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燁
(浙江省麗水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 浙江 麗水 323000)
幼兒們天性喜愛游戲,游戲和集體教學的融合也更能彰顯教育對幼兒的促進和發展的作用。幼兒對“教學圖片反面粘上磁鐵能吸在黑板上”等等產生了好奇,經常拿塊磁鐵到處玩耍,因而如何從“有趣的磁鐵”中深化其核心素養,對探尋幼兒知識的建構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通過對教材與《3-6歲兒童發展指南》的分析,我們明確了主題“磁鐵”的核心經驗。
“有趣的磁鐵”,其主題核心經驗如下:
認知與能力:特性(磁力、隔物相吸等);變化(磁性的變化);關系(磁鐵與磁力的關系、磁鐵與人們的關系等)
動作與技能:動手動腦(探究磁鐵的秘密);安全衛生(會收拾整理)
情感與態度:品質養成(喜歡探究);興趣(對磁鐵感興趣)
由于“磁鐵”這一內容偏重于自主探索,在投放足夠的區域材料,幼兒才能通過區域活動獲得核心經驗。
2.1 主題核心經驗在科學區有序推進。
活動一:磁鐵磁力碰碰樂
我們在科學區投放了幼兒自己收集的各種形狀、大小的磁鐵放在一個小盒子里,另外一個盒子里投放了各種材料如:綿、木棒、鐵夾子、竹子、鐵絲、螺絲、鐵釘等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并提供了記錄表,讓幼兒觀察猜測、記錄哪些物品能被鐵吸住。后來幼兒在嘗試吸鐵釘中,自發的進行比賽看看誰吸的鐵釘多,在玩中發現自己比賽輸了后就將幾塊磁鐵合在一起繼續比賽。
在“磁鐵磁力碰碰樂”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以下科學經驗:
(1)感知鐵制品物體能被磁鐵吸引。
(2)感知磁鐵越多,能吸起的物體越重。
活動二:走迷宮
有了前面活動的經驗,我們設計了幾張簡單的迷宮圖。幼兒想辦法讓小兔走迷宮,孩子們嘗試了多種辦法,創意不斷涌現:有的在小兔腳上貼回形針,有的孩子在小兔腳上貼螺絲,有的裝上磁鐵等,很快小兔動起來了。在分享交流環節,幼兒分別介紹了自己讓小兔走迷宮的辦法,我問孩子們中間有紙它們還能吸在一起,那隔著其他的物品小兔還能走迷宮嗎?于是我又在科學區投放了名片、光盤,試一試隔著名片小兔能動起來,嘗試最多能隔著幾張名片呢?并記錄實驗結果。
在“走迷宮”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以下科學經驗:
(1)磁鐵可以隔物相吸。
(2)磁鐵的穿透力是跟隔物的厚度有關。
活動三:瘋狂賽車
在集體教學活動《磁鐵小車》活動后,我們投放了各種賽道,設置路障,利用磁鐵同性相斥的原理讓小車前進,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獲得經驗,將磁鐵粘在汽車尾部,用磁鐵推動小車前進,可是路上有障礙,小車只能直走,于是孩子們嘗試調整磁鐵粘貼的位置可還是不行,最后在小車的左邊和右邊都粘上了磁鐵才能讓車子改變方向。
在“瘋狂賽車”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以下科學經驗:
(1)運用磁鐵相吸和相斥的特性讓小車動起來的方法。
(2)磁鐵粘貼的位置不一樣,移動的方向不一樣。
在后期的科學區中我們根據孩子的興趣設計了一系列的“磁鐵”活動,讓幼兒與磁鐵相關的經驗不斷深入。如“杯中取物”、“隔物磁鐵吸吸樂”、“哪個部分吸得多?”、“懸浮汽車”等等,都是為了豐富幼兒關于磁鐵之間可以相斥也可以相吸的核心經驗,以及磁鐵在生活中的一些運用。
2.2 敏銳捕捉游戲焦點生成科學經驗。在區域分享環節,幼兒提出很多問題,比如:小兔子走迷宮時裝上磁鐵有時能動有時不能動、小磁鐵靠在一起為什么有時會翻身?等等。為了幫助孩子解決共性的問題及幫助幼兒對零散經驗加以歸納和梳理,特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磁鐵小車》。
活動結束后我們將相關材料投放在科學區繼續探索,又投放了“懸浮汽車”,幼兒嘗試探索制作懸浮汽車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問題:磁鐵車能爬小山坡嗎?于是“爬坡比賽”的區域活動出現了。當很多幼兒玩過之后,發現有的幼兒會用磁鐵推動兩輛或者三輛小車爬坡,有的磁鐵能讓小車上坡,有的磁鐵卻不行,于是我們又設計開展集體教學活動《小車上坡》,進行經驗的梳理總結。幼兒有了豐富的經驗后,并嘗試提供其他低結構的材料,讓孩子實驗、觀察、記錄,從而進一步推進“磁鐵”經驗的深化。
2.3 創設問題墻與圖書角,尋求需要的核心經驗。我們在主題墻設置了問題區和幼兒反饋,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將對探究中的疑問記錄下來,也便于老師了解幼兒的興趣點、關注點。圖書區投放了《小磁鐵去旅行》《磁鐵怪物》《磁鐵哪里來》《一塊有魔法的石頭》《磁鐵的魔力》等幼兒繪本和科學讀物,幼兒探究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閱讀圖書來尋找解決辦法。
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入,在活動中產生很多問題,比如:磁鐵是哪里來的?還有什么地方用到磁鐵呢?大磁鐵的磁性比小磁鐵強嗎?幼兒把自己的疑問畫出來貼到問答題墻上,于是所有的孩子尋找答案,最后呈現答案。
在“有趣的磁鐵”這一探究過程中,幼兒非常熱衷于到科學區活動,總是熱情高漲地探究各種材料。幼兒的經驗是一個逐步積累、發展的過程,就像“磁鐵”不是一個活動來獲得的,而是需要教師靜心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分析幼兒的行為,調整材料,給予一定的支持,有序推進幼兒的經驗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