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久晟 王士雄 莫啟星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體育與健康教學研究部
高校是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在為社會輸送各類專業人才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不能單一的將教學質量作為唯一培育目標,還需要注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表現,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水平。例如對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來說,應該遵循“三全育人”教育原則,并積極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工作體系建設,這樣有利于為國家培養更多身體素質水平高、道德品行良好的優秀人才。下面就“三全育人”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開展策略進行探究。
所謂“三全育人”,指的就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對在校大學生群體而言,良好的身體素質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保障,經常參與身體鍛煉,對個人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因此現階段高校對于體育教學工作越來越重視。而思政教育又是高校育人工作重心,所以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教學已成為必然趨勢,隨著“三全育人”觀念提出,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工作開展指明了方向,能夠在多個方面發揮積極效用。
體育課程是高校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在整體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發揮著良好作用。基于“三全育人”視域下開展體育思政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水平。因為每個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從而對體育課程的喜愛和了解程度有所不同,比如有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程并不感興趣,沒有充分意識到積極參與體育課程的重要性。通過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工作,能夠在思想上讓更多學生意識到體育鍛煉對自身的影響,首先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教導學生樹立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的觀念,逐漸引導學生學會克服在進行體育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增強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自信心,這對其今后高效學習和更好發展也有積極意義。其次,“三全育人”視角下將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其實很多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都是比較模糊的,缺乏進行自主鍛煉的觀念,但是在體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之后,潛移默化當中會有更多學生意識到主動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提升身體素質,還對今后學習和工作有著積極作用,待自身綜合素養提升之后,也能助力國家綜合競爭實力水平提高。[1]長期以往,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水平都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樣體育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工作的意義就能充分體現出來。
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展,國家對大學思政教學工作質量越來越關注。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既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還能增強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有效避免學生被不實信息所影響,特別是在校園意識形態斗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迫在眉睫。但是因為思政課程的理論知識比較多,不少學生都覺得比較枯燥和無聊,影響學習效率提升,通過從“三全育人”視角出發,制定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育人體系,能夠讓學生在相對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思政教育,比如體育教師可以從某個體育項目著手,告知學生我國在該項目上取得的成就,然后引導學生學習運動員勇敢拼搏、為國爭光的精神。隨著時間流逝,學生積累的思政內容愈來愈多,可以在思想和心理上對其產生正面影響,使得學生的道德品行、愛國情懷、素質修養等都能達到理想培養效果,將會有更多綜合素質良好的優秀人才投入到偉大祖國建設事業中去。
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工作重心,對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有著重要影響。就體育課程而言,它作為基礎課程之一,在引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水平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更好完成人才培養目標,向社會輸送更多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優質人才,很多高校都積極開展了體育課程思政工作。但調查結果顯示,部分高校的體育課程思政工作并未取得理想成效,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政素養都停留在基礎水平上,經過分析發現其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體育課程的課程內容質量水平高低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成效,所以要想讓體育課程思政工作達到理想效果,高校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來完善體育課程內容制定,為提高體育課程和思政內容的契合度做好充分準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部分高校制定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都存在一定問題,影響體育課程思政工作順利開展。首先,現階段很多高校的體育課程內容都以傳播運動技巧為主,比如運動學知識、運動項目基本技能等內容在體育課程中很常見,但缺乏與家國情懷、傳統文化、道德品行等要素的連接,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排球運動項目時,通常是只向學生傳授一些戰術,忽略向學生傳播中國女排精神。諸如此類的情況有很多,長期以往,不利于體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
眾所周知,教師的教學素養水平高低能夠對學生學習產生很大影響。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也應該保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更好實現國家提出的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不過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部分體育教師的教學素養還是有待提升的,難以高效完成體育課程思政工作任務。一方面,是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比較傳統,沒有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活動,而是讓學生被動的參與課堂教學內容,時間久了,學生展現自我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壓,從而學生學習體育課程的興趣就會逐漸下降。[2]另一方面,很多教師沒有主動挖掘體育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在體育教學中適當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意識缺乏,不利于體育和思政融合發展,同時學生也很難從體育課程中有更多收獲。
眾所周知,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需要對學生進行學習成果考核。就體育教學工作來說,如今很多高校所應用的教學評價方法都是比較陳舊的,比如只看重技術技能方面的考核結果,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點評,顯然這與當前倡導的多元化評價方法是相悖的,也很難體現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對學生來說,不夠全面、真實的評價結果容易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體育學習失去自信心。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創新型教學評價方法的研究,為保障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做好充分準備。
基于“三全育人”思想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越來越明確,那就是讓思政內容貫穿整個體育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學科體系等,這樣有助于讓學生全面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良好道德品行塑造有著重大意義。針對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學校以及教師應該給予重視,并積極探索有效的應對策略,為體育課程思政取得全面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由于構建體育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意義重大,而課程內容設置會對體育課程思政成效產生多方面影響,因此高校應該主動采取措施提高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為進一步激發體育課程思政體系的內在價值做好準備。首先,應當把思政要素貫穿到體育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等過程中去,比如在體育教學教材中增加20%左右的理論內容,用于向學生傳播體育精神、人文知識、體育歷史、德育元素等,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范圍,又能提高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讓學生對體育課程以及思政內容有進一步了解。[3]其次,應該在體育教材中增加一些實際案例,幫助學生消化體育知識和思政內容,比如大學生對乒乓球項目比較熟悉,而且我國在該項目上取得了很多成就,據此教師可以借助乒乓球運動員奪冠的事跡來鼓舞學生,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
“三全育人”視角下,體育教師在完成體育課程思政工作任務時,會給教師帶來多方面工作挑戰,例如專業素養、思政素養、教學能力等,因此高校應該盡快采取措施提高體育教師團隊建設水準,讓教師成為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工作體系建立的助力者。一方面,高校應當在源頭上把握教師準入標準,制定體育教師招聘計劃時需要綜合考核教師的各方面素養,比如從教學經驗、教學理念、道德品行、體育理論知識等方面著手,篩選出綜合素養良好的體育教學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應當對教學培訓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因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國家對人才的思政素養更加關注,據此,高校應該定期組織體育教師學習“三全育人”理念、先進教學方法、思政理論等,以確保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
體育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學評價方法也應該保持創新,那樣可以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在體育學習當中的表現,學生也可以清楚看到自身優勢與不足。教學評價方法的創新關鍵在于應該增加對過程性評價內容,不能單一的以結果性評價為唯一標準。比如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針對學生的日常表現進行總結記錄,像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思政教學的積極性、任務完成情況等課堂表現都可以記錄下來,然后在最終的教學評價中作為參考。[4]這樣得到的評價結果比較客觀、公正、全面,教師也能從中知道教學計劃的優缺點,對今后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提升有著良好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有了“三全育人”理念作為支撐,可以讓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工作更好更快的落實,這對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和思政水平有著積極意義。不過高校在開展體育課程思政工作時,還普遍存在著課程內容陳舊、教師教學素養水平低、教學評價方法落后等現實問題,導致體育課程思政進度減緩。對此高校可以通過實施改進課程內容、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創新教學評價方法等舉措來應對困境,為“三全育人”背景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正常推進創造有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