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蓉
(上海市楊浦區國和二村幼稚園 上海 200438)
國外關于幼兒交往挫折的研究中提到幼兒挫折的來源,認為一到三歲之間是兒童經歷挫折的高峰期,這一時期他們發現有許多事情想去做但又做不成,就會產生壓力和不愉快的感覺,通常以發脾氣的形式表達他們的挫折感受: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又有了進一步的挫折來源,如與同伴的比較、新的期望等,這時候家長和老師要引導幼兒學會妥協和替代的辦法,至少要教幼兒學會要有耐心。中國父母更傾向于一種"羊文化",希望孩子事事一帆風順,并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孩子解決困境,這種意識貫穿在中國父母養育孩子的全過程中。兒童期是一個人各種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抗挫折能力應是兒童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階段培養其抗挫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們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就叫做抗挫折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兩方面。幼兒抗挫折能力是指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兩方面,是幼兒適應社會環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種生存能力。"小班幼兒抗挫能力"應特指小班幼兒面對生活常規適應能力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入園分離焦慮等狀況下產生的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對于小班幼兒而言,情緒穩定方面最難處理。再者,3歲時幼兒語言的發展剛剛進入基本掌握口語的階段,言語表達能力比較有限,所以一遇到挫折就會以哭泣、急躁等簡單而直接的方式來表達其挫折感受或以此來引起成人的注意。
(1)為幼兒創造一個寬松的語言環境,提供更多的機會,循序漸進培養幼兒語言的能力;(2)家園一致共同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3)教師要注意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他們不斷成長的過程;(4)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欲望。
(1)故事法:我們給他們講一些孩子們熟悉人物成功的例子,如:龜兔賽跑,烏龜最后怎樣獲得了比賽冠軍;講述小朋友摔倒了不哭,爬起來等小故事,通過這些這些故事真實感知挫折,從而對挫折有初步的認識;(2)游戲法: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最喜歡的活動,游戲活動是最容易讓幼兒接受和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3)激勵法: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績時,要及時肯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對新的困難;(4)挫折法:為幼兒設置的情境必須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一定要適度;(5)榜樣法:當孩子自認為自己做錯事感受到挫折時,教師應盡可能平靜地對幼兒說:"沒關系,你只是不小心的,下次注意一點就行了。"或者說:"沒關系,我們以后小心點就沒事了。"老師這樣的行為給幼兒很好的暗示,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學會怎樣坦然地對待挫折,怎樣勇敢地面對未來。另外,老師的一句"你真行"就會變成孩子的"我真行"。
5.1 在幼兒園保育活動中小班幼兒挫折現象有一定的減少。小班孩子對于老師的表揚,以及一些物質性的獎勵特別地愿意接受,孩子只有不斷得到鼓勵,才能在困難面前淡化和改變受挫意識,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當戰勝困難后,用:"你真行"一句簡單的鼓勵表揚能樹立起孩子的信心,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提高抗挫能力。
5.2 小班幼兒抗挫的勇氣、毅力有一定的增強。經過一階段的研究與有效的培養,孩子們抗挫的勇氣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例如,當幼兒在游戲中總是擔當一名旁觀者,而眼神告訴老師他是想參加的,只是不知如何融入,如何去向同伴表達時,老師如果以游戲的身份幫助孩子獲得參與游戲的機會,能讓這些孩子慢慢從孤立走向融入集體,踏出一大步;當孩子情緒比較容易緊張時,老師主動和孩子交流,會讓他們和老師變得親近,對周圍環境也變得不再畏縮。小班的孩子同樣需要成人的肯定和認可,因此教師會用集體夸獎的方式,讓大家一起表揚有進步的孩子。在共同努力下,原本抗挫能力較差的孩子,漸漸開朗了、大膽了,有時能主動與老師、同伴交流。由此可見,老師們在開展了不同方式方法實踐后,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5.3 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有較大提高。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更傾向于接受具體的情景化的方式。老師會結合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水平,借助生動形象、色彩鮮艷的標記圖,以輕松愉快的方式讓孩子理解和接受活動規則。經過老師有效的引導、適時的放手以及家長的積極配合,許多孩子不再完全依賴老師了。
5.4 小班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需要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區影響的,教師如果善于抓住教育的時機,會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通過故事法,提供機會讓孩子進行思考和討論,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使孩子欣然接受老師的建議。經過一年的研究,我們發現,孩子在共同的集體生活中,在碰到難題時,會慢慢開始嘗試自己努力。如果解決不了,會向老師或小伙伴求助,在別人幫助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彼此的友誼,而且也給下一次碰到同樣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方法。教師經常把這一觀點滲透于孩子的日常教育中。這也是對孩子交往能的一種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