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蝶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美育的目標是為了塑造美好心靈,造就時代新人。它以豐富的直觀性潛移默化地助力著高校學子各種能力全面協調地發展,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這是一個大的方向,所以我們要從體制和制度上去保證教育成果,從課程體系和內容建設上去改進教學的質量,融入美育內容,發揮美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大學生在思政教育的推行過程中借鑒審美理論與實踐,對增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發揮思想政治引領。在美育課程中充分加入思想政治元素,能夠切實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政治性不偏移,進一步加深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我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是學生成長規律的要求,也是高職院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課程思政的核心便是提升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能力,發揮課程育人價值,教師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做好設計者、領航者、陪伴者等多重角色,在成就自己的同時成就他人、成就社會。
1.2 提升綜合素質能力。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綜合素質偏低。由于高職院校的學制更短,因此更偏重于技能培養,疏忽理論知識學習,學生對于時政的敏銳度較低,政治理論素養也有待提高。如果學生不能正確把握時事政治方向,那么再優質的教育也是空談。課程思政不僅僅指的是上課時的過程,而是要把課程思政覆蓋至第一課堂及第二課堂,體現在教育的全過程中,這就需要加強對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美育類課程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方面,內容豐富,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如果能在美育類課程上有效地加入思政元素,一方面可以豐富課程的內容,一方面也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使學生在提升文化素養的同時,提升政治素養,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1.3 強化工匠精神培育。美育課程是高職院校實施美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模式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重要內涵,在美育課程的內容中,無論是音樂、美術、舞蹈等內容,都包含著工匠精神的培育元素。正是因為藝術家們的對藝術作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創作時的精益求精,才有了一首首、一幅幅傳世之作。通過美育課程的學習,能夠加深學生們各級各類、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蘊的理解,分析藝術家們取得成功的原因,從而達到工匠精神養成教育。
2.1 思政理念偏弱。當下高職院校的培養理念大多存在“重技能而輕其他”的做法,普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經調查,許多學生認為相對于專業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次要的,不需要專門用來學習。美育不僅僅是停留在課程上,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也是學校美育教育的重中之重,該校為工科類高職院校,文科專業較少,以就業為導向的技能培養,使該校在審美教育上缺乏重視,除了開展常規性的迎新晚會、元旦晚會、大學生藝術節等,投入在美育類的其他校園活動較少,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率較低。此外,美育課程需采用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模式來使學生耳濡目染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該校的文化及美育類場所嚴重缺乏,未建有大學生活動中心,課程只能安排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據了解,有很多教室的多媒體系統都已損毀,且在保證其余課程使用的情況下才有多余的教室,這使得只能以枯燥的形式講授該課,學生的積極性也相對變差。
2.2 教學模式單一。2019年,該校首次將美育課程正式納入學校人才培養計劃,開設了《美育概論》綜合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大綱中寫道,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四大塊,分別為造型藝術鑒賞、表情藝術鑒賞、語言藝術鑒賞及綜合藝術鑒賞。經調查發現,大多數的《美育概論》課程采取的是老師照著PPT講、學生坐著聽的形式,按照美術作品欣賞、音樂欣賞、詩歌欣賞、戲劇欣賞的模式開展教學,沒有融入直擊人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缺乏“紅色教育”的指向性,價值觀導向性不明確,缺乏深刻的思想政治內涵。教學方法和手段較為單一,無法滿足美育這門學問的個別化學習需求。
2.3 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的上課水平直接關系到授課的效果,該校為工科類高職院校,全校共11個學院,僅有設計工程學院為藝術類學院,無美育類專職教師。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授課教師的浸潤式、潛移默化的教學能力,《美育概論》課程開設以來,該校未招聘專職的美育類教師,僅從校團委、設計工程學院等單位安排了不到10名教師兼職開展全校授課,這些教師均為專業相近的教師。《美育概論》課程為多學科交叉的綜合類課程,這要求授課教師需具備豐富的美學基礎素養和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此外,美育教師的形象、談吐、儀態都會使學生在授課的過程中對審美有更明顯的印象,但是,經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對這門課的教師并沒有印象,同時,該課程均安排在下午最后兩節課的時間進行,此時教師已經上了一天的課程,最后兩門課的時候已經筋疲力盡,對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由于學校的重視性、師資量等原因,從未安排美育類教師接受過專業訓練,教師們也很少有機會參加美育教學能力提升的培訓,對學校的美育工作的推進也是大受阻滯的。
3.1 加強思政陣地建設。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平臺,也是推動學校美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和工作前線。第一是要多舉措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學校的常規校園文化活動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環節,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第二是抓好思政宣傳教育陣地。充分利用學校的官方抖音、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制作優秀、有趣、吸引學生的具有深刻美育內涵的推文,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其中,做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第三是聘請知名校友、專家,開展就業創業、努力爭先的典型故事講座或論壇,為他們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向在校學生傳遞正能量,增強學生愛國愛校的情懷。第四是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學校可建立專門的美育教室,例如: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書法教室等,配備多種美育教具,如果學生們在大師經典畫作、在高雅音樂陪伴下學習,不斷探索研究思政元素的多樣化應用及實踐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們自然能慢慢欣賞高層次的美。
3.2 創新美育教學模式。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做好美育,絕不是將思想政治內容強加進去,應與美育課程有機融合,不僅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需要將其踐行于課堂上教師的生動講述中,真正向學生傳達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可根據專業和課程特點,因地制宜地設計課程思政的模式,針對學生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完成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傳授到三觀建設的育人目標。
紅色藝術作品是我國革命精神的產物,是思政教育最直觀的素材,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講解歌曲時,積極選用紅色歌曲,例如:《我和我的祖國》、《追尋》等,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運用不同的音樂形式,使學生們對本民族更加了解,增強文化自信;講解歌舞劇時,納入《東方紅》,從而介紹我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奮斗的信念和決心。美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在教授好美育課程知識的基礎上,還在課程中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堅持知識傳遞和政治引領相結合,讓學生在學好美育課程的同時,涵養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懷。
3.3 強化美育師資隊伍。強化美育中的課程思政,就必須要做到兩者有機融合,這需要美育教師不僅僅具備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及較高的實施敏銳度,更新教學思維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把思想政治和美育知識結合好。要給予老師學習新時代課程建設的空間,完成課程教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嘗試。據了解,該校成立了“美育教研室”,教研室目前共9名教師,全由相近專業的教師兼職。學校應加大專職教師招聘力度,使專職教師一心一意,專注學校美育教育。此外,美育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思想政治知識及自身的審美素養,使自己變“美”,才能向學生實現真正的美育。同時,學校應制定針對提升美育教師綜合素質的專項培訓計劃,通過外出培訓、邀請專家來校講座等方式,從美育類教師的政治素質、專業素質、教育教學、校本教材開發等方面不斷提升美育教師綜合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教育是互相依托、相輔相成的,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對高職教育而言,絕不能僅僅只注重德育及智育,而忽略美育的存在。美育在完善學生人格、激發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課程思政是一個長期的很難量化的內容,因此在實施考核的時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長久的機制,以檢測和驗證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果,從而達到教學育人的目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正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可以把美育和德育有機結合,將美育浸潤到思想道德教育環節之中,提升學生個人素質、審美能力、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在課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構建“三全育人”體系,是實現新時代美育創新發展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