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 閆當巖 王自強 邢臺學院體育學院
基于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臨西潭腿作為其中的一大門派,且在我國武術中是一個優秀的,有史料記載、源遠流長的武術拳種。然而在當前新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傳統武術和臨西潭腿均面臨著發展和傳承的窘境,所以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分析研究臨西潭腿文化極為重要[1]。期望能夠通過對臨西潭腿文化的研究,能夠促使其深遠發展,豐富研究資料,產生深遠的歷史價值,并為我國傳統武術的研究提供極其關鍵的資料。
龍潭寺舊址位于當前的臨西縣城南 8 華里。在宋代,臨西縣原屬古臨清,所以臨清潭腿得名,并以“臨清”為姓氏,借用龍潭寺的“潭”,和其他拳派進行區分。在取“潭”字時,針對于潭腿門弟子而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潭”字的右邊經西早二字組成,左邊是三點水的偏旁,說明練武之人會多流汗水,寓意著練武之人想要有所成,就要勤學苦練、起早貪黑。而臨清彈腿這一拳種,主要以腿法見長,十路腿法招招致命,取名為“臨清潭腿”。
我國民間武術最繁榮的時期就是宋朝,臨清潭腿出現。后周名將昆侖大師在五代后期奉命遠征,在“陳橋兵變”后在當前的臨西尖冢鎮龍潭村(即古山東臨清縣龍潭寺)遁入空門,法號昆侖,在龍潭寺內將自己的武術絕技傳于眾僧,他把醫術和武術融于一體,研創出潭腿這一內外兩功并用的拳腳,并精心地演練出腿法傳世。加上這一門派注重腿法和腿功,在創立臨清潭腿之后,并在《武備志》記載,在“全國性大規模的各派武術大會”上,臨清潭腿榮獲第二名佳績,天下有了“潭腿正宗,臨清派系”[2],說明在起初創立臨清潭腿時已經名滿天下。
臨西潭腿需要使用到很多的器械,包含鏜、帶、鉤、撅等五十余種,以及劍、棍、刀、槍等傳統器械,且器械和拳腳很少會有重復,存在的套路眾多。
臨西潭腿始創共十路,整體上節奏明快,意氣相合,以腿功見長,拳勢古樸,招數多變,攻防迅疾,精神飽滿,動作精悍,功架完整,剛勁有力。臨西潭腿共包含三十余路拳腳,主要包含的有傳統的八路楂拳、看家拳、四平拳等。出手由脊出,出腳從臀出,主要腿法包含36 天罡、72 地煞連環腿,踢、撩、掃、點、彈、踹等,發力方式同武術散打,連環踢打,手腳并用,并注意一步一腳,身法要求中正、靈活。臨西潭腿注重抬腿如風,落地如釘,要求快、巧、穩、輕、重、健。而其用意不用力,功在于內,含虛報氣,不令氣散,二目平視咬下顎,形領于外,蓄精育氣,氣沉于丹田,呼吸從鼻孔,氣意雙融。
針對于臨西潭腿的拳譜,要注意勤學多練,并用內外功法。拳法:“一路順步單鞭勢,二路十字起崩潭。三路蓋馬三捶勢,四路斜踢撐抹攔。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單展。七路掖掌勢雙看,八路轉環跺子腳。九路捧鎖陰陽掌,十路箭飛身箭步潭”[3]。通過練到貫通處,便能夠達到較高的功夫境界。
臨西潭腿這一傳統武術文化,廣泛流傳了千年,自從清代中葉實施禁武令之后,在當今的河北臨西一帶基本絕跡,在部分國家和背景等地均有所傳播。臨清潭腿第九十七代掌門隋世國,以及北京臨清潭腿研究會會長,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時,多次到臨清、臨西尋根問祖,基于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的條件下,再次把幾乎失傳的潭腿文化和拳種等帶回到臨西。
在當前的河北臨西縣城這一臨西潭腿的發源地,設立的有專門的習武場所,同時設立了臨清潭腿傳承中心。在1958年時,龍潭寺廟宇被拆,繼承人期望能夠盡快修復龍潭寺,幫助恢復其原貌。這樣的方式能夠促使更多人參與進來,同時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促使更多的人對臨西潭腿有深入的了解。但是當前依舊面臨著較大的困境和不足[4]。
董春磊拳號:潔玄,是清潭腿研究會常務會長,他認為當前沒有人傳承和發揚潭腿工作,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極大的阻礙和限制性作用,當前練習潭腿的人多是在業余時間練習,且較多是存在興趣愛好。他認為,當前傳承傳統武術的人們無法通過籌集資金的方式,開發和保護潭腿遺址,且對武術傳統拳種無充分的保護。直到2008年時,臨西潭腿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并無實際性的保護對策。加上當前人們的工作繁忙,多為自己的生計而奔波,較多的人無法將武術放在第一的位置。所以說民間武術基于缺乏資金和有關政策的支持下,傳承紐帶顯現出極其顯著的脆弱性。從此可以看出,臨西潭腿在當前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傳承人受到很多阻礙,并帶給其傳承和發展以極大的 束縛。
在我國臨西潭腿是極其古老的一種拳種,曾經有很多優秀的武術大家對其進行傳承,并促進其發展。臨西潭腿的95 代節字輩掌門賀子琴先生,收徒授藝,名聲遠揚,并在當今的功德林前街東口路北設立武館。而臨西潭腿的96 代廉字輩掌門金啟亮先生,是我國第一屆武術協會成員,曾經擔任青松武術社長,并在在京津地區頗負盛名。臨西潭腿的97 代梅字輩掌門,達到傳統武術七段,而其弟子,在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在德國、法國、俄羅斯、日本、英國、北京、臨西等均有 傳人[5]。
在當前,臨西潭腿以北京總會為核心的正宗臨清潭腿,以及臨西縣龍潭寺為基礎,獲得國際友人的傳播和喜歡。只有人們足以努力并不斷發揚,臨西潭腿作為我國傳統武術的瑰寶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斷練習,并發展傳承,認識其臨西潭腿的魅力之處。
臨西潭腿已經傳入到海內外,從起初的宋朝開始到之后興盛于明清。(1)臨清派正宗潭腿,就是龍潭寺的眾僧正宗潭腿和在早年時昆侖大師親傳弟子派系,共十路潭腿法。(2)少林彈腿:當傳到明清時期之后,臨西潭腿已經名滿天下,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相濟大師也特地到山東臨清龍潭寺拜訪,還有其他的天下武林志士均慕名到當地進行學武和擺放。當時已經傳到七十二代弟子躍空大師,兩位大師通過交換的方式教傳,且彼此仰慕對方的技法,少林寺絕學羅漢拳,也被相濟大師學習成功。臨西潭腿和羅漢拳不可直接照著練習,兩者為不同的功法,通過按照羅漢拳的拳功改動臨西潭腿,相濟禪師增加了兩路腿法,發展為當前的“少林十二路彈腿”[6]。(3)教門彈腿:當年大多是臨清本地清真教,也是昆侖大師晚年弟子所傳派系,被稱為教門彈腿。當時的人們在練習武術的時候,僅僅關注外功功夫,并不在于內功的練法,所以為求速成、重視外功,所以很少有內功的練法。因此,在套路功架和練法中均稍稍做出變動,是一種中上盤腿法。在進行踢腿練習時,教門彈腿法較低盤潭腿正宗法較為省力,離地支撐腿不彎曲,講究靈活機敏,以求開展。加上因為少內功的練法,針對于教門彈腿的練法變動和功架改動的因素,較臨清正宗潭腿法存在一些差別性,于是成為教門彈腿的來源。
針對于臨西潭腿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潭古剎臨清潭腿研究會和北京臨清潭腿研究會均對其實施共同的搶救性保護。下述幾點是具體的保護措施:(1)服務地域經濟并開發旅游價值,成立臨清潭腿影視文化中心;(2)努力早日把“臨清潭腿”傳統武術文化申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在2010年建成的框架式三層樓臨清潭腿傳承中心,面積為524 平方米,投資 300 余萬元。并邀請第九十七代掌門人隋世國先生指導,積極舉辦臨清潭腿培訓班,促使臨西潭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獲得傳承發展,后繼有人;(4)經記錄、整理、搜集等的方式,全面對“臨清潭腿”演練著的技能特長、器械、傳承譜系等實施全面普查,并將較為完整的檔案建立起來;(5)通過縣政府的名義對保護和搶救臨清潭腿有貢獻人員進行表彰,并致力于保證臨清潭腿文化大發展,最好能夠實現大繁榮;(6)針對于極具代表性的傳承人,通過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的方式,實施全面、系統、真實性的記錄,并經古剎臨清潭腿研究會對其進行合理保存和應用,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7)重現昆侖大師形象,并恢復重修龍潭古剎;(8)針對于臨西潭腿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通過多種單項獎勵的方式,促進演練者積極性,可在每年組織武術邀請賽,像“臨清潭腿”等;(9)同時要致力于擴大臨西潭腿文化資源的社會知名度,召開大型研討論壇;(10)進一步加大挖掘、整理和搜集臨清潭腿的相關工作,妥善化的建立相關武術網站,及時發布臨清潭腿研究成果,并加大搶救和保護臨西潭腿文化資源的兵器套路、特有的技法。
針對于我國的臨西潭腿文化資源,國家選擇積極的保護措施,并注重于保護傳統文化遺產,臨西潭腿文化資源在2008年時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逐漸加深對傳統武術重要性的認識,國家將選擇更有力和堅定的保護措施。
針對于臨西潭腿文化資源,想要加強開發利用和傳承發展,就需要避免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并完善和整理臨西潭腿文化資源的文字、錄音和視頻資料;還要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突出臨西潭腿文化資源的特色,挖掘團拜活動和原始的禮儀等深層次文化內涵;要加強創新,緊隨時代發展步伐傳播臨西潭腿文化;最后,還要加強保護傳承人,加強對臨西潭腿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