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夏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1131)
從目前我國英語教學情況來看,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話語則是目的語輸入的主要途徑。學生在教師話語的指引下走入課堂并積極參加各種語言實踐活動,進行信息交流與思想表達[1]。由此可見,教師話語是學生進行信息輸入和語言輸出的橋梁。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話語與學生英語知識學習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是學生爭相模仿的素材,會直接影響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
小學英語教師與學生的語言交際往往圍繞話題展開。教師在準備一節(jié)英語課時,首先應考慮在這節(jié)課上需要和學生“聊什么”,從什么話題入手,應圍繞話題創(chuàng)設怎樣的情境,設計怎樣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從而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應做到話語“少而精”,盡可能保證課堂上的每一句話都不是多余的,從而更好地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在單元內容的安排上都是圍繞一個個話題展開的。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一定要找準這節(jié)課的話題,教師話語也應圍繞這一中心話題進行設計,而不是進行漫無目的的對話。課堂上,很多教師喜歡和學生自由交談,這種方式的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和運用能力,但有時師生交談的話題完全脫離教學內容,漫無目的。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與學生交談得越多越好,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固定模式和簡單堆砌,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語言交流。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的話語一定要圍繞話題,緊扣教學目標展開。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以下教材版本相同)五年級上冊Unit 4 Hobbies 時,教師應找準話題是興趣愛好,從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過渡到詢問學生自己及其朋友的愛好,再到處理課文中人物的興趣愛好,最后拓展至讓學生回家詢問家人的興趣愛好。這樣,整節(jié)課始終圍繞“愛好”這一話題展開,而不是聊一堆與之無關的話題,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
找準話題、確定教學內容后,教師應根據(jù)話題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趨于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語言,最終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目前,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未能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導致師生只能使用虛擬的語言進行交際,師生之間的互動缺乏真實性和有效性。這不利于學生對語言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以后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語言。
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在教學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Unit 3 My friends 時,會呈現(xiàn)一些卡通動物角色,將其作為學生的朋友,讓學生用句型“He's/She's...”進行介紹,但有的動物性別不明,很難區(qū)分用he 還是she。筆者認為,教師不妨讓學生介紹班上的同學,這樣更為直接和真實,也利于他們在實際交往中運用所學句型和知識。
英語課堂上,教師話語設計要圍繞話題展開,但主要通過問答來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因此,問題設計尤為重要。教師在提問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特點,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對問題的思考,而不是針對個別學生提問。同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邏輯性和層次性,形成話語鏈,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思考、回答問題,逐步理解所學內容,實現(xiàn)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并讓學生學會設問,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課堂上,學生應多說多問,教師只需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引導。
例如,在復習小學《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 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問題:What makes our city dirty? 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city clean? 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school clean?
以上問題面對全體學生,難度逐漸增加,由書本內容擴展到生活實際,形成話語鏈。教師話語環(huán)環(huán)相扣,漸進深入,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明確話語設計的話題和內容后,教師應關注如何進行話語設計,從而讓教師的話語更為高效,以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信心,進而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生學習英語主要靠模仿,尤其是剛接觸英語的低年級學生,他們通過對教師大量的語言輸入進行內化,從而達到語言輸出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話語必須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認知特點,課堂教學語言必須難度較小、簡潔明了。同時,教師應確保語音、語調規(guī)范,話語邏輯準確,符合語法要點。教師如果輸入的話語不規(guī)范、不準確,會導致小學生無法對知識建立正確的聯(lián)系,進而進行錯誤輸出,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只有在課堂中不斷感知、模仿、體驗和學習正確、規(guī)范的語言,才能掌握語言的正確表達。
過渡語是將課堂教學活動串起來的一根線,自然巧妙的過渡語設計可以使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完整、流暢。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話語設計時,要關注過渡語的合理使用,注重話語的銜接。比如,在教學中,筆者先通過“火車接龍”活動讓學生說出很多關于動物名稱的單詞后,拋出過渡語:“Boys and girls, you are great,you know so many animals.Now let's learn some other animals.”這樣自然、流暢的過渡語能夠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新授動物單詞的環(huán)節(jié),做到承上啟下、無痕對接。
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評價用語是話語設計中的重要方面。課堂評價用語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而做出的及時反饋。筆者在平時的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時教師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便會對學生置之不理,不予評價。還有的教師只是用“Yes.”“Good.”“Well done!”“Wonderful!”等簡單的贊美話語進行評價,沒有指向性,導致教學評價流于形式,不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也無法形成有效的多輪話語互動,評價意義不大。
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可多使用指向性評價和追問式評價話語。指向性評價即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話語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而不是一言蔽之。例如,在學生朗讀完一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說:“You read loudly and f luently,but you can read slowly.”這樣的指向性評價不僅表揚了朗讀的學生,還指出了其讀得好的地方,又給其他學生指出后面朗讀時需要注意的問題。追問式評價是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讓學生繼續(xù)思考自己的回答,最終得出正確答案。比如,教師問:“What animals do you like?”在學生答“I like...”后,教師可以繼續(xù)追問:“Why?”學生便會思考原因。由于是開放性問題,不同學生的答案不同,這類評價話語能給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去表達,使其更好地運用語言,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在設計評價話語時還要注意,應以表揚、鼓勵為主。教師的表揚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的鼓勵可以安撫學生的情緒,促使他們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針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話語存在的問題,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話語設計能力,既要關注課堂話語的具體內容,也要關注話語表達的形式,通過找準話題、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巧設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機會。同時,教師應注意用規(guī)范的語言、合理的過渡語、有效的評價語,不斷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構建高效英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