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程
(福建省南平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福建南平 354200)
STEAM 教育理念在小學實踐課程中的落實主要以實踐探究為基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獲取知識、進一步理解知識。這種特色教育模式使知識學習和知識實踐有效結合,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能吸收、內化書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學習更多有關科學、技術等跨越學科的知識。因此,STEAM 教育符合當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理念,值得學校和教師循序漸進、有計劃、有規劃地進行推廣。但在開展STEAM 教育時,教師一定要注重教育的本質,不能執著于新穎的教學形式,而缺乏有效的教學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和本校的實際情況,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STEAM 是將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各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是一種跨學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STEAM 教育最早由美國提出,起初只是將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進行系統融合(STEM),并將其作為衡量教育績效的重要指標。隨著STEM教育的開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藝術對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將藝術加入其中,最終形成了STEAM 教育。STEAM 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跨學科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旨在通過實踐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1]。
STEAM 教育理念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因此學校在進行跨學科教學時要注重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構建校本特色課堂。小學在構建校本特色課堂時要以學生為主體,確保課程內容符合大綱的要求,同時也要貼合學生的需求。STEAM 教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格物致知”精神,因此,在構建校本特色課堂時,教師應以“問題—悟理—問題”為主線,確定主題,通過項目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對問題進行探索,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悟出道理,然后產生新的問題,在不斷探索中發現新問題,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進入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小學校本課程的設計和制訂是STEAM 教育理念落地的載體,校本課程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教師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進行融合,同時將課堂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相聯系,從而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教師在設置課程內容時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增強教學的生動性。2015年開始,我校根據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實際特點,將實踐活動課程融入1~6年級課程體系,實施大、中、小課程建設。其中,大課程為半日制走班式綠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課程為月綠色主題活動;小課程是各學科融合探究活動。我校從頂層設計課程,總結寶貴的經驗。2019年,我們以“小學實踐課程的STEAM 教育項目運用研究”為研究課題申報了南平市級課題,在教學過程中初步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行動思創”,構建具有南師附小特色的活動課堂,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以生活情境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和探討,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趣味性和科學性是STEAM 教育的特色,因此教師在小學教學中實施STEAM 教育時要注重構建趣味性第二課堂,以STEAM 教育理念來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在課程的頂層設計中,我們主要將中、小課程融入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例如,在低年級的科學課“趣味種植”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欣賞植物生長的視頻、閱讀文章,體驗植物的美,并由此引出關于母愛的主題。教師可以設定母愛主題,讓學生利用樹葉、卡紙等自由創作作品,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母愛的真誠和偉大。同時,創作過程也是鍛煉學生創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2]。教師引導學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闡述自己的創意。有的學生用樹葉制作成天空中的云朵和小雨點,并畫出用壺澆灌美麗花朵的畫面,寓意在大自然媽媽懷抱中,自己像美麗的花朵,幸福茁壯地成長。又如,在小學六年級數學“平面圖形”一課的教學中,學生自己選擇測量工具,借助計算機畫圖軟件來制作校園平面圖。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學會設置和計算比例尺,能夠正確選擇測量工具,并靈活運用計算機畫圖軟件,實現對知識的重組。再如,語文古詩教學“畫中學古詩”,學生將古詩轉化為一幅幅圖畫;信息技術中的機器人教學,學生嘗試參與減小摩擦力等設計。
教育氛圍對STEAM 教育理念的實施有很大的影響,基于STEAM 教育“格物致知”和“明理至善”的理念,教師可以對教育環境進行再創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STEAM 學習環境[3]。學科教育的合理整合是STEAM 教育中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學校可通過每年定期更新學校“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的學生科技成果,向學生展示最新的科技成就,激發學生對科技發明的興趣。基于至善主題,學校每年做好大、中、小課程的頂層設計,借助2019年經過省、市的逐級推選和評審,我校入選福建省義務教育階段人工智能教育試點校的契機,把人工智能教學“普及+提高”活動融入各年級的實踐活動課中,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普及基礎課程與小學科學課程相結合,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普及基礎課程則與信息技術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融合。第二課堂的提高課程則安排在學校每周半日制的綠色體藝綜合課上實施,分梯隊組建班級和選拔人才。第二課堂的競賽提高組由教練負責,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STEAM 教育理念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4]。STEAM 教育要形成特色,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為此,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將這項特色教育活動堅持下去。學校應從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做起,立足學生當前發展的需要,放眼于學生的未來,打造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滿足其發展需求的校本課程,注重構建具有趣味性的各學科特色的第二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實踐課堂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將STEAM 教育理念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中,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