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
(蘇州市吳江區思賢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200)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如何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成為了小學體育教育的主要目標。從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來看,構建高效課堂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此教師必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從小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想要實現對他們的學習動力激發,就必須要選擇他們喜歡和擅長的素材,以游戲為基礎的體育游戲由此得以出現,并成為了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關鍵性要素。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做好對體育游戲的運用,能夠實現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小學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游戲作為小學生最喜歡也最擅長的娛樂方式,其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并能夠給他們帶來良好的情感體驗,當教師將其應用到體育課堂當中時,學生能夠感受到體育的趣味性,并對其產生主動探究心理,當教學主體對課堂教學產生探究欲望時,其教學效果必定會顯著提升。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身體發育有限,所以在面對體育知識時,他們會出現畏難心理,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當教師能夠將游戲融入到體育課堂教學時,體育知識會以學生所擅長的方式予以呈現,這可以提升他們對體育知識的理解,并實現對體育學習難度的降低,小學體育高效課堂由此得以構建。
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實現豐富課堂教學模式,這對于增強學生學習體驗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生只能通過模仿的方式進行學習,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但當教師能夠應用游戲開展教學工作時,體育知識的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性。同時,不同知識點的游戲也各有特點,這會帶給學生新穎的體驗,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由此得以提升。
以生為本是指教師所設計的一些教學行為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行為水平,保證他們可以通過游戲體驗完成對體育知識的學習,并能夠感受到體育游戲帶給他們的樂趣,由此實現小學體育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是運用體育游戲打造高效體育課堂的基礎原則。目前,許多教師在教學時存在忽視學生需求的情況,這使得教師所設計的體育游戲與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不符,這不僅會影響體育教學效果,還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心理。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出現,教師必須要進一步做好對以生為本原則的應用,確保所設計的體育游戲能夠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為他們的體育學習進步打下良好基礎。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根據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來開展教學工作,以確保教學工作能夠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從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角度來看,其有著很多知識類型。這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要做好對教學內容的特點研究,并以此為基礎完成游戲設計,讓學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獲得體育學習興趣的激發,提升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例如,在進行“跑步”體系的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追逐類游戲;在進行“蹦跳”體系的知識教學時,可以設計情景體驗游戲;在進行“球類”體系的知識教學時,可以設計材料游戲等,真正做到讓學生通過游戲獲得體育水平的提升,為他們的學習進步帶來助力支持。
寓教于樂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目標,也是推動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關鍵性指導方針。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必須要認識到游戲的特殊性,并能夠將游戲元素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環節中,由此做到在提升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做好對學生的認知興趣掌握,并以此為基礎進行體育游戲設計,真正做到在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做好他們的思維啟發,讓他們的體育技能水平有所進步,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推動體育教育工作的有序發展。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想要借助體育游戲打造高效課堂,就必須要讓體育游戲融入到體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中,以游戲為基礎的課堂導入由此得以出現。從體育課堂教學角度來看,導入環節主要以熱身為主,對于學生而言,傳統的熱身操讓他們感覺枯燥、乏味,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態度和興趣,所以教師要能夠通過對體育游戲的有效設計,來完成對課堂導入的轉變,讓學生在體驗游戲的過程中完成熱身。例如,根據學生的實際運動能力,在課堂導入階段為他們設計“老鷹捉小雞”“五角一元”等游戲,為了調動他們參與游戲的主動性,教師應與他們一起進行游戲,讓他們在歡聲笑語中完成熱身。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導入階段的體育游戲選擇時,一方面要保證其能夠滿足熱身的要求,讓學生的軀干、關節都能夠得到調動,另一方面要做好對游戲趣味性和難度的控制,做到讓學生感興趣的同時又不會因為太難而無法完成,由此做到在完成熱身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到事半功倍的導入目標。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想要運用體育游戲實現對高效課堂的構建,就必須要讓游戲成為主要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可以通過游戲去感受快樂,并從中完成對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探究性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不同的游戲,以確保體育游戲的設計能夠符合課堂教學目標。例如,為了鍛煉學生的平衡性,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他們設計“獨木橋”的游戲,在游戲中設計一個長5m、高度在30cm左右的獨木橋,獨木橋兩邊鋪好海綿墊用于保護。游戲中,學生一共需要過獨木橋3次,第一次是完全按照他們自己的主觀判斷去走,看有多少個學生能順利通過;第二次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木桿用于平衡,看有多少個學生能順利通過;第三次教師可以讓他們以雙臂為平衡木桿,看有多少個學生能夠順利通過。經過該游戲后,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意識到平衡木桿在過獨木橋時的重要作用,并學會用手臂當平衡木桿,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平衡力,還讓他們發現了自己身體上的秘密,課堂教學效果由此得以提升。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課后訓練是教師考核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其也是影響小學體育高效課堂構建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堂訓練模式以單一的考核方式為主,這種方式雖然能夠達到考核目的,但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需求,以至于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會出現興趣缺失、主動性不強的情況。想要實現小學體育素質教育目標,完成對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必須要讓課后訓練變得具有趣味性,以游戲為基礎的課后訓練由此得以出現。例如,在完成30m跑的學習后,為學生設計比賽游戲,由此做到借助比賽讓學生之間產生競爭,實現對他們的潛力激發。比賽完成后,教師要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例如步頻、擺臂及身體姿態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優勢,并將其運用到跑步當中,從而做到在提升學生課堂學習體驗的同時,也能夠實現體育課堂教學目標,為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帶來支持。
綜上所述,做好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是打造高效課堂,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性教育措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學生的游戲體驗,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進行游戲互動,讓學生真正進入到游戲當中去進行體育知識探究,并讓他們獲得良好的體驗,從而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的體育素養構建提供助力,也為推動小學體育教育水平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