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美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杉洋鎮嶺里小學,福建寧德 352266)
優化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能力,是教師需要深度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對讀寫融合教學具有的重要意義和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為一線教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教師通過創設讀寫教學情境、整合課程讀寫素材、指引開展專項訓練、拓展課外實踐活動等教學路徑,設計出讀寫交融、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踐行讀寫等多樣化融合的教學形式,能實現讀與寫的有效結合,能引導和激勵學生在讀寫訓練中盡情感知語文魅力,并指引他們收獲讀寫體驗和成果[1]。
教師創新設計讀寫融合模式,加強讀寫融合教學,引導學生參與讀寫實踐,能充分激發學生探求語文知識的熱情,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而且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在寫作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提高寫作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質。
小學生在讀中悟寫、讀寫交融的語文課堂情境中,更能激發探究知識的興趣,豐富讀寫想象力,加深對語文內容和主旨的認知和理解,增強讀寫情感,進而在讀寫中共生情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讓語文讀寫課煥發生機和活力,教師應結合學生天性活潑、富有想象力的學齡特點及興趣愛好,創設生動、形象的讀寫課堂教學情境。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一課教學中,由于文章內容涉及半個多世紀前的革命歷史,小學生并不完全了解,只能通過課本內容的有關描述粗略把握文本意圖,對其中的主旨思想理解較為膚淺。為了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收集、整理關于小英雄雨來的生活時代簡介、人物原型、精彩故事、影視片段、宣傳圖畫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并利用多媒體展示出來,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以加深學生對雨來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的了解,使學生對雨來這一人物形象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認識,更好地把握蘊含于文本中的思想內涵,有效激發閱讀情感。接著,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寫讀后感的任務,引導他們在閱讀時就帶著讀后感的寫作任務,有目的地融入閱讀中。學生堅持讀中積累、以讀備寫,實現了情感的融合,深刻地領悟到了英雄雨來身上所展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他機智勇敢地與敵人作斗爭的高尚品質。同時,學生在讀寫交融中有意識地積累了許多描寫雨來的好詞好句,順利識記課文中描繪景色的優美語句和豐富的象聲詞,掌握了前后呼應的寫作方法,從而為寫好讀后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有利于開展讀寫訓練的素材,是夯實學生讀寫基礎的重要資源。教師要整合利用教材文本,發掘有益的寫作資源,指引學生融入閱讀,以讀帶寫,夯實寫作基礎[3]。首先,教師要深度挖掘課本素材,用好、用活文本資源,靈活結合小學生的閱讀認知,利用生動多樣的閱讀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其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恰當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討論和互動交流,使其相互分享學習成果,虛心聆聽彼此的觀點和想法,逐漸促進學生閱讀認知的深化。再次,教師要求學生必須認真研習課文,積極從優秀文本中汲取寫作、創作的營養,并引導他們多讀、細讀課本中的一些經典片段,使其在有效閱讀中深入感受漢語的獨特魅力,培養良好的閱讀思維,為開展寫作訓練積累語言知識基礎。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閱讀中啟迪靈感,通過寫作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課時,學生通過閱讀文章,認識到本文作者在開篇時并不是直接描繪美麗的桂林山水,而是先借助對西湖和大海的側面描寫,通過對比法把桂林之美淋漓盡致地呈現給讀者。作者運用了許多排比句式,形象地描繪出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給讀者帶來了極其美好的感受。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和解析課文時,既要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又要引導其自覺深入探尋文章的獨特寫法和精彩語句,學會借鑒利用,把文中的優秀寫作手法應用到自己的寫作訓練中,以讀帶寫,實現寫作能力和語文素質的提升。
在讀寫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開展仿寫或續寫等專項訓練活動,能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進一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在仿寫訓練中,教師要適時啟發學生多關注、積累課本中已學過的典型好詞、好句、好片段,鼓勵學生將其靈活地運用到寫作中,并穿插自己的特色語言,滲入自己的創新思想,使作文更有特色和內涵[4]。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仿寫,鼓勵學生巧用文章中的寫作手法,利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述出自己家鄉的春節習俗,描繪家鄉過春節時的歡樂場景,并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進而使其鞏固課文閱讀效果,提高閱讀理解水平。
續寫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檢驗學生閱讀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在閱讀后,教師可以適時指導學生展開續寫,使其根據故事的結局展開想象,豐富和延伸故事情節,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例如,在教學完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后,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寫話訓練,以“青蛙如果離開了那口井……”為題,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后續的故事情節描寫出來,從而使學生在續寫中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在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要想培養學生讀寫素養,教師不能止于課本,還要引領學生融入社會和生活實踐中,科學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以培養學生的讀寫素養。
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關注生活,多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多讀書、讀好書,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逐步養成主動閱讀、樂于寫作的好習慣。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定期開展讀寫征文評選、讀寫小講堂、讀寫手抄報等多種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多參與讀寫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5]。另一方面,堅持寫日記是一種展現學生生活體驗、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重要路徑。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生活思維,引導他們多關注生活和社會現象,有針對性地開展寫日記活動。教師要激勵學生勤寫日記,讓他們將每天的生活點滴記錄下來,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積累起來,不斷豐富讀寫生活體驗,從而為日后的讀寫積累有用的素材,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學生讀寫素養的培養。
教師堅持讀寫融合教學,必須緊扣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目標,緊密結合小學生的語文認知特點,積極尋找開展讀寫訓練的切入點,靈活探尋激發學生讀寫欲望的興趣點,捕捉學生讀寫活動的焦點,凝聚豐富學生讀寫成果的收獲點,創新設計更多新穎、有趣的讀寫教學模式,落實落細讀寫訓練指導,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