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晶
(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鎮中心小學 吉林 長春 130300)
小學學習階段,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對教學的重要性沒有很好的了解,通常情況下都會認為語文教學比較枯燥,很難靜下心來進行學習,還在新課改背景的推動下,對語文教學方式有所要求,摒棄以往傳統式的教學方法,采用以學生為課程主體的多樣化的方式,可以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來,從而達到優化語文教學課堂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教學目的。
在新課改教學背景的推動下,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維,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全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學《走月亮》一課實踐中,主要講述了作者與母親在月亮下共同漫步欣賞月色美景的場景,雖然文中大量描寫了對月亮的描寫,但實際卻在傳達作者和“阿媽”之間濃厚的親情,重在陶冶學生熱愛父母,關心家人的美好情操。就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座位安排,來劃分學習小組,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課前預習,在預習過程中,對課文中不會的生字進行標注拼音以及劃分段落,尤其是像課文中溪邊,溫馨,田梗段詞匯,在練習紙上進行,多加臨摹練習,掌握字體結構,同時,還要針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保證整體閱讀流暢。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利用教學問題或者教學任務來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思考,探究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感情,并試著嘗試分析文中的中心思想。如文中一共描寫了4次我和阿媽走月亮,分別都在哪些段落?表達了怎樣的感情?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與家長進行交流,抒發內心對母親的感情。
在目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通病,那就是就是資源過于匱乏,不利于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導致整體教學結構過于松散,教學環節也比較有限,從而造成整體教學質量低下。而在新課改背景的推動下,對整體小學語文教學都有了一個比較嚴格的要求,需要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保障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飽滿性,能夠充分利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經歷,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現在社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校外資源非常豐富,教師需要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整合校內外的教學資源,加強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為學生創建一個細心的語文教學課堂。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學《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中,主要是以故事的形式進行展開,教師在展開教學之前,需要利用教學平臺或者社會途徑收集相應的教學資料,并與實際的教學內容相結合,制作成教學課件,然后利用教學課件展開教學,學生通過觀察課件了解豆莢的樣子,以及了解這種植物的生長繁殖方式,然后通過更加概括性的語言,讓學生理解當節課的教學內容,就以這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不同的性格來說,前兩個豆雖然發展走向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性格,那就是過于自大,過于以自我為主,從而導致豆子的死亡,而第三和第四個豆過于滿足現狀,缺乏上進心,第五個豆隨遇而安,喜歡平靜的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將在這五個豆子的性格讓學生展開角色扮演,來對課文內容進行朗讀[1]。
小學教學是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基礎教學,而語文課程是基礎中的基礎,只有學好語文才能更好地學習其他課程內容,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點落實方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強化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實現全方面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中,主要描述了少年周恩來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伸張公道,于是奮起而讀書,力要振興中華,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認知能力,強化對讀書的重要性的理解,可以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課文背景進行分析,讓學生感悟到讀書學習的力量。
總而言之,新課改是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必然趨勢,不能需要教師對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進行革新,更要注重教學觀念的轉變,強化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出發點展開全新的小學語文課堂,融合多種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創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為社會培育更高質量的人才奠定建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