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江蘇省江陰市春申中心幼兒園,江蘇江陰 214400)
幼兒園的教育課程資源豐富而隨處可見,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是開展游戲活動的素材。 園本文化是幼兒教育生活中的隱性教育資源,蘊含著豐富、多元的教育元素。我園本學期從幼兒熟悉的春申君文化中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擴展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空間,并有效地將幼兒生活經驗與各種教育游戲活動相融合,對我園東面的小菜園進行有效開發與利用,讓幼兒在生活化的田園游戲和農樂園環境中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積累生活和學習經驗。
幼兒園教師應充分發現和靈活利用園所內已有的各類自然教育資源,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園本特色,共同為幼兒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拓展新的教育課程。在組織和實施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周邊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1]。我園本學期結合春申君文化,將戰國時期的農耕文化內容與園部的自然資源進行整合,充分利用園內小菜園的自然資源,對“農樂園”園本課程游戲進行探索和實踐。
我園地處黃山之濱,君山附近,與黃田港公園相鄰。追溯歷史,江陰南有季子,北有春申,即春申君。春申君名黃歇,春秋戰國有名的賢臣。我們春申中心幼兒園就以“春申”為名,自當名實相副。今年暑假,我園充分挖掘春申文化和春申精神,對園所環境進行了改造,在園門口請專人設計訂制了一座春申君的雕像;在東操場圍墻進行農耕文化的涂鴉彩繪,描繪了農田播種與收獲等勞作景象;在墻邊開辟了一片泥地,作為班級幼兒責任田,由中班師生進行承包種植,中間特留出一塊草地布置了民間收集的各種農具,如石臼、鐵犁、石磨、鋤頭、釘耙等,用架子和藝術呈現展示春秋戰國時期的農耕文化。
我園的菜地在城區幼兒園中是比較難得的自然資源,能夠拓展幼兒的戶外游戲內容,為其體驗農耕文化提供了空間。我們中班組各班師生“圈地辟田”,同時發動家長收集各種適合幼兒種植的種子。經過全班師生共同討論和商量、前期的家園共同調查統計等,我們決定不同的班級種植不同的農作物,突出班本個性化種植。比如,中一班收集了小麥、玉米、谷子等種子;中二班收集了花生、芝麻、黃豆等種子;中三班則商量與其他班不一樣,準備種蘿卜、白菜、土豆等蔬菜,還收集了許多小鏟鍬、噴霧器等種植、農用工具。經過前期種子收集、與家長共同商量如何種植,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分別開展了種植活動。每天的做操前、中午散步時間、下午體育活動后,都是幼兒分組對小菜園進行澆水、拔草、探究觀察的好時機。在師生的精心管理下,小菜園里的種子真的發芽了。幼兒興奮得天天去看,參與種植的興趣更濃厚了。
豐富的園本化自然資源,對幼兒來說有著無限的吸引力。幼兒園的小菜園、草地、果樹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可利用的教育資源[2]。我園教師通過對農樂園的自然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了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在農樂園環境的創設中,我們充分體現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幼兒與周邊創設的豐富環境積極互動,寓教于豐富的游戲環境中,真正實現“玩中學,學中玩”。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也是我們的活教材。”大自然是最適合幼兒開啟快樂游戲的源泉。小菜園的開發,為幼兒打開了戶外田園游戲探索的大門。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在環境營造上一直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幼兒園環境創設只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環境的教育作用。在本學期,我園充分認識到對園內已有的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參與意識,還能極大地引起幼兒的持續探索欲望。在“農樂園”班本課程生成和開發過程中,各班根據小菜園種植植物的不同,分別有側重地生成了“農樂園”系列班本課程,如中一班的“玉米飄香”、中二班的“芝麻豆趣”、中三班的“濃趣蘿卜”等。中一班的“玉米飄香”重點圍繞玉米的種植、發芽、生長觀察、日常維護、收獲采摘的過程開展系列游戲活動;中二班則圍繞芝麻和黃豆的種植、生長過程、收獲后的采摘及后期加工開展了一系列游戲活動;中三班圍繞蘿卜和其他幾種蔬菜的種植、生長維護、收獲及后期加工等開展了系列游戲活動。各班課程內容各有側重,同時游戲內容豐富多彩,體現了班本課程的特色。
隨著各班“農樂園”游戲課程內容的確定,在各班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努力下,活動層層深入,師生將種植、后期管理、收獲采摘等活動拓展成各種富有情趣的游戲活動。游戲深入開展,讓農樂園游戲變成了幼兒每天最喜歡的戶外游戲活動。例如,三個班級的生成活動,都有種植、澆水、施肥、收獲的過程,因此,三個班級在小菜園里一起開發了聯動式游戲。以種子發芽實驗為例,在種植初期,幼兒分別將收集來的玉米、芝麻、黃豆、蘿卜等種子進行班內發芽小實驗。幼兒通過普通播種、蓋薄膜發芽、幼苗種植移栽等幾種方法來比較哪種方法能讓種子快速發芽,提高了幼苗成活率。幼兒利用竹排、竹筒、水管、水壺等搭建了有趣的灌溉小水系,從水源處引流水進入試驗田,然后進行觀察和記錄,將日常的普通澆水活動演變成有趣的三個班級的串聯式科學探索游戲,促進了整個種植過程的動態管理。還有的游戲大串聯活動是在收獲過程后,比如,幼兒結合收獲的玉米開展了系列化游戲,如曬玉米、剝玉米粒比賽、爆玉米花、玉米棒藝術制作多種生活體驗類游戲活動。中二班圍繞收獲的芝麻、黃豆,拓展了曬芝麻、洗芝麻、舂芝麻、包團子等生活類游戲活動。中三班圍繞收獲的蘿卜開展了拔蘿卜、洗蘿卜、切蘿卜、腌蘿卜干、拌蘿卜絲等活動。這個大串聯是游戲過程的串聯,整個活動先是在班內開展,然后打破班級限制。由于游戲地點都是在戶外農樂園里,幾個游戲點很近,所以每天戶外游戲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各自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游戲,活動項目也是根據當天的情況進行選擇。由于打破了傳統的班本限制,幼兒在游戲大串聯過程中,突出了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優點,大大激發了參與探索活動的興趣。這樣的活動實現了幼兒的動態管理,滿足了幼兒更多的探索欲望,促進了其社會性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幼兒園創設的豐富多彩的環境中,幼兒通過自身與周邊環境不斷相互作用獲取相關的知識與信息,并運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與知識體系,促進認知、情感、能力方面的發展,獲得不同程度的成長。隨著“農樂園”課程游戲的深入開展,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提高了能力,獲得了全方位發展[3]。
“農樂園”課程游戲有別于教室里的其他課程游戲,最突出的是它體現了活動環境的獨特性,給予幼兒真實的生活體驗與操作,給幼1兒帶來了一些全新的體驗。同時,整個種植、管理、收獲等游戲過程,是通過師幼共同創設的有情境、有情節的活動,師生也會根據季節、氣候、節日等設計一定的情節。
農樂園游戲與真實的農民勞作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游戲是生成性課程,隨幼兒的興趣而發展變化。其次,沒有強制性的任務,種植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沒有對和錯,幼兒將游戲變成了持續研究的過程。最后,農樂園游戲的情節是多變的、有趣的,具有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幼兒在小菜園的角色是多變的,有時是小科學家,有時是小農民,有時是游客,有時是美食家,有時是水利工程師,有時又是小導游……多變的情節,讓幼兒隨著情節的變化體驗到多種有趣的角色。這些實際操作和親身實驗能夠促進幼兒快樂成長。在游戲進行到后期,師生打破班級界限,在中班組開展農樂園游戲大串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喜歡的游戲去參與。這是游戲的升級版,換了場地空間內容,給幼兒帶來了新的體驗。幼兒結合已有的游戲生活經驗拓寬了思路,豐富了游戲的情節和內容,探索了更多的游戲玩法,如農家菜外賣服務、農家樂旅游、農家樂藝術品集市……教師提供的空間越大,幼兒的潛力就越大,他們收獲了愉悅體驗、經驗積累。
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一直伴隨幼兒的成長,給他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童年記憶。在幼兒園三年的學習生活中,園內的各種游戲活動都能使幼兒感受到童年是快樂且值得回憶的。陶行知先生說:“生活無時不變,即生且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我園的農樂園游戲與生活活動息息相關,即幼兒園的生活處處是教育。例如,在中一班的“玉米飄香”生成課程之剝玉米粒游戲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不同的工具,讓幼兒嘗試運用不同工具剝玉米粒,一方面體驗快速剝玉米粒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積累運用新工具的經驗,在玩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又如,在中二班的舂芝麻游戲、包團子等生活類游戲活動中,幼兒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在運用石臼舂芝麻的過程中,體驗到舂芝麻的快樂;在做芝麻團子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制作手工團子的樂趣。再如,中三班的蘿卜地收獲了胡蘿卜、白蘿卜、紅蘿卜等,他們在小菜園里收獲自己的勞動成果,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只見在秋日里,有的幼兒用小鏟子挖蘿卜,有的幼兒用小鋤頭翻蘿卜,還有心急的幼兒徒手拔蘿卜,旁邊的小音響里放著《拔蘿卜》的音樂,他們一起邊唱邊拔蘿卜。拔完蘿卜后,幼兒有的洗蘿卜,有的切蘿卜,還有的腌蘿卜……我們能夠看到他們在陽光下忙碌的身影,聽到他們自然開心地聊天,看到他們積極地互動。在農樂園這一方土地上,幼兒能體驗到日常生活中不能體驗到的內容,參與各種有趣的游戲,加強了互動交流,體驗到無窮的快樂。這種快樂伴隨著幼兒每天的游戲,讓他們有不同的感受,鮮活而變幻無窮。
綜上所述,隨著我園課程游戲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推進,“農樂園”游戲園本課程初步形成,也讓教師對園本課程有了全新的認識:農樂園游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游戲、生活和幼兒園課程的關系,進一步深入理解了“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教育理念,加快了我園課程游戲化的研究進程。我園本學期重點圍繞已有自然資源對農樂園游戲和相關材料展開實踐研究,并在中班組開展“農樂園”游戲園本化課程實踐,通過園本化課程游戲的開發與利用,轉變了教師的課程游戲化教育理念,更讓教師把生活、游戲、教學有機整合起來,滲透到一日活動及戶外游戲中。“農樂園”游戲課程讓幼兒鮮活的生命和豐富的生活狀態緊密相連,使幼兒教育更加親切、富有實效,也為教育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了幼兒全面發展,為其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