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曉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和2020年先后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兩份文件。其中在大力改進美育教育教學中提出了要加強美育與其他學科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結合,要挖掘不同學科所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美育資源,充分發揮各學科的美育功能和美育價值、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
著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太極拳作為河南省高校體育專業和公共體育課的必修課程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拳風上形、神美兼備處處有美的體現,拳理上又有豐富的哲學文化內涵,呈現出“內蘊外美”的特征,是高校開展美育教育的重要實踐課程。作為美育課程開展太極拳教學,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得以傳承和創新的新的著力點。
太極拳不管是個人演練或者集體表演,都極富觀賞和審美價值。太極拳勢剛柔并濟、行云流水、輕靈柔和;姿態上講究“中正安舒”“處處圓弧”“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節奏上剛與柔、快與慢、輕與重完美結合;推手中擠、按、捋、采、靠等伺機發力動作呈現出陰柔美;動作名稱處處體現詩意、優雅和想象力,如白鶴亮翅、玉女穿梭、神女散花等;太極拳背景音樂旋律優美動聽,在表演時與動作協調統一,給人以美的感受。
太極拳除了形神美外,還具有特殊的哲學美。它使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無為”、易學的“陰陽學說”“天人合一”在拳術和拳理中完美和諧在一起,在行拳中又結合古代的導引吐納之術和中醫經絡學,使太極拳不僅有修身養性的價值,更蘊含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極具東方的內在“哲學美”。太極拳是集大成者,因此習練太極拳,更是在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深挖太極拳的美育價值,讓優秀傳統的太極拳文化走進校園,不僅能強化學生對太極拳拳理的理解,更能提高習練者整體的審美情緒和審美能力,并為這項運動在學生中廣泛開展提供新的吸引力,對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焦作是太極拳的發源地,擁有天然的地域優勢和人才優勢,焦作師專作為地方院校,更有責任承擔起太極拳作為美育課程在高校開展的重任。
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青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生力量。在美育背景下高校的太極拳開展是傳承與發展“非遺”文化的有效途徑,也為深入了解太極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太極拳起源于焦作溫縣陳家溝,因此焦作師專在開展太極拳運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地理條件,在傳承好、弘揚好太極文化上也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作為學校重點建設的一個特色項目,體育學院不斷的調整和優化教學資源、教學團隊等措施來保障太極拳在焦作師專的開展。
“師徒傳承制”是太極拳傳承最主要的承襲方式,從明清至今沒有改變。這是太極拳技藝原汁原味流傳的基本保障,是核心技術得以保護的唯一方式,也是目前現代社會保留全貌的必要手段。所以,無門無派的“學院派”太極拳師很難被民間正宗正源有代表性的大師和高手所承認,二者形成了壁壘,很難相互融合。
作為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使正宗正源的太極拳在學校得以傳承和發揚,提高太極拳人才培養質量,焦作師專體育學院積極優化院校的師資結構,利用當地的人才資源優勢成立太極拳大師工作室,構建教學研發團隊。該團隊有校內專任教師及太極拳流派的代表人物或者嫡傳弟子、太極文化學者組成。太極拳大師不僅親自授課、親傳技藝,拉近學生與太極拳文化及技藝的距離,擴大太極拳技藝傳承覆蓋面。還積極參與課程教學大綱的修訂,指導太極拳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同時對中青年教師技藝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并與專業教師一同開發校本太極拳教材和核心課程。大師工作室將傳統“師徒制”技藝學習與焦作師專體育學院系統的教學相結合,形成“師徒制+學院派”的特色人才模式,保障太極拳人才培養的質量。
長期以來焦作師專體育學院一直把“以賽促練、以賽促學、以賽育人、以賽促宣”作為培養學生的主要手段和成才路徑。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太極拳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還能從整體上提升職業核心素養,為將來從事太極拳教授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太極拳系列比賽形成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讓更多學生了解太極拳的鍛煉價值和魅力所在,從而產生興趣參與到其中。
因此對內體育學院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太極拳比賽,參賽對象為體育學院全體學生,以此來激發學生練習太極拳的熱情。同時每年四月下旬的春季運動會暨體育節上,教師的太極拳比賽也在2019年正式成為運動會的比賽項目,體育學院會選派太極拳專業班學生到各個院系進行輔導,這為太極拳在本校的推廣和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外,體育學院組織師生踴躍報名參加每兩年一屆的“焦作國際太極拳年會”和河南省武術錦標賽,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系列比賽的激勵下,練習太極拳成為學生尋找自我、展現自我,突破自我的一個出口。在為自己帶來榮譽的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彰顯了辦學特色。
師徒間的傳承是我國目前太極拳繼承和發展最主要的方式。學生拜師、老師收徒的莊嚴過程既確立了傳統太極文化傳承中重要的師徒關系又保證了正宗傳統太極拳的薪火相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武術上包含太極拳在內,所謂的高手在民間,正在于此。而如何讓太極“高手”“大師”走進校園,弘揚傳授太極文化,讓太極拳在高校落地生根,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是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
以大賽為契機,邀請名家進課堂。焦作每兩年一屆的“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大賽”是目前國內公認太極拳最高賽事,各路太極名家和太極拳習練者都將匯聚焦作,切磋技藝,共享太極盛宴。借此契機,邀請太極拳大師走進課堂,舉辦講座,面對面與學生進行交流和答疑解惑。如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陳小旺、和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和有祿、武術大家兼學者的康戈武老先生等都在年會期間受邀來到焦作師專舉辦講座。使我們的學生能在現實中一睹大師的風采,感受太極魅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聘請民間拳師為學生親自授課。在太極拳的教學中,可打破高校和民間太極拳傳授的“壁壘”,弱化高校一以貫之的“學歷”,“學院派”要求,聘請太極拳大師門下嫡傳的傳承人或者在全國比賽中屢獲大獎的太極名將進校為學生授課。如在太極器械的學習中焦作師專聘請了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承人、師承陳小旺的趙慶保拳師。這為在校園中推廣和普及太極拳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對綿延傳承下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時代的前進中不斷煥發生機,受到時代的擁泵,發揮其價值,是我們每一個當代人的責任和使命。只有通過創造的繼承和有繼承的創造,才能在文化的發展中使文化的發展性和創造性得到統一。因為太極拳的各種要領與要求的層次性、復雜性、精細性,已決定了它習練的難度。初學者在練習時往往“知其難畏其艱”,容易產生退縮心理。如何在正式學習太極拳術前以人們樂于接受、容易接受的形式先行鋪墊,同時又不失太極精華,成了體育學院老師們開發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的初衷和動力。在太極拳、體操、健美操老師及音樂系舞蹈老師的共同努力下,結合現代體育健身理念,把太極拳的經典動作與現代舞蹈、健身操有機結合編排了適合太極拳初學者習練的“太極舞”“太極操”。為了推廣該太極操、太極舞運動,在校內編入公體課教學大綱,成為大一新生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之一;對外與焦作市教育局、體育局等結合在中小學進行開設;同時,培養太極拳專業骨干力量深入社區對居民進行義務教授。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過去僅依靠在課堂上從教師的傳授中獲取知識的單一傳統教學模式正在被顛覆和改變。名家課堂、慕課、微課、名校名師的網絡學習課程等網絡知識資源應有盡有,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獲取知識的面更加廣泛。“云課堂”“學習通”軟件的課堂應用,讓“線上+線下”教學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教師在課上不僅可以傳授知識,還可以通過在手機終端的問題發布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課下學生可通過老師推送的學習視頻、打卡學習、作業、知識點測試等形式來輔助線下的課程學習,進一步強化和鞏固所學知識點。
對于太極拳課程的教學,學生除了在線上能欣賞到太極拳大師和名師的演練風采外,還能對太極拳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補充學習,這是在線下實踐課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環。焦作師專太極拳的學習主要是在學習通APP上建班,通過線上預習、線下教授及答疑解惑、線上作業和課后討論三個環節來實施混合式教學。突破了以往僅課堂傳授,學生被動學的現象,混合式教學彌補了師生互動和交流、學生知識拓展、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的了解等課堂外的環節。
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創新,充分運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的積極作用,仍有許多工作亟須開展,不能一蹴而就。不斷挖掘太極拳的美育價值,確立在大學美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繼而不斷創新太極拳人才培養的途徑,使其能在高校得到傳承與發展,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項目,還需要教育部門、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不斷地探索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