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玲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南陽學校 福建 永春 362600)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要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勇于探索,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強化對學生各種潛力的培養。我近幾年教學實踐中從教材處理,教學方法改革,開展課外活動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本文結合具體實踐談談這幾方面的做法與體會。
1.1 重視知識的更新。教材是務必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于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靠。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物學發展尤為迅速,新發現、新觀點、新學說、新技術不斷涌現,因此我在平時注意從各種渠道獲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及時在教學中加以補充,使學生了解最新科技動態,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其科學文化素養。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時,介紹“克隆羊”及由此引發的有關“克隆人”問題;學習“傳染病”時,介紹有關“愛滋病”的感染,傳播方式與危害,澄清一些模糊認識;學習“藻類植物”時,介紹新的保健食品“螺旋藻”等;學習“生物進化的證據”時,介紹“中國鳥龍”的發現及其在研究生物進化上的意義。這些知識作為教材內容的延伸,由于其“時效性”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較濃,科學素養也得到提高。
1.2 注意知識的銜接。所謂“吃透”教材,不僅要把握所教內容的大綱要求,同時還要弄清學生以往掌握的知識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又要明確今后生活的實際應用,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現教材中的植物、動物、人體生理等部分知識內容在小學階段科學課、綜合課以及實際生活中已有初步涉及,所以對教材中重復設置的內容不能簡單地以“炒冷飯”來處理,而應通過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結合學生的能力要求來設計教學目標。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資料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皣L試教學法”、“指導與自主學習”等教學方法,改變課堂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模式,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素養。生物學的課堂教學既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又強調通過實驗來驗證和鞏固理論知識。
2.1 理論教學。理論教學要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初中學生的智力發育正處于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階段,這是探索意識培養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閱讀、自學,他們是完全有可能把一些理論知識弄清楚的。在生物教學中,大部分的植物、動物的形態和分類方面的知識比較簡單,借助實物標本、掛圖、模型,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就可以解決重點問題。當然在學生閱讀之前必進行提綱指導,而在閱讀之后還要引導歸納總結并提升到具體的實際應用。例如在“骨骼的組成”一節的教學中事先讓學生自學教材內容,提供掛圖、模型等教具,課堂上可以請三位同學分別上臺講解顱骨、軀干骨、四肢骨,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愉悅,課堂所授的知識也記得牢。
2.2 實驗教學。觀察與實驗是生物學建立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生物學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通過實驗可以鞏固和加深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研能力的目的。以往的實驗教學一般是老師講完實驗目的,讓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材料、設備,按早已定好的操作流程把實驗完成一遍,然后完成或繪圖、或重新敘述實驗操作過程的實驗報告。表面上看來學生是動手做了,但在整個過程,學生處于被動的服從與機械模仿中。該怎樣讓學生有獨立的學習意識呢?在“觀察鐵線蕨的孢子萌發”實驗中,我讓學生根據蕨類的生活習性、生殖條件,設計實驗方案,并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觀察記錄、歸納總結。從實驗設計看,真是五花八門,經過集體討論,選優淘劣,最后確定幾種較佳的方案付諸實施。這樣,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他們的科學思維方法,真正達到讓學生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口說的目的。
2.3 課外活動。這是理論與實驗教學的延續和發展,培養學生素質不能局限在課堂上,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課外活動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動手機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動手、動腦能力。課堂教學應該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例如班級開展花卉栽培、標本制作,利用“種子類型”觀察所用的菜豆、玉米種子,在課后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種子的萌發,有的同學把萌發后的幼苗種到學校的空地,勤于澆水施肥,看到自己親手種植的幼苗一天天長大,開花結果,心中充滿了無限的自豪和喜悅。
總之,初中的生物教學旨在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調動、挖據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尋找最佳的教法,把學生的興趣、注意力吸引到參與課堂教學中來。學生缺乏的不是記憶力,而是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靠灌輸使他們擁有現成的知識并不困難,但知識不斷在更新,衡量一個人的智力水平也不能單純看他擁有知識的多寡,而應考察其使用知識、經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重能力的培養,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在知識、潛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