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鎮江
(江蘇省新沂市港頭中學 江蘇 新沂 221436)
初中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重點關注。這個年齡的學生在心理上處于“危險期”,稍有不慎很容易影響學生日后的發展。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父母的教養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小學階段不同,很多家長認為學生走進初中后已經成為了“大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學生的擔心變少,關注度明顯降低,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不僅容易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還會給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帶來困難。所以說,明確初中生家長的教養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心理健康教學的有序進行,更可以為班主任管理班級提供便利。而有效的運用好學生父母的教養方式,還可以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激發。對待處在心理“斷乳期”的初中生而言,他們渴望獲得更多的民主與尊嚴以消除自我的刻板化。這個時候,大力倡導合理把握父母教養力度,才能讓正面的積極教養代替消極情緒,從而在促進心理健康教學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心智更加成熟。
學生步入初中,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有了新的變化。隨著力量的不斷增加,初中生所能制造出來的破壞性也越來越明顯。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如果再用以往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很容易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進而適得其反。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對自己是否能夠完成一件事情的推斷,雖然這或多或少是心理層面的一種表達,但是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自然而然也就擁有更多的自信。反應在心理健康層面,也更容易認清自己,明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是,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更側重于嚴厲型,尤其是父親對男生的要求中通常有更多嚴厲因子,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極易被壓制。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的反抗意識雖然已經萌發,但是考慮到實際抗擊能力的不足往往會用消極的反饋來應對來自父母的嚴厲因子,可是一旦到了初中,學生意識到自己身心層面的成長,也就會重新對自己進行考量。在這個時候,父母的溫暖情感更有可能讓學生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
溫暖情感包含的層面有很多。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感恩情懷更能激發出學生的溫暖情感。很多情況下,我們提倡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希望通過感恩教育獲得更多學生對情感投入的反饋。但是,在初中生眼中,并沒有絕對的“感恩”。在常規的心理健康教學課程中,感恩也不是無故發生,教師盡可能多地引導學生回憶與父母之間相處的細節,從中找到感動的地方,從而產生感恩情緒。這看起來好像無可厚非,卻在最初就忽略了溫暖情感的相互性。事實上,學生是有感情的個體,與其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強調父母的付出,不如讓學生在溫暖情感中感受到更多自己的重要。如果從學生出生時開始追溯,最初充滿最多感恩之心的其實是父母。孩子們的到來給父母帶來了無數感動,這種情感不因為任何物質或者功利的目的產生。用更多的溫暖情感對待孩子,應落足于父母對子女的陪伴。在這種被感恩以及被需要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更能夠得以激發。
所謂的刻板效應,更多的強調了事物的固有屬性而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學生的自我刻板化很大程度上來源自外界的評價。在我國的傳統心理健康教學模式中,出現過一組矛盾的現象:我們一便極力地阻抑學生不能過于刻板,希望他們性格多樣,自主靈活,一邊又不遺余力給學生“貼標簽”。對于這種行為,并不能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初中生的“小團隊”意識變強,而很多情況下學生為了適應這種“合群”的概念,反而不能隨著自己的想法生活。這種行為不能被全盤否定,但也切實存在諸多弊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學生的刻板化程度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系。事實上,最早的“貼標簽”行為也往往由父母開始。這種“標簽”不一定完全都是貶義,甚至于有的時候充滿贊美的“標簽”也司空見慣。但是,致使學生產生自我刻板化印象的,通常也就是這些言過其實的贊美和批評。假如贊美不夠真誠,反而不如沉默更有說服力。積極的民主教養方式更尊重學生的個人主觀意志。在一個家庭氛圍比較民主的環境里,學生對自我的認知也相對變得客觀。這是因為處于民主教養中的學生本身就在家里有更多的發言權,這種觀念上和相處模式上的平等讓學生在暢所欲言的同時也容易去發現自己的優勢,進而激發出更多的性格特點和心理自信。除此之外,民主的教養方式更能激發出學生的責任感。當學生意識到自己也充當著家庭教育中的一部分時,在思路問題的維度上也就更多地朝向了自我的“主人翁”意識行進,從而進一步促進父母的民主教養方式。但是,在實際的管理中,如果父母只是用贊美的方式來認可學生,可能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初中生的自我刻板化有時候不單單因為是對自己的否定,還因為在非民主的贊美中產生的對自己認識不清的盲目。善于使用父母的民主教養則可以有效消除這種盲目。
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學以及常規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不再只是“防”,而走向了“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和父母未能適度把握教養力度有直接關系。在社會影響層面,頻頻報道出的有關小學生傷害、自傷事件,已經從輿論上讓學生的心理矛盾逐漸升級。一方面學生極易受這類信息的影響,甚至于是進行一定程度或者更為嚴重的模仿,另一方面則又給一些性格軟弱的孩子帶來恐慌。到了初中階段,學生的偏差行為就更不可控,家長或已經沒有了管教的耐心,又或沒有了管理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最易先失控的往往是家長,而非完全是學生。當父母發現自己慣用的教養方式到了初中突然行不通了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地調整,就很容易陷入一個惡性的循環誤區。這種誤區具體表現在有的家長或許會變得十分“專制”,即過分監控學生的一舉一動,而有的家長則表現出“破罐子破摔”,表現出徹底對學生置之不理。
毫無疑問,以上兩種教養方式都不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心理成長。合適的教養力度應該在把握好“度”的基礎上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我調節,父母既不可放任自如也不能過分干涉。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發現父母的焦慮有時對初中生來說比樹立家長的絕對權威更可行。因為初中階段也是學生的情感發展期,這個年齡的少年情感較以前更為細膩。在適度的教養力度下,學生獲得了更多可以獨立思考的空間,也得到了更多父母行為上的尊重,這都容易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一定程度的共鳴,甚至于對一些內心相對成熟的學生來說,還會激發出他們的同理心。所以說,父母的教養力度應該像是在“放風箏”,既讓學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又不可不拉緊手上的,或者說是心里的那根“線”。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避重就輕基本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特別是處在身心發展關鍵期的初中生,為了更好地維系自己的完美形象,總會在潛意識中放大別人的缺點而非自己的過錯。考慮到學生的這種情緒特點,巧妙地施行正面評價更容易讓他們在心里面愿意接受建議,并可以相對自主地反思自己是否確實存在這些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學生在心智不成熟的小學低學段特別喜歡被夸獎。這種行為傾向具體表現在不論教師再生氣,學生也依然自顧自地做著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教師在管理班級的時候用“表揚XXX”開頭,那些剛剛還是熱火朝天的局面往往立即偃旗息鼓,學生們紛紛模仿著“榜樣”的做法給予教師積極的配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初中生在有明顯的自我中心意識前提下,對待他人的評價和態度也有著類似的變化。表面上,學生或許會對一些班主任或者是家長的表揚表現得不屑一顧,甚至于是吹毛求疵,但是問題的根本不在于表揚的本身,而是因為表揚的內容和方式。巧妙的評價要恰到好處,正好說到學生心里才更加有效。
小南的父親文化水平不高,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也略顯粗暴,消極教養在小南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起初的時候小南不敢對父親表現出任何不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南越來越羨慕父母溫和的同學。在這個時候,小南新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也在悄無聲息的重新樹立。再次面對父親的拳打腳踢,小南終于不再坐以待斃。當他伸出手反抗的時候,父親愣在一旁,轉瞬又變得暴怒非常。雖然結果不盡人意,但多少也給父親敲響了“警鐘”。事實上,在家長任何暴力行為的背后,都要有的清晰認識便是——總有一天孩子一定會還手。那么,與其讓事態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局面,不如從最初的時候就不要過多的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有經驗的初中班主任都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在內心憧憬被夸獎,但一定要夸到他的長處。比如說他畫畫好,教師就不要非得說他寫字行。這種正面評價的內心需求更多的是基于學生對自我認知的優化,也是促進自身成長的有效方式。
總而言之,在初中階段的心理健康教學中,教師不能忽略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影響。巧妙地推進家校共育,在了解不同家庭教養方式的前提下有效分析,不僅能夠促進心理健康教學,還能提升班主任管理班級的藝術。在獲得更多父母溫暖情感的用時充分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民主的教養氛圍來消除學生的自我刻板化,善于把握好教養力度讓心理健康教育游刃有余,巧妙運用正面評價產生積極教養影響,都可以切實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