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霞
實現高效課堂的重點就是學生本身,在教學中要使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式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中,并使用多元化評價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培養分析問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高校課堂的創建。
數學本就是一門抽象思維的課堂,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還有部分教師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使用灌輸式教學,老師只注重講授數學的解題方法,但是沒有注重學生的感受,教授學生解題思路和數學思維。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學會了一道題的解題方法,但是當這道題變換提問方式后學生就不會解題了。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置于教學中心[1],并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中心,教授學生學習方式、解題思維,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學會自我評價自我鼓勵。接下來就從教學方式、教學環境和多元化評價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由于數學本身具有枯燥性,而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階段,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不感興趣的事物上,所以要想構建高效課堂,就要使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具有好奇心的特性,創造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到達高效課堂。
例如:在《找規律》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先使用多媒體呈現與教材相關的圖片,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莊園中,刺猬正在舉辦舞會,它們現在在跳兔子舞,我們來看看在它們的站位中你能發現什么呢?”通過提出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自主探究問題,觀察圖片的特點。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圖中每一排都是兩只刺猬一只松鼠,并且刺猬都在每一排的兩邊,松鼠在中間。當學生回答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促進學生保持學習熱情。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概念,“這種松鼠和刺猬的站位叫什么?”學生這時候就會根據老師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大膽的猜測,比如學生會說“隊伍、隊列”,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像這樣每兩個相同的物體之間排著一個其他物體就叫作“間隔排列”。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主觀察圖片中的規律,然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并進行大膽的猜想,從而樹立學生敢于回答問題的信心和思維發散能力。
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的廣泛,甚至可以說數學就來自于生活,所以教師要將數學歸還于生活,創設與生活相貼近的場景,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場景,讓學生學會將數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例如:在《圓》這一單元的學習中,首先在第一課圓的認識中,教師就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認識圓。教師:“同學們能說說,在生活中的圓有哪些嗎?”學生:“太陽、月亮、桌子”,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行踴躍回答,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接著教師可以舉例身邊的圓比如膠帶、手表等,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圓的應用。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可以使用怎樣的方式畫圓呢?有人可以徒手畫一個圓嗎?”在提出問題后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在黑板上試一試能徒手畫圓嗎,讓學生通過實踐感受圓。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圓是怎樣畫成的?”學生回答:“是一條閉合的線,是一條曲線”,接著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圓是曲線圖形。然后老師讓學生嘗試使用工具畫圓,接著老師根據學生畫的圓進行引導:“全班同學能畫一樣大的圓嗎?”讓學生進行合作研究,與同桌或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然后進行匯總。當圓規的針頭部分和鉛筆部分分開的距離一樣時,全班同學畫的圓就是一樣大小了。總結出籠統的概念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半徑、直徑和圓心,最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圓。通過使用貼近生活的物品舉例,讓學生增加熟悉感,激發學生課堂興趣,然后通過提問和實踐的結合,讓學生親身體驗圓的意義,最后教師幫助學生總結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從而創設高效課堂。
要創建高效課堂,不僅要使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在小學階段學生是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師的表揚、鼓勵和重視。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使用多元化評價,以激勵為主[2]。例如當學生在課堂中正確回答了問題,教師就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促進學生保持學習熱情。并且教師還要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學生的舉動,當發現學生的優點時就要及時表揚學生,當發現學生想要回答問題但是有點缺乏信心的時候,教師就要向學生給予鼓勵的眼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并且還要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自我鼓勵的能力,從而創建高效課堂。
總之,要創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首先要注重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然后使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改善枯燥的數學課堂,激發學生課堂興趣,并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學會將數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