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慧
(江蘇省睢寧縣新城區實驗學校 江蘇 睢寧 221200)
閱讀是語文學科的關鍵內容,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水平的高低、閱讀能力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以及影響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但是實現有效閱讀教學、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站在新課改的前沿,不斷反思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以揚長避短,結合當下的新鮮、趣味、有效的方法展開閱讀教學活動,以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下面,筆者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案例,對如何培養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問題,談幾點實踐性的體會。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絡資源日益豐富的時代,閱讀對學生而言,遠沒有電視、手機、游戲等有誘惑力,閱讀稍顯枯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充分培養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應首先注重興趣的激發,以興趣為導向是首要之舉。不以興趣為導向,不能充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閱讀教學就無從談起,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教師在培養初中生閱讀能力時,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讓學生從被動的“要我閱讀”轉變為“我要閱讀”。為此,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心理世界,緊抓學生興趣點,并將之與閱讀教學結合,也可以開展多種閱讀活動,以激發和抓住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去閱讀《三國演義》時,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通過經典片段“三顧茅廬”中的張飛大叫大鬧要燒掉諸葛亮的草廬,這一頗具戲劇性的片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首先向學生詢問,對張飛、諸葛亮、劉備是否熟悉,很多學生能夠答出劉備、張飛、關羽和諸葛亮“關系不錯”、“互相支持”,這時筆者就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張飛大怒,謂云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這一《三國演義》中的描述。很多學生對此十分好奇:“關系要好的四人,為什么會又是傲慢又是放火呢?”從而激發出了學生對于《三國演義》的閱讀興趣。這樣,教師通過或是設置懸念或是制造亮點的方式,快速抓住學生的興趣,也能夠在學生長期的閱讀過程中,保證學生的興趣不流失、不轉移,從而真正做到以興趣為導向,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開山鋪路。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注重趣味導入、運用趣味閱讀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為此,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導入的趣味性、新穎性等方面入手,從趣味活動的開展為載體,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調動探究閱讀的熱情。以七年級上冊《狼》的閱讀教學為例,在課堂之初,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中“兩狼”的圖片,然后,巧設問題: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動物嗎?你印象中的狼是怎樣的動物?這樣,快速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閱讀中,設計“搶答”、“競賽”等活動,以滿足學生們好玩、好勝的心理需求,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如讓學生快速閱讀,找出反應狼狡猾的詞句,比一比哪位同學找的多;讓學生說出故事的發生發展的情節,“搶答”出提綱填詞的練習,如(1)____狼;(2)____狼;(3)____狼;(4)____狼。再讓學生分析“屠戶”、“狼”的形象,比一比哪位同學的語言簡潔、分析全面……巧妙導入、趣味活動的融入,讓閱讀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不斷提升閱讀能力。
俗話說“授人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標也倡導“教為了不教”等,無不強調“方法”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閱讀教學中,在充分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后,能否有效地向學生傳授閱讀的一些方法,就成為培養初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另一關鍵性問題。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才不會在閱讀中浮于表面,只看到外在的“熱鬧”,才能去把握文本中精彩的詞句段亂,體味到語言的魅力,學生才能夠立足于文章內容,進行深刻思考。因此,教師應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尤其注意側重閱讀方法的滲透和傳授,引導學生分清文章體裁、把握關鍵詞句、仔細反復默讀、帶著問題進行任務型閱讀。只有注意這些閱讀方法的傳授,教師才能幫助學生真正讀好、讀懂,真正在閱讀能力培養上有一定的進步,實現“我會讀”的飛躍。
以2016年我市中考現代文閱讀題目《三角梅》的閱讀為例,筆者對于這篇閱讀理解的練習,重點從方法上給以點撥和引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以及做題技巧,而不是簡單給答案,以讓學生實現“會讀”。如對于這個閱讀理解的第一題:“寫出作者對三角梅情感態度變化的過程”,就首先請學生確定文章的體裁,大部分學生能夠根據閱讀和應試經驗,辨別出《三角梅》是一篇記敘文。隨后,在給學生講解這道常見的“態度變化題”時,便重點向學生講解了針對這類題型的閱讀方法:“對于‘態度變化題’,我們應該注意到,作者的態度大部分是按時間順序看,且大概率有轉折的,因此,我們在閱讀時,就更應該注意把握代表時間、階段和轉折類的詞語,然后在它們的附近找到表達情感的詞語”,學生依照這個思路,很快找到了“那年春天”(憧憬)、“不料”(沮喪)、“至此”(欲除之而后快)、“然而”(驚喜)。當然,閱讀方法不僅在處理應試方面需要運用,在綜合性的閱讀能力培養方面,反復精讀、摘抄品讀、把握關鍵詞句等方法,也需要教師們適時滲透,有效點撥,久而久之,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閱讀方法的滲透和點撥,不僅在閱讀理解練習中加以傳授,應滲透到每一篇教材的閱讀教學中,只有不斷強化,學生才能真正領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從而從“會讀”向能力的轉化。
為了長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適當地拓展閱讀渠道,從而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是教師應當在實際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前學生閱讀的渠道,無外乎教材課文、課外閱讀素材、應試題目中的文章,這樣的閱讀渠道,很容易使學生將閱讀和學習聯系起來,從而難以形成自發閱讀的習慣。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發動、鼓勵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課本教材到優秀的公眾號文章、優質的課外閱讀報刊等,通過結合信息時代的各類終端工具,拓展學生的閱讀渠道,在可控范圍內,幫助學生養成自主閱讀、通過閱讀獲取信息、進行思考的良好習慣。
例如,筆者在授課之余,向學生推薦一些諸如“江蘇新聞廣播”“光明網”“共青團中央”等優質的微信公眾號,以及《讀寫天地》、《全國優秀作文選·初中》等適合初中生閱讀的報刊雜志,并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成閱讀同好會,分享自己的所讀所聞所思,共同品味在閱讀中的樂趣。并且,語文課堂上,給學生搭建展示閱讀收獲的舞臺,讓學生相互交流讀書心得體會,談談對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結局、說說文章的亮點詞句和精美段落等,以趣味性交流活動的開展,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這樣,學生們對語文閱讀的熱情十分高漲,語文閱讀能力也有了更加明顯的提升。
翻轉課堂,即課堂的反轉,是相較于傳統的“一言堂”而言的課堂的創新和優化,是以“以生為本”為理念的新型的課堂模式,是教師智慧地導學、學生學得智慧、學得有效、樂于學習、主動探究的課堂形式,是從“要我學”到“我樂學”的翻轉和飛躍。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微課的融入、微視頻的運用、問題的設計、活動的開展、通過“學進去、講出來”等,都可以讓學生動起來,促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氛圍中,實現“樂讀”的轉變。
翻轉課堂的構建,首先注重學生的課前先學,讓學生“學進去”,課堂上才能真正“講出來”,也強化學生的自主先學的習慣和自主性。如《春》的閱讀教學前,筆者布置學生初步閱讀課文,借助于工具書或者網絡資源,查詢文中的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課前借助于手頭資料等,查找《春》的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以及主要代表作品,了解《春》的寫作背景;閱讀文章,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等,課堂上,根據預習內容,巧妙設計問題和練習,檢測學生預習的效果。這個環節的練習設計為“搶答”等趣味形式,既有助于輕松課堂氛圍的營建,也促學生的積極互動。
此外,借助于微課、微視頻等,也是優化課堂模式,構建翻轉課堂的有效途徑。如《春》的教學時,對于語言特點的教學時,教師為學生呈現制作的微課《春.品味語言》,微課的融入,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提升了教學效果。導入時,借助于微課、微視頻,學生觀看后,提出問題,推進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提升閱讀能力。如借助于多媒體呈現冬春畫面的對比圖,再以《春天在哪里》這首歌作mtv,再以童音“春天來了”等生動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奠定閱讀理解的基礎。
以課堂的翻轉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關鍵是課堂上“讓學于生”,教師可以設計互動、探究的學習任務或者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提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閱讀能力。仍然以《春》的閱讀教學為例,筆者改變講讀法,采用問題教學,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提升理解力。如課文對春天的描寫分為幾個步驟?文章描寫春景時寫了哪幾幅畫面?等,設計賞讀為主要形式的問題,如你最喜歡哪些詞句?最喜歡的畫面有哪些?等等,培養學生欣賞能力以及語言感知能力。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和關鍵。“無閱讀無語文”,備受一線教師的認可。但是,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新方法,運用有效途徑,創設輕松愉悅氛圍,以最大程度上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將閱讀教學的目標落到實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