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儐
摘? ?要:近年來,國家司法機關糾正了多起重大冤假錯案,輿論關注度極高。以江西張玉環案為例,通過“對接教材法律內容、提示學生理性看待法治進程、鼓勵學生捍衛法治價值”三重視角,探究冤情糾正類案件的教學策略,進而達到有效教學。
關鍵詞:冤假錯案;糾正改判;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29-0056-03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以來,國家司法機關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依法糾正了多起重大冤假錯案。社會反響較大、輿論關注較高的有: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趙作海案、內蒙古呼格吉日圖案、海南陳滿案、河北聶樹斌案、浙江叔侄案、安徽于英生案、吉林劉忠林案、吉林金哲宏案、江西張玉環案等。筆者將以江西張玉環案為例,具體闡述冤情糾正類案件在道德與法治學科具體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策略。
一、梳理案件流程,多維對接教材法律內容
張玉環在1993年被認定為江西省進賢縣兩名兒童遇害案的殺人嫌犯,江西省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定其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緩。張玉環不服并上訴,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01年作出裁定駁回其上訴,維持一審原判。判決生效后,張玉環及其家人不斷申訴,2020年8月,江西省高院以“原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宣告張玉環無罪。張玉環被錯誤關押27年(9778天)。2020年10月,張玉環獲國家賠償496萬元(包括精神損害撫慰金157萬元)。對于該案件,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對接教材法律知識。
(一)常態性對接
梳理張玉環案的流程不難看出,該案件涉及《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法律知識有:七年級下冊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法治的腳步”“法治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必由之路”“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治意識”;八年級上冊的“遵守規則”“刑罰的種類”“善用法律”;八年級下冊的“憲法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國家權力必須按照法定的途徑和方式行使”“公民的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權”“依法行使權利”“國家司法機關”“公平正義的價值及守護”;九年級上冊的“選擇法治道路”“厲行法治”等。
(二)拓展性對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了解我國司法制度,理解程序正義的作用等法律知識。所以,除了上述涉及的教材基本知識外,教師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對該案涉及的部分法律知識進行適度拓展,比如: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原則;刑事訴訟的基本步驟、流程;檢察院與法院的職權分工及級別設置;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定位;刑事公訴案件的一審與二審程序相關知識;申訴的主體、對象、時間;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啟動、程序、判決;刑罰的具體執行等。還有國家賠償方面的知識:國家賠償的申請途徑;賠償的方式;賠償范圍;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權損害賠償的計算標準;精神損害國家賠償的前提條件、賠償方式;精神撫慰金的計算標準、考量因素等。
二、反思冤情產生原因,理性看待法治進程
張玉環被錯誤關押,在失去人身自由的27年間,因遭受刑訊逼供作出有罪供述。在被羈押期間,其妻子因要獨自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迫于生活壓力而改嫁。因國家司法機關的錯誤認定和判決,導致張玉環漫長的牢獄之災,使其錯過了原本美好的青春年華,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也錯過了給母親盡孝。這種悲劇的發生,危害是慘重的,教訓是深刻的,還有其他冤案中的“真兇再現,亡者歸來”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司法的公信力,觸碰了人們心中公平正義的底線。作為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青少年,在聽聞、目睹上述冤情時,可能也會對“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觀”產生理解上的模糊和認同上的迷茫。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教育學生學會理性看待我國法治進程,具體而言可以讓學生從以下三方面來展開學習:
(一)直面司法機關錯誤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宣告張玉環無罪。之前的錯誤判決因公安機關立案偵查過程中證據獲取途徑、來源、認定方式的不嚴謹和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過程中審核把關的不嚴格及人民法院審判流程的形式化、律師辯護制度的弱化而產生。所以,在張玉環案的冤情中,司法機關的錯誤是明顯的。
(二)反思冤情產生根源
冤假錯案的產生與出現,是國家法治不完善的體現。這種不完善具體表現在:沒有樹立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并重的辦案理念;司法機關在證明標準上沒有真正貫徹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的原則;偵查機關沒有嚴格執行非法證據排除制度、證人出庭制度、律師有效辯護制度;沒有做到排除合理懷疑;沒有做到程序正義和堅守正當程序原則。
(三)理性看待法治進程
法治國家的建設是在螺旋式發展或波浪式前進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完善的。法治的進步和完善是國家對歷史和實踐經驗總結的結果,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也曾歷經磨難,遭遇挫折,但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我國法治建設經歷了從法制到法治到依法治國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認識和實踐過程。如今,時代前進的車輪又讓我國法治建設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三、聚焦糾正防范,堅決捍衛法治價值
教師在運用冤情糾正類案件教學時,重點不應在當事人的冤情上,而應在冤情平反昭雪的過程與國家司法機關的態度上。雖然496萬元的國家賠償換不回張玉環失去的自由與青春,但國家賠償的落實,也表明國家對冤假錯案的零容忍,彰顯的是司法機關直面錯誤的勇氣,表明的是國家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態度,捍衛的是司法機關重塑司法公信力的堅定決心。金錢的賠償雖無法彌補其人生軌跡的改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受害者及家屬傷痛的精神撫慰和補償。
聚焦冤情的糾正與防范,注重價值的引領和重塑,需從以下三方面把握:
(一)提示學生
賠償金折抵錯誤關押時間,彰顯國家發展。張玉環獲國家賠償496萬元,其中包括人身自由損害賠償金約339萬和精神損害撫慰金約157萬元。496萬元的國家賠償總額創下國內冤假錯案國家賠償數額的最高記錄。賠償數額創新高,數字背后折射的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對人權的尊重。根據國家賠償法相關規定,人身自由損害賠償金計算標準是被羈押的天數與國家上一年度日平均工資的乘積。張玉環被錯誤關押9778天,其獲得的人身自由損害賠償金為9778×346.75≈339萬(國家統計局2020年5月公布的2019年日平均工資為346.75元,比2018年增加了30.81元)。而曾經蒙冤10年的河南趙作海,2010年獲得人身自由損害賠償是按日平均工資124.67計算的,而且當時法律還沒有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的相關規定。
(二)告知學生
完善法律制度,能夠避免悲劇重演。冤假錯案對個體生命和國家法治傷害之深,危害之大顯而易見。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九十九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司法機關要從中吸取深刻的教訓,注重司法制度的頂層設計,健全完善冤假錯案的防范、糾正機制;完善重大冤假錯案的平反申訴機制;強化人權保障;貫徹落實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的司法原則;嚴格遵守程序公正、證據裁判規則,禁止刑訊逼供,暴力取證;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庭審司法改革;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
(三)寄語學生
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踐行責任擔當。我們應當把聚焦點放在冤情的糾正、改判、防范上。要用理性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冤假錯案的產生、糾正、改判,而不是一味地責備司法不公。青少年更重要的是要明確時代賦予的使命,肩負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去。要從小學法、遵法、守法、護法,樹立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養,讓法治信仰植根于心中,為法治中國貢獻力量,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的大地上。
總之,既然國家司法機關有勇氣糾正、改判曾經的冤假錯案,我們應該為他們的勇氣點贊,這種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作風恰恰是法治的進步,是對法治精神的捍衛。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更應該充分運用教育智慧和教學藝術直面所謂的“敏感話題”(其實,就當前社會輿論情況、國家法治環境、司法機關捍衛社會公平正義的決心而言,糾正冤假錯案已不屬于敏感話題),及時澄清學生心中模糊的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重塑學生對國家司法的價值認同,幫助學生樹立法治信仰。
參考文獻:
[1]徐金桂.徐金桂講行政之精講卷 [M].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16:437.
【責任編輯 張雅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