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佳佳 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貴州省作為民族八省區之一,有世居少數民族17個,人口122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6%。從2014年起至今,全國命名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652個,貴州占比18.89%,312個。所以,討論如何保護與發展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意義深遠。
加大保護力度,夯實基礎設施。要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統籌完善水、電、路、文娛等配套基礎設施,對特色民居按照舒適、現代的要求進行改造升級。通過加強對村寨的道路硬化、安全飲水、通訊網絡、危房改造、用電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基本實現了道路便捷暢通化,村民飲水安全化,住房安全舒適化,通訊網絡入戶化,用電安全便利化的“五化”目標。同時,通過大力開展村容村貌和整臟治亂等環境整治,全面改善村寨的人居環境,為群眾營造一個生態優美,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黔東南州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是國家第一批命名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針對存在的臟亂差問題,創建了“4+5”環境衛生管理機制,成為麻江縣推廣建設生態文明的典型經驗,其中“4”就是指四個責任主體(即:農戶、各個自然寨管理成員、各組管委成員、村兩委班子),“5”就是指對垃圾處理的5個分類辦法(即:將有機物垃圾作為沼氣池的原料、將可回收利用的金屬和玻璃等集中收集、將廢棄婦幼用品和枯枝落葉等由農戶自身在房前屋后進行焚燒處理、將一些破磚碎瓦等用來鋪路或堆填在低洼的地方、將不可處理的垃圾進行統一清運填埋)。復興村的‘4+5衛生機制’和農村環境衛生評比制度已經在全鎮推廣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帶動了孟江村李家寨、河壩村平寨、龍山村中寨等自然寨的衛生整治工作,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生態和民族文化是貴州省持續發展的“兩個寶貝”,加快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采取“民族特色村鎮+生態+民族文化+旅游”模式,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不斷推進村寨的保護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雷山縣西江苗寨以文化資源為載體,以旅游開發為發展導向,通過“發展式”的保護理念發展村寨。旅游公司通過吸納熟悉苗族歌舞、蘆笙演奏的村民參與西江發展建設,通過“十二道攔門酒”等民俗展示活動的展演,讓村民在村寨開發和保護中受益,充分帶動村民參與保護自己文化的積極性,使西江苗寨成為一個經濟發展、環境美好、特色鮮明、社會穩定、民族文化自身文化發展強勁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銅仁市以產業為主導,全面協調發展。一是準確定位主導產業。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個特色村寨的資源稟賦、自然地理、人力資源等因素,選擇主導產業,走規模化、特色化、集約化發展的路子。每個村寨選擇適合自身的主導產業,通過發展主導產業帶動其他產業協調發展。二是處理好產業發展、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三者之間既有沖突,又有和諧利用的可能。只有正確把握、處理三者的關系,才能促進特色村寨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繼續加大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建議政府對特色村寨實行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產業發展政策,在項目審批、用地指標等方面予以照顧,在扶持資金安排上予以傾斜。
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聯合科技公司,對民族特色村寨進行宣傳推介。黔東南率先啟動民族村寨文化云平臺數據庫建設工程,注冊了“原生態黔東南”網絡域名。通過實施云數據庫的安裝配置、技術服務,將民族特色村鎮的類別、文化類型、開發程度等數據資料錄入平臺,實現了包括文字、圖片和視頻等民族文化資料的物理存儲及高效的檢索功能。同時,還為訪問者提供旅游線路、民族節慶等圖片和視頻資料,國內研究黔東南苗族、侗族等九個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的相關調研報告、村落族譜等資料也收納其中,這是國內首家民族村寨文化資源信息數據庫。另一方面,隨著抖音、快手等自媒體的快速興起,各地特色村寨有更多展示自身的機會,以黔東南州為例,2020年9月,貴陽廣播電視臺和抖音一起打造了走進貴州的節目,展示百城萬家故事,其中在西江千戶苗寨的直播中,用11個小時為全網10萬多觀眾帶來苗寨服飾盛宴,著名的長桌宴和刺繡蠟染等民族工藝和飲食文化,不但讓其他省份的游客和網民記住了貴州,記住了千戶苗寨,而且也帶動了貴州旅游業發展和特色產品的銷售,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不菲的收入,刺激了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國家民委已擬將黔東南作為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建設“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首站,列入國家民委“十三五”特色村寨示范帶建設規劃給予重點扶持。“原生態黔東南”云平臺的建設經驗和方法,已寫入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信息資源庫研究報告》,成為國家民委2016年在從江縣召開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研討會的示范典型。
面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建設動輒上千萬、上億的投資,民宗部門的資金是捉襟見肘的。因此,民宗部門的有限資金應用于刀刃上,重點用于文化傳承保護項目。對于投資額較大的項目,應通過多種渠道籌款,破解資金短缺問題。一方面,應積極爭取扶貧、交通、水利、電力、農業農村、發改、文化旅游等部門加大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投入力度,整合各方資金努力改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貴州省民族鄉保護和發展條例》等法律法規,在安排項目、資金時向民族特色村寨傾斜。
另一方面,應積極爭取有社會擔當的企業進行幫扶。在近幾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中,省、市、縣都向村里派駐了幫扶干部,但除了少部分項目資金較多的部門外,多數部門是難以解決所幫扶村的資金問題的,對駐村幫扶只能出人力,無法出財力。與此相比,企業幫扶可以帶來大量資金。自2015年始,國內房產巨頭恒大集團對大方縣進行了幫扶,前后投入了資金數十億元,帶動了大方縣18萬人脫貧。2018年,恒大集團將幫扶范圍擴大到畢節全市。畢節地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和發展問題,亦可努力爭取恒大集團的支持。此外,在威寧縣持續幫扶十余年的招商局集團,也是威寧縣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可以爭取的對象。
多部門聯動,共同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在今后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中,民宗部門應積極與住建、文化旅游、扶貧等部門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協商、共同制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認定機制及辦法、規則,特別是傳統民居的保護問題,應區分對待,不能簡單地進行一刀切,一拆了之,也不能不分情況統統保留下來。傳統民居的保護,是為了發展而保護,而不是為保護而保護,所以,傳統民居是拆還是留,應由幾家單位聯合對其保留價值進行認定,具有文化保護價值、能體現傳統建筑文化、能反映村寨整體面貌的,應予以保留,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可申報為文物,掛牌保護,禁止破壞,已經成為危房、具有安全隱患且無保留價值的,應予以拆除。
強化統籌協調,完善機制。上級相關部門要建立溝通協調機制,統籌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和傳統村落等項目建設,完善定點聯系、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繼續加大對特色村鎮保護發展的投入,重點加強特色村鎮建設,突出示范引領。經過多年的精準扶貧工作,農村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修建新房,改善自身居住條件成為很多農村群眾的自我需求,對于群眾新建房屋,可引導其按傳統風格修建,再現傳統民居的特色。
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中的關系是政府、學者和當地人民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擁有豐富而獨特的生活方式,如果加以妥善保護和管理,將成為發展的強大動力。但是在許多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不發達的市場和偏遠的地理位置,這些文化資源無法被轉化成有效發展要素。因此民族地區科學合理和適度的經濟發展有利于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但如果不思發展,或者開發過度,甚至無序發展,都會帶來嚴重后果。針對保護和發展的融合關系,我們采取特色村寨與統村落相融合的方式。目前,黔東南州94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中,有60個為中國傳統村落,傳統村落占64%,通過二者的融合實現資金資源共享,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和發展。
以安順市為例,在原編制的“十三五”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規劃和村鎮保護與發展示范廊帶規劃等規劃的基礎上,打造以安順各縣區特色小鎮為中心的建設規劃,其中包括扁擔山鎮、關索街道辦事處、格凸河鎮、楊武鄉、白云鎮和猴場鄉6個特色小鎮建設,輻射帶動周邊村鎮的保護發展。“十四五”期間,安順市著力打造樂運村、楓香村和黃果樹打翁村等62個特色村寨。同時,安順市依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國家和貴州省有關文件,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總結出保護和發展的四組關系:一是處理好“遠”和“近”的關系,既要著眼當前,又要兼顧未來;二是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既要新建一批有特色的新民居,又要改造一批風貌特色的舊建筑;三是處理好政府與群眾的關系,既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又要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四是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既要在保護中發展,又要在發展中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