常情況下,中學階段的籃球熱身運動往往以簡單運動為起點,拓展為全身大幅運動,直至學生身心調節至最佳狀態。結合傳統的運動熱身模式來看,籠統的準備活動并不能滿足學生參與籃球訓練的基本熱身需要,其更趨于一種課堂模式。因此,在體育課程創新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該根據籃球教學的基本特征,為學生增設靜態拉伸、專項熱身、動態拉伸等熱身環節,要求學生準備5~10分鐘的熱身運動,確保學生能夠全神貫注達到最佳喚醒區間,為后期的技能練習調整好狀態。
在組織學生開展籃球體能訓練的過程中,初中體育教師必須嚴格依據新課程大綱的要求,對教材中的體能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把握學生體能練習知識點,以科學的訓練方法來鍛煉學生的體質能力。以運球相關的體能訓練為例,教材給定的教學目標是掌握運球技術以及完成八分鐘耐力跑。那么,針對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運球接力賽,或者為在運球方面略有欠缺的學生組織運球折返跑的體能訓練活動,發展學生的耐力,磨練學生的意志,從而取得良好的體能訓練效果。
中學階段學生體能發展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體育教師絕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而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體能訓練的客觀規律,循序漸進組織開展各類教學活動。以投籃練習為例,學生在初始階段的命中率較低,不能嫻熟發力。在這一階段,教師則應該避免大量應用游戲和競賽模式,否則可能會導致學生掌握錯誤的動作,對技能的精進起到抑制作用。在必要情況下,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一人一球對墻練習,初步達到強化學生體能的效果,再要求學生合作投籃練習,確保學生能夠在相互合作與共同監督中掌握正確的投籃技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合理控制體能訓練的強度,避免體能訓練超出學生的承受范圍,否則可能會導致學生運動損傷概率增加。
初中體育教師應將體能訓練視作一項常規任務,在每一堂課上有規劃的展開體能訓練。而具體來說,初中階段籃球項目教學中的體能訓練,主要包含補償主教材體能項目練習內容以及互補主教材未涉及的體能內容兩個方向。因此,初中體育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并時刻關注有關初中生體能訓練的最新教研成果,合理控制運動強度,強化學生的四肢力量。除此以外,由于籃球訓練的強度相對較大,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往往會處于肌肉緊繃狀態,該現象如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則會導致學生肌肉僵硬而缺少彈性,影響學生的對抗力量和運球速度等,甚至會令學生陷入過度疲勞的狀態。為此,初中體育教師應在每堂課安排體能整理環節,通過靜力拉伸緩解學生的肌肉酸痛狀況,令學生內心逐漸恢復平靜,實現科學訓練。
綜上所述,開展科學的體能訓練是強化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初中體育教師應立足籃球運動基本特征,合理設計體能訓練流程,推動技能訓練與體能訓練的融合,強化學生的速度、耐力、靈敏性等身體素質,從而提升體育課程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