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第二小學 新疆 新和 842100)
我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元素和內在意義,同時,傳統節日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通過了解傳統節日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提高他們的內在素質。
近年來,雖然我國小學教育中傳統節日教學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重視度,但學校的實際教學成效不大,傳統節日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問題仍然存在。
1.1 傳統節日教育中存在的理念滯后和認識偏差問題。小學語文教學在課程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因為每個學生都面臨著升學,導致語文教學從小學開始就已經出現了功利化。長期以來,師生們忽視了重要的、著名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使得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知之甚少。在過節日時,老師也只要求學生記住日期以及相關的人。學生和家長不會考慮到這種行為帶來的后果,并盲目地關注入學率,嚴重損害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此外,在許多地區的小學中,教育模式仍是填鴨式教學,教學方式幾十年一成不變,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尤其是中國詩歌和傳統節日文化,教師通常只講解句子的意思,沒有為學生創造課堂教學情景,就使得學生無法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利于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1.2 傳統節日教育中存在的學生興趣不足問題。進行語文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積極而強烈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技能。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和市場上各種工具書的盛行,學生缺乏求知的精神,嚴重依賴工具書。因此,探索和重視知識的機會更少。所以,在這背景下,學生學習語文和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是不可能的。與此同時,學生的心也無法安息,也就無法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1]。
2.1 把傳統節日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傳統節日本身并沒有明確的概念。甚至,有些老師都不知道如何正確解讀和理解一些傳統節日。所以,傳統節日本身值得探索,主要是因為它們代表了一個國家歷史悠久的歷史文化。當你探索傳統節日的起源時,你會驚奇地發現,傳統節日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國家各個人文政治學科政治文化的積累和傳播過程。
教師在教授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時,應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特色。首先,教師要對傳統節日的傳統和起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與學生交談時,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將有關祖先祭祀、祈福豐收等活動的知識可以融入教學中,讓學生體驗節日的熱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各個朝代的節日演變,學習古人的人文精神。
2.2 依據課本,透析節日內涵。小學語文課本中已經包含了中秋節、元宵節等節日的美食以及其他的娛樂活動。教師可以利用課本內容向學生介紹我們國家的節日。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也可以了解節日的文化概況。
此外,還要組織學生合作的活動,向他們傳授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且,老師可以在臨近重大節日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團隊之間可以進行交流,并分享收集到有關歷史文化事件、人物等的信息。在進行學習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協作意識,加強他們之間的聯系,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他們的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但主要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理解節日的意義,更多地了解了這個節日,明白了為什么春節要給孩子們錢,以及這意味著什么。體驗不同地方的節日氣氛,組織各種舞獅、游艇比賽等活動,領略異地風情。但不管是什么節日,我們都知道它有代表性的食物,中秋吃月餅,春節吃水餃,元宵吃湯圓,但食物因地點而異。在節日期間,孩子們可以享用各種美食。
2.3 把傳統節日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把傳統節日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真正融入節日的傳統文化中,并建立一個文化知識框架。教師可以在節日期間組織文化和藝術活動,具體活動內容取決于該地區的文化特點。以陜北為例,陜北家家戶戶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通過剪紙來表達節日到來的歡喜。而且,陜北剪紙具有豐富的文化和精神意義,不同風格的剪紙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如果學校組織課外學習活動,可以邀請當地認可的剪紙專家為學生做現場演示,講解剪紙的歷史和文化,提高學生的對剪紙的文化認識,以及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并有助于學生以各種方式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校鼓勵開展旅游活動,開展文化研究,深入了解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為學生提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
2.4 利用傳統節日,加強情感教育。如果你真正地研究了我國傳統節日,你會發現我國的傳統節日真的很感人。每個不同的節日包含了親子、友情、愛情等不同的涵義,都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隨著節日的臨近,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讓他們實際體會中秋、元旦都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讓孩子們感受家人團圓的喜悅和溫暖,明白落葉為什么會生根發芽,用“新年快樂”等語句體現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和溫暖的問候。清明節我們祭祀祖先,緬懷祖先,讓孩子了解祖先的苦難,面對現在的世界時學活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說到端午節,我們都會想到屈原,在吃粽子的時候,總會想到屈原的愛國之心。到了重陽節,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實際上也是老人的節日,重陽節提醒我們要關愛老人,多回家看看家人,懂得回報父母。千百年來,傳統文化一直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反映了古代勤勞善良的人們樂觀積極的態度,總結了他們所有的知識和才華,體現每個時代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每位學生都有民族文化認同感。教師在節日臨近之際要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們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2]。
也就是說,傳統節日文化與中國基礎教育的結合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有利于增強國家軟實力,促進我國5000年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文化話語權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