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繼鵬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新城初級中學,甘肅慶陽 744518)
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缺乏對課程重要性的認識、教學方法單一、師資力量匱乏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落實好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工作展開的具體要求,結合問題成因,制訂更為有效的改進措施,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古今中外的案例學習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1]。此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所涉及的法律內容,也能夠對學生形成約束,使學生學會明辨是非,養成高尚品格。
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來看,其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和道德品質的引導,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引經據典,為學生講解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同時,在當前真實的政治環境和法治觀念下,教師要借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價值觀的內涵,使其產生敬畏心理,從而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往往涉及很多其他學科的名人故事,以及其他學科的相關理論。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指導下,學生也能更好地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夯實其他學科知識基礎,提升其他學科素養。
從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際來看,一些教師并沒有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僅僅是讓學生背誦課本中的知識。同時,部分教師選擇的案例大多過于陳舊,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既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又是改善學生素質結構的關鍵。但是從當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仍然比較單一。比如,有的教師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僅僅是將書本中的知識硬性地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同時,針對書本中的知識點,教師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在單一的教學方法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都不高。
當前,隨著我國初中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也不斷增多,但是師資力量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完善,這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相對于主課教師,其人數更顯得不足。同時,一些學校也存在對非主課課程不重視的問題,導致教師人才外流的問題出現。
此外,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選擇報考政治專業的學生的數量也在逐年下降。而在教師人才跟不上學校發展進程的情況下,學校開始進行盲目的擴招,這導致師資力量嚴重匱乏。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設置課程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在學習需求的驅使下,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融入課堂中。初中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往往能夠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并在理解中不斷聯系實際。這既是對自身行為的約束,也是通過法律來保護自己的一種體現。同時,政治常識的學習,也能夠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進一步完善課程計劃,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2]。
例如,在教學“做意志堅強的人”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匿名的方式寫下自己遇到的挫折,并在課上進行交流,通過這些真實的案例幫助學生找到戰勝挫折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堅毅的品格,使其更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困難是無處不在的,我們不可能規避困難,只能在一次次的戰勝困難的過程中變得更強大,從而更勇敢、更堅毅地面對今后的生活。
德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本質[3]。因此,教師應提高對德育的重視程度,通過一系列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道德與法治的德育作用。同時,學校可以聘請一些法律方面的專家為學生講解基本的法律知識,以及如何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也可以組織學生表演有關道德倫理的話劇,通過這種全員參與的方式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網絡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有益的內容,比如,羅翔老師的法律知識小課堂。教師既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這些視頻,也可以將其通過微信群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觀看學習。
例如,在教學“我們應盡的義務”這節課時,教師便可以給學生播放《人民的名義》中的片段。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影視劇中的內容搬到生活中,對其進行重新編排,讓學生分別扮演其中的角色。在理論與實踐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的感悟會更深,從而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質量。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很多內容需要學生理解和背誦。如果教師只是一味講解,然后讓學生機械記憶,學生難免會變得被動,從而喪失興趣和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比如,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的時事熱點來導入新課,從真實案例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制作豐富的視頻課件,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學“了解祖國,愛我中華”中的“了解基本國策與發展戰略”知識時,教師便可以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的工作報告內容,給學生展示我國的基本國策和發展目標。這一方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夯實基礎。
教學方法是知識面向學生的載體,而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具備多樣化特點,直接決定了學生知識掌握質量的高低。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上做到與時俱進。
例如,在教學“友好交往禮為先”的相關知識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在我們的生活中都存在哪些禮儀。之后,教師可以模擬一些實際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場景中的角色,并通過交流和實踐力行這些禮儀。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微課來制作有關禮儀的專題課程,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夠進行系統性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綜上所述,在優化與完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對焦學生的學習需求、強化德育功能、做好課前準備及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等一系列措施來達到目的。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出發,針對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成因,找尋解決方法,制訂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案和策略,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