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劉小學 邢自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部 北京 100083)
共享經濟由美國教授Marcus Felson和Joel.Spaeth在1978年出版的《美國行為科學家》雜志中提出[1],當時被稱為“協同消費”的共享經濟概念,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影響了各個產業的運營方式和消費模式,盡管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共享經濟的本質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共享經濟的定義尚未統一、完整和精確的概述,但大多數學者在3個方面達成了共識[2]。第一,共享經濟是把社會大量分散、過剩的有形或者無形閑置資源進行整合、重新優化配置的商業模式,既然是商業模式,盈利行為就會隨之產生。第二,不論是有形的物品還是無形的知識技術、服務等都有使用權和所有權,共享理念下,人們淡化獲取資源的所有權,強調使用權,共享經濟的出發點可以用凱文·凱利的一句話來總結,“物盡其用好過僅僅擁有”。第三,共享形式很多,一方面,信息與實物間的共享受空間的限制,只能在一個人所能觸達的空間中進行;另一方面,共享就是建立信任關系。因此,共享經濟必須有一個載體和通道,即第三方平臺,共享經濟平臺是供求雙方相連的紐帶,通過LBS應用、動態算法和價格定價等一系列機制,建立起共享經濟平臺,使供應方和需求之間能夠在共享平臺上進行交易。
共享經濟的優勢有以下幾點。一是成本低,用于交易的物品是已有的社會閑置資源,不用花費高昂的成本進行購買,同時進入和退出市場的門檻低。二是靈活性強,遇到宏觀市場經濟形勢、監管政策環境和市場競爭形勢環境的重大變化,可以迅速進行調整。三是實現行業互利合作共贏,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還可以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對同一行業和不同行業客戶造成資源擠壓效應。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國人民歡欣鼓舞,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飛躍,中國的發展有了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成為2017年最熱門和流行的話題,而此時共享經濟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不再是陌生和新鮮的概念,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頻繁使用的實物和服務,例如上班、下班出門可以通過打開手機APP,乘坐共享汽車、共享單車,高效滿足個人的出行需要;在運動及娛樂方面,搜索共享健身倉、共享籃球、共享KTV等[3]。
201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出臺,在中國經濟上的政策利好及市場的巨大潛力影響下,體育業儼然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體育市場的消費新寵,中國逐步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時代,體育健康已經成為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在需求。
2017年年底,我國的人均工資收入已經首次達到8500美元,居中等收入發達國家居民平均水平之首。這一時期,公民對傳統文化體育運動產品消費的總體需求很快,加之中國具有大型以上體育運動人口基數、互聯網媒體滲透率高、政府政策推動力大等獨特的資源優勢,可以準確斷定未來中國應具有大型體育運動人口的三大特點。中國進入體育行業需求迅速增長的階段。2014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總值將從2013年9533.73萬億元提高到2025年5萬億元,但實際發展速度較快。
國外體育服務業所占比重高于體育制造業,世界平均比例為7∶3。而我國過去多年,體育產業以體育制造業為主,與體育服務業的比例長期為7∶3,與國外正好相反。體育制造業比例相對較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立足于經過多年的對外開放,我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運動用品生產業,也是世界上能夠獨立制造體育用品的國家之一。我國體育產品制造業的增長率仍然很高,比重相對較大。其他一些制造業在韓國等制造行業占有較高的比例,制造行業占有大約50%的比例。這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優勢,為國內帶來了財富和就業的機會。體育制造業有效促進了運動服務行業加速發展。
體育經濟共享的概念是緊貼體育的特點,找準具有針對性的發展方向,因此體育共享經濟的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并非所有的項目都來者不拒。像籃球這樣的單價低、使用頻率較高的運動用品,從共享操作到盈利模式的轉變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健身群體中籃球并非罕見的產品。市場中相對稀缺的體育設施、器材更應該是體育共享化的一個重要方向,諸如冰球、賽艇、皮劃艇等單價高、使用頻率低的高端體育品,其共享化的可操作性大,因為一般用戶想體驗這類運動,不可能自己去專門花錢買一艘賽艇,更多的會選擇租用,那么高端體育品為了滿足大眾需求,就會有其共享化的市場。
體育產業作為近幾年的朝陽產業,在共享經濟的浪潮中同樣沒有缺位。以最近最受關注的共享健身倉為例。2017年5月,自助健身倉“抖吧”獲得了某A股上市公司股東投資的數百萬天使輪融資;同年8月,共享健身倉“覓跑”更是在其創立半個月內,完成了兩輪融資,一周估值過億。
同時,“全城熱煉”“小熊快跑”“燃健身”等項目也基于共享的理念,先后以低價“月卡”的方式推出市場,但其主要的商業模式是純線上的健身房預約平臺,這種模式由于健身行業場館“僧多粥少”等特殊因素,或倒閉或轉型。此外,除場地共享外,體育裝備的共享也成為創業者關注的對象。但體育裝備的產業鏈并不是由器材所引導,它依附于體育場景和群眾的消費習慣,過分聚焦于校園市場、運營等層面,并不利于體育產業與共享經濟的融合發展[5]。
目前,共享體育產品的商業模式呈現出多樣化,但無法對資源進行集中分類。運動所需的設備很廣,籃球、足球等傳統運動用品的共享走向盈利模式很難,而馬術、游艇等罕見品共享的可操作性很大,既能減少高端體育的參與門檻,降低購買費用,又能更好地推廣高端運動項目,應逐漸覆蓋高、中低檔體育用品的共享范圍。基于廣大的中國體育愛好群眾基礎,接下來,體育產業共享應向多元化發展,如“共享足球”“共享網球”“共享乒乓球拍”“共享羽毛球拍”等,從單一化“試水”到多元化發展[6]。
體育產業共享經濟的機遇,新時期體育產業與“共享經濟”理念的融合發展,必將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基于此,該文對未來的體育產業發展前景有以下幾點思考。
伴隨著體育旅游的快速發展,共享出行的理念將得到推動。共享電單車出行早已成為流行時尚和出行習慣,便捷省力、低碳環保。作為移動互聯網和租賃電動車相結合的信息智能化出行方式,共享出行無疑有利于滿足交通一體化、多元化,實現交通效能和效率的雙提升。未來,包括共享房車、共享營地等,都將成為“共享經濟”與體育產業融合的新方向。
體育場館共享作為體育產業與共享經濟的融合,是共享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根據中小學塑膠操場課程管理要求,我國高中塑膠操場覆蓋面積達93%。大學塑膠體育場覆蓋面積近100%,隨著社會各界對運動精神的延伸,相關部門對運動精神的督促,群眾熱情洋溢,部分校區在寒假期間免費開放,供周邊市民鍛煉,這種共享節約了市政建設的大量資源,短期內擴大了群眾日常體育場地,顯示出群眾日常運動場地的雛形。“共享體育”的目標是讓有需要者合理使用閑置資源[7]。
現階段,隨著體育產業的持續發展,消費者體育培訓需求正迅速增長。體育培訓是當前知識教育市場下一種新型的培訓模式,體育共享知識教育的核心是共享體育知識、體育訓練技巧,使得消費者獲取相關體育知識時更加高效。體育產業與共享知識教育的融合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講師,極大地擴大了培訓供應者的外延范圍,有力地推動了體育產業培訓市場規模的擴張。
在體育產業的未來發展中,健康將成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核心。在共享經濟中,共享醫療和健康指的是一種現代化的體育培訓模式,通過面對面的培訓來達到鍛煉的目的,保證健康。
該文介紹了共享經濟的基本概念與共享經濟的變化,總結了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提出了現階段我國共享經濟模式下體育產業發展路徑優化建議;討論了共享經濟作用下關于體育產業發展的針對性建議,這對于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