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
(北重四中 內蒙古 包頭 01403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孩子的教育逐漸重視起來。教育在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地改革,初中階段的數學課程激發學生發散性的思維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數學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是一門比較抽象、嚴謹的學科。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成長發育的中級階段,教師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并且發散性思維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解答問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提升解答數學題的速度,并且更深層次地理解數學知識。
相關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初中學生在解答數學題目時,他們的內心首先都是想要立即解出正確答案,這樣立即解答答案的思考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短時間內就可以得出答案,但是實際上這樣的培養方式不利于學生發展發散性思維。這便需要教師能夠在課堂中鼓勵以及引導學生能夠對一個問題從多個方面去分析解答,促使學生能夠對于問題的核心點以及關鍵點準確把握,短時間內運用合理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教師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培養思維的同時也使得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想要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是前提條件。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的教學理念是決定教師教學方法的核心之一,并且理念也是教師進行工作的第一步。當下教師需要依據新課改的內容,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將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作為教學的前提。
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對于抽象的數學學習興趣往往是非常缺乏,這時教師便需要用一些教學的方法或者手段來吸引學生,促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數學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能夠借此來引發學生思考數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發散性的思維,教師設置問題能夠增加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次數,通過互動性的課堂,還能夠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這樣也能提升數學課堂的效率。傳統的數學課堂都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述,在黑板上列出解題的過程,這樣的數學課堂對于學生來說相對比較枯燥乏味,并且學生常常會因為畏難的心理而放棄學習數學。而問題情境應用在數學的課堂中,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興趣,問題的提出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
我國社會不斷進步的推動力量就是人們不斷創新創造的精神,而創造的前提就是需要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性思維的一部分。這說明發散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家所緊急需要的都是擁有創新思維的人才。因此,我國教育的重點也在于培養創新型人才,那么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發散性思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給學生講課關注一些重點以及難點,教師不用將課程中的所有內容都細致地講解,若是一個知識點,教師全部都講完了,講透徹了,那么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都沒有了,學生自己腦中所形成的對知識的架構都是教師傳授的,不利于培養學生形成發散性的思維。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多鼓勵學生能夠時刻保持自己對問題的質疑,同一個問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能夠自己找出問題中的矛盾點,讓學生自己解決矛盾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師需要不斷地鼓勵學生思考,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問題提出疑問或者提出其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敢于挑戰權威的勇氣。同時教師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多多地觀察學生,由于有些學生可能會盲目地去追求不同的觀點以及思想,走向錯誤的思想方向,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引導。一般數學題的解答方法不唯一,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然后得出答案。那么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鼓勵學生們不斷地發散自己的思維,實現一題多解。
將一道數學題目的條件、結論同時發散,通過一道題目的變換促使學生們能夠在解題的過程中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掌握題目變異的內在規律,使得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用一道數學題衍生出許多知識點。一題多變應用最多的便是在圖形與角度的內容中,通過對已知題目的解答,教師設計一些有內在規律的題目,衍生出新的題目,讓學生自行探究解答,或者學生之間相互探討,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不斷地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鍛煉培養之后,能夠促使學生提高思維品質,并且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這樣的數學課堂能夠促使學生靈活地應用學習到的知識,并且能夠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數學的本質就是發散思維的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探索數學解答新方法的途徑。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需要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來設計問題情境的內容,同時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的理念,鼓勵學生能夠一題多解,教師通過一題多變來不斷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