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蕊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第九幼兒園 安徽 淮南 232000)
幼兒音樂教育既要符合幼兒教育的心智特點,又要和音樂教育完美結合,需要有音樂教育,心理學,教育學作為理論依據,再結合個人感受等一系列的表達形式,從而實現用音樂來引導和教育幼兒的目的。
只有激發出幼兒的學習興趣,才能引導幼兒產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從而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結合幼兒的心智特點,發揮想象,收獲獨屬于幼兒的感受和創造[1]。
在幼兒音樂的選擇上,也盡量要做到動靜交替,情景交融:在游戲時,可以選用歡快的音樂。在幼兒進行搭積木的游戲中,可以播放《小寶貝》,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在運動時,可以采用節奏感強的音樂,比如說幼兒在玩運氣球,就可以播放《加油歌》,讓激烈的競爭氛圍油然而生;在讀書時,可以伴以舒緩的輕音樂,這時,鋼琴曲、古箏音樂都是很好的選擇。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幼兒在豐富的場景活動中尋找、感受、理解、鑒賞音樂,從而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那么后續的音樂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素材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幼兒對于音樂教育的興趣,針對于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材一定要注意幼兒的可接納性。一般來說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模式,避免選擇一些晦澀難懂的音樂,要做到節奏明快,語意簡單,朗朗上口。
比如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讓幼兒欣賞《小毛驢》這首曲子,幼兒都會對它明快的節奏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會說:“小毛驢真頑皮!”還有的幼兒會模擬起小毛驢頑皮的姿態,大聲說笑,盡情釋放,就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幼兒也會積極的互動起來。當教師切換一首《共產兒童團》的曲目,幼兒就會嚴肅起來,儼然成為一個個小兒童團員,敬著軍禮,神氣的踏著正步。對于幼兒這樣稚嫩的年紀,他們說不出音樂的差別,卻能體驗到截然不同的音樂感受,這也說明幼兒全可以具備自己獨特的音樂鑒賞能力,有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和表現的。
在生活中,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教師引導幼兒打開自己的心靈,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充滿節奏:大自然中的蟲鳴鳥語,小河流水的叮叮咚咚,風吹樹葉的嘩啦嘩啦,綿綿細雨的淅淅瀝瀝。教師引導幼兒捕捉這些聲音,幼兒會饒有興致的去傾聽、去感受,久而久之幼兒的節奏感就加強了,也會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
在幼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用不同節奏表現兒歌內容,歡快的、憂傷的、神秘的,比如,兒歌《嫩芽》,就可以讓幼兒從小腳,到大腿,到胳膊,再到頭,一點點模擬嫩芽的成長過程,讓幼兒在歡快的情緒中體驗不同的節奏。教師可以用簡單的手勢做示范,讓幼兒感受一棵嫩芽破土而出的生命力;用語言引導幼兒:“小嫩芽長大啦,它在一點點長高呢!”;用肢體動作演示嫩芽長高的過程。這種多種形式的表達,會讓幼兒把抽象的音樂形式具體化,感受生命的萌動之美,也會對音樂這種獨特的表達形式充滿喜愛,實現我們的音樂教育目標。
組織教學活動中的語言,包含活動前的問候性語言、活動中的指令性語言。這些都可以用簡單的音樂來表達,比如活動前用一小段簡單明快的律動音樂,和幼兒之間輕松愉悅的互動就形成了。在活動過程中,可以利用身體節奏,拍手節奏,讓幼兒感受音樂的速度和節奏;也可以用手勢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比如歌曲《小花貓》,就可以讓幼兒用動作模擬小花貓的姿態,這樣可以很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愉悅感。
教師還可以用眼神和面部表情傳遞語言,它可以向幼兒傳遞豐富的內心情感。教師炯炯有神的目光,充滿認同的笑臉。會讓幼兒充滿被認同的喜悅,情緒激昂。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的正向激勵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授課之前的情境營造,授課過程中的點評激勵,授課結束前的授課總結,都對這一節課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上課伊始,教師要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幼兒進入情境。比如:“小朋友們,今天的小花貓給我們帶來一首好聽的歌兒,大家想不想聽啊?”在授課過程中,及時的點評也尤為重要,例如:“某某小朋友太棒了,你的歌聲真動聽啊!”在每一次活動結束前,也要點評幼兒表現,表達期望,比如:“今天大家都很好,要是聲音再響亮一些,就是一個幼兒合唱團了呢!”任何一個教育場景的營造,都離不開教師的語言引導,所以關注語言的使用也是至關重要的。
幼兒雖然對生活無知懵懂,卻有著一顆有吸收力的心靈。作為幼兒教師,就要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把對音樂的敏銳的感知和對生活的感悟,融入到教學當中,引導幼兒發現音樂的美。同時要用幼兒的視角,真正的理解幼兒,認識幼兒,并了解幼兒的心智成熟規律,才能培養幼兒的藝術情趣,讓幼兒的音樂教育成為美育教育的基石,實現幼兒的智育、德育、美育教育的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