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蘭
(四川省德陽中學 四川 德陽 618000)
根據教學的不同環節,可把微課資源庫中的微課應用于課前預習、課中嵌入、課后復習三種模式,下面分別對這三種應用模式進行說明。
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提前熟悉學習內容,了解學習目標,并在預習過程中對有疑問的知識點作上標記,以便上課有針對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目前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科目多、壓力大,地理又作為“副科”,很少有學生課前花時間預習,即使有少量學生預習,一般也采用傳統方式翻看課本內容,效率低下甚至是無效預習。微課的主題明確,只針對某一知識點,以“短小精悍”的視頻形式使預習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易懂,可以提高學生的預習興趣,且有配套的微練習,學生在短時間內的學習效果明顯,可以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2.1 利用微課導入新課。在講授新課前,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選取合適的微課播放,創設出與新課相關的學習環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學習《東北地區》一節時,先給學生播放微課《東部三日游》,讓他們感受到東北地區因緯度較高而形成得我具有地域特色的飲食、交通、建筑、民俗文化等。直觀的視覺感受比語言文字介紹引入更有強大的沖擊力,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進入上課狀態,學習興趣也被激發出來,為接下來的新課教學創造良好的學習狀態。
2.2 利用微課突出重點。傳統教學方式是教師展示相關圖文信息,直接講解強調教材的重點內容,方式單一,信息量小,學生易疲倦關注度不夠持久;而微課包含的信息量大,展示的圖片生動形象、豐富立體,配以清晰的講解分析,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突出教材重點內容。如《西北地區》一節中,西北的農業生產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之一,我們通過播放微課《西北地區的農業特點》來突出這個教學重點。該微課只有6分多鐘時長,但包含了大量的圖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西北地區的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的水源保障、典型工程設施、主要農業區、主要農產品及突出優勢。通過觀看微課,學生不僅知道西北地區有兩種主要的農業生產類型,而且能深層次分析出影響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這個微課的使用,成功突出了本節的重點內容。
2.3 利用微課突破難點。微課用豐富的表現新式與講解方式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圖文并茂,將無形化為有形,將抽象化為具體,是教學難點可視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教學難點的理解和把握。如我國的《地形》一節中,三級階梯地勢對河流、氣候、交通、農業的影響是本節的難點之一,我們設計了一個微課《地勢對河流的影響》。該微課首先展示分層設色的三級階梯示意圖,并同框展示沿36°N的地形剖面圖,讓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自然而然理解到西高東低的地勢使許多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其次,以長江、黃河為例,顯示其干流上主要水電站分布的共性——階梯的交界附近,讓學生明白階梯交界處的水能資源豐富。最后,通過計算比較階梯的平均海拔差異,分析出階梯交界處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2.4 利用微課演示探究實驗。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可能會在課堂上演示探究實驗,部分學生可能因為距離講臺太遠而無法看清楚操作過程或操作細節,或因教室條件有限沒有相應的實驗器材而進行某些實驗操作,針對這些情況,教室可提前錄制好實驗操作微課,在課堂上播放即可。如我國的《人口和民族》一節,有個探究活動“查找人民幣上關于少數民族的內容”。如果現場掏錢展示,后排的學生則看不清楚,但教師或學生提前錄制好微課就可輕松解決這一問題。
2.5 利用微課復習模式。每個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快慢程度和深度有明顯的個體差異,課后及時復習是縮小這種差距的有效途徑。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選擇有針對性的微課進行反復學習,達到查缺補漏的效果。同時,由于課時有限,每堂課基本全在講授新課,課上復習時間嚴重不足,教師可把每章節的知識點歸納總結錄制成系列復習微課,或制作微課專門講解典型的讀圖題、材料題,分析其解題思路和答題技巧。學生通過課后反復觀看微課學習及配套練習,達到復習鞏固提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