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新
(福建省莆田市北高中心小學 福建 莆田 351148)
學思辨行是儒家提倡的一種認識和修養的方法,指學習、思考、辨析及最后付諸于行的過程。
“學”——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在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和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實現主動生成。自主學習是“學習計劃指導”課堂學習的學前階段,是整個課堂學習的核心階段。它能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在課堂學習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也能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思”——體驗學習,是“學”的深入表現,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關注他們的想法,使學生養成對知識進行反思的習慣,再通過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開化思維精神,開發思維品質,開導思維方法。思考主要針對一些重要的學習內容或一些容易混淆和出錯的理論、觀點和理解。在學習模式的設置中,會有質疑環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把產生的疑問反饋到學習模式中。在之后的環節中,對其進行探討,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到知識的共性。
“辨”——探究學習,有步驟地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引導學生持續地對知識探究分析,不斷深化對知識的認知,通過爭辯、討論、交流,分是非,辨正誤,提高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和深刻性。在“學習計劃指導”的教學方法中,消除困惑、消除疑慮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雖然強調自主學習,還是要注意老師講解的重要內容。過去,學生們很高興能有一個好的解釋。但現在人們似乎在強調,老師說得更多,成為個人表演,或接管,與新課程的概念相反。這種壓力可能導致教學誤入歧途,一些教師只能使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相互交流,忘記老師對一些困難問題的理解的重要性。一點問題都沒有獨立的學習可以解決的,根據教師的實際需要自己的教學經驗,把握正確的時間給在教學過程中必要的解釋。
“行”——鞏固學習,引導學生能夠將自身的知識和對知識的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實踐當中,學以致用。鞏固學習是衡量教師在某單元開展成效的考量,是的風向標,是引領學生某時段學習效果及學習綜合素養的綜合體現,為教師提供提供評價一時段的依據,為推動新時段提供研修的方向,將波浪式向前推進,在探索鞏固學習中得出結論,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學習模式的制定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師對于學習模式的制定,實質上是對整節課做了一個知識框架。學習模式不僅僅適合學生在課前了解課程內容,也便于學生在學習過后,對課程進行一個總結,方便學生在今后的復習過程中,可以更好的回憶當時上課的情境。
2.1 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鍛煉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知識本身內容較為復雜,所以對于農村小學階段學生來說,復雜知識不容易理解,因此的學習過程也會讓他們感覺吃力。由此,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學思辨行”學習模式的方式來進行的學習,根據單元內的整體學習目標,讓學生充分了解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引導學生對單元內知識點之間的關聯進行發掘,讓學生對的學習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去學習,把這些知識具體化,通過一些實例讓學生更容易去了解知識,以此來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水平。
2.2 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農村小學“學思辨行”學習模式理念的提出,明確了學生的培養方向,農村小學作為重點內容,對學習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農村小學中,需要加強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合理地完成學習任務。另外,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能力,進行任務的安排,使農村小學學習任務合理化。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與學習內容都是有限的,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復習鞏固,增強自身的自主學習觀念,與同伴進行溝通交流,豐富自身技能儲備,不斷提升個人魅力。
3.1 “學”。素質教育和新課改都強調了學生自主性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疲憊感,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對任何知識產生厭煩情緒,也會打擊學生自主性,甚至會讓學生產生排斥心理。另外,再加上知識有一定的難度,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接受能力不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都建設導致學生不能具備良好的學習東西,從而阻礙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農村小學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需要通過農村小學課程教學,培養農村小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模式,以及對情感的感知,豐富農村小學生語言積累,培養農村小學生語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農村小學生學習、表達能力。學習能夠在教師考察基礎上,讓農村小學生實現知識的拓展,增加農村小學生知識量,與農村小學教學目標相一致,因此,學習對農村小學教學具有重要輔助作用,能夠促進農村小學教學目標的達成。由此,在進行“學思辨行”課堂學習模式的實踐時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對課程內容進行初步了解,同時要求學生進行自主理解,利用“學思辨行”課堂學習模式來進行學習,實現“學”的直接應用。
3.2 “思”。教師在課堂學習的設計中,需要緊密圍繞學習目標展開,首先從全局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進行統籌規劃,確定教學內容;其次,結合教學知識的深度,對每個知識點所占用課堂時間進行設計,明確所要取得的效果,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引導方法和教學情境。課堂學習中,教師主要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可以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找出問題的答案。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表情和行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避免過多重復,要抓住課堂學習有限時間用于新知識學習上。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學生學習狀態變化調整引導和輔導的方法,在問題提出時,側重于培養學生正確思路,減少對問題的判斷。在農村小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設置來進行獨立思考,是培養農村小學生思維和認知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需要綜合課程的教學目的,依照教材內容用心設計的問題,將教學內容與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與此同時,他們可以指導和鼓勵學生獨立發現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且進行小組合作,并使用解決問題的思想相互碰撞的過程中逐漸培養思維水平。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行培養,鼓勵學生積極的提出疑問,通過不斷交流的方式,改善學生之間關系的同時,幫助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最后,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要結合每個不同學習能力進行,要具有針對性,對學生具有指導意義,這樣才能讓學生認識到不足,促進學生繼續努力。教學評價時,教師要采用多鼓勵、少批評的策略,樹立學生自信心。另外,課后復習任務布置時,教師要結合學生層次把握好復習內容難度,要讓學生能夠努力思考前提下完成。
3.3 “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在于注重實踐,讓學生經歷歸納、推理、分析、總結這一過程,在學習的時候,如果僅僅依靠課堂上的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顯然是不現實的,的學習不是暫時的,而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老師在講解的時候,需要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善于回顧以往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在拓展延伸過程中,幫助學生鞏固中的知識,能夠讓學生掌握中內容的意義,還可以讓學生按照的作者和寫作背景進行分類,強化學生的記憶力,從而感受到的魅力所在。老師們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們大致讀懂,然后根據內容來分析“小石潭”名字的由來。這樣,學生們便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和思考,能夠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在學習文章內容后,教師通過延伸來讓學生了解課堂知識外的內容,為學生知識的拓展。
3.4 “行”。學習實踐是生物課程的重中之重,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品質是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充分凸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進而為優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奠定良好基礎。素質教育要求學校和教師重視學生的自主實踐動手能力,讓知識從紙上“躍”出來,讓書中的知識更加直觀、易理解,因此,實踐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是重要的,是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雙重優勢,可以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增強知識與學生的契合性,使課堂價值、效益最大化,并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能力等,最大程度發揮出物課堂學習的效果,保證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我們可以從各種實踐中看出,“學思辨行”課堂學習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總結歸納能力。在農村小學課堂學習中,教師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不僅為學生學習知識增加了信心,并在活躍課堂氛圍上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對學生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