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媛
(福建省廈門市霞陽小學 福建 廈門 361000)
小學美術教育旨在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讓他們的精神和思想得到充裕。而草木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引入,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民間藝術的魅力,還可以拓展其教學內容,為美術教師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此外,對于美術教育來說,其關鍵在于教學有效地開展,具體來說即,是否能夠激發到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何提高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學完之后是否全然領悟?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認知能力,草木染其獨特的工藝性、趣味性恰好適用于小學生的認知和動手操作能力,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內容。
2.1 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草木染簡單來說是一種為紡織品上色的過程,屬于一項傳統工藝,上色的原材料可以為花草樹木等自然物,也可以是果蔬等食品,具體采用哪一種材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們自我決定選擇哪一種原材料,一來課堂內容更顯豐富,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二來,小學生自我選材的過程中,也正是自我思考、自我觀察的過程,比如學生會觀察到不同材料所呈現出的不同色彩,同時思考到不同的材料適用于哪一種方式去提取染料。而具體到染料的提取過程,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操作能力去選擇,如煎煮法、榨取法、敲打法等;再到具體的上色過程,孩子們可以更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染布上染出自己喜歡的顏色和圖案,充分展現出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和天性。
2.2 傳承民間藝術,提升民族自信。現如今的染料基本都是人工合成,而草木染則是一項世代傳承的染色技術,與大自然休戚相關,是我國一項獨特的民族藝術展現,它需要被人們牢記,更需要在化學染料被普遍使用的今天不中斷地傳承。而最好的傳承方式便是在學校這一人才培養重地,從小學階段的美術課程中就將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承根植于心,通過草木染的學習,讓小學生認同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民間藝術的獨特,提升民族自信。
3.1 課內課外相結合,增強小學生的親身體驗感。即學生對草木染的親身體驗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課堂中,將草木染的染料材料、染色技法、制作工具等,通過圖片、視頻、實物等形式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出來,或是讓學生針對原材料用手摸紋理、用嘴巴嘗味道、用鼻子聞氣味、用眼睛看顏色和形狀等方式,增強學生對草木染材料的直觀感受和認知,激發學生們對草木染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專注力;二是在課外時間統一組織學生,或是讓家長帶領學生去參觀草木染工作室、草木染工坊等,了解草木染的具體制作流程,欣賞草木染制作處的各種布藝成品,觀察工作人員的制作工藝等。
3.2 創新課堂形式,以學生為主體。比如在學習《走進草木染,學做小染匠》這一課時,教師在講述完要點內容之后,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學習,譬如根據染料的原材料顏色提取進行分組,分為水果顏色提取小組、蔬菜顏色提取小組、植物顏色提取小組等,孩子們基于共同的選擇分在同一個小組后,能夠在相互協作、互幫互助的狀態下嘗試獨立完成,教師僅從旁指導,充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有自我發現、自我完成的過程。
3.3 將草木染與生活結合。要將草木染與生活結合,首先要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操作水平,方能提高美術教學質量。例如利用各種節日進行草木染教學,如國慶節將至時,可以讓學生制作一面草木染國旗。或是在校慶時,倡導孩子們自己動手,利用草木染為學校獻上一份禮物。或是讓學生帶一件爸爸媽媽或是自己的純白T恤,在課堂上通過草木染為他們染上喜歡顏色和圖案,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到草木染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受草木染為生活帶來的美好,將美術與生活貼切。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當今時代,美術教育中也涌現出了許多多元化的美術元素,美術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有責任引導學生們在多元文化環境中從小就認知到本國的各種傳統藝術,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他們的美術素養。對于想象力豐富、樂于動手的小學生來說,草木染具有與極強的文化性和趣味性,能夠有效開發出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想象力和鑒賞能力等,是美術教學探索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