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娜
(江蘇省常州市運河之星幼兒園,江蘇常州 213000)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發展,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教師越來越注重在教學活動中凸顯幼兒的主體地位,不斷優化課程質量[1]。在此背景下,教師應不斷探究能夠釋放幼兒天性的游戲,設計能夠提升幼兒思維品質的高效活動。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筆者將從課程審議、環境營造、資源利用等方面談一談我園在課程建設中的具體做法。
自下而上,是指教師將課程內容選擇權重心下移,尊重幼兒天性與經驗基礎,更關注個性化、特色化,是課程建設的重要措施。自上而下,是指基于園本課程的頂層設計,關注幼兒在五大領域的發展情況,是有效滲透課程理念和落實培養目標的途徑。基于此,我園構建了從思路到行動的課程審議路徑。
每學期末,各年級組會對每位幼兒的成長檔案進行梳理,分析、判斷幼兒的發展水平,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及園本課程中的培養目標,對下學期各班的課程選擇情況進行預估。
我們將審議范圍由教學主題及游戲內容擴大到幼兒在園一日活動內容,關注幼兒在園一日活動的總量,同時增加對生活活動組織、課程資源利用、活動組織形式、課程環境的審定評議環節。
我們將審議的頻率由每學期大組兩次變為每學期大組兩次加各小組每月一次,并在過程中力求把握好“審查審定”與“商量討論”之間的尺度,使各班在保留特色的同時兼顧幼兒全面發展。
審議后的課程內容安排應注意“留白”,體現開放性、多元性,為課程方案調整留有一定余地。幼兒園應配合每月小組討論,根據幼兒發展水平和經驗基礎鼓勵教師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
開放自由的游戲環境,能使幼兒充分參與、積極投入,有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如果教師營造的環境不合適,或教師引導水平不夠,幼兒就容易出現“興奮過度”“游戲無序混亂”等問題。規則與秩序感的培養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游戲環境中,幼兒不影響他人、有序取放游戲材料、與他人輪流參與活動、共同分享成果,實現了全面發展。為了創設自由、開放、有序的游戲環境,我園從以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班級環境營造,需要教師依據采光、水源、動靜結合等因素進行布局,做到自然角順勢延展、圖書角安靜溫馨、益智區材料豐富、表演區色調奔放。此外,各區域的位置、大小設置,應充分考慮安全性、流通性,支持幼兒在其中進行自主選擇,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
班級外的環境營造,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安全性、實用性、教育性,如體育活動場地功能區劃分應合理,自然生態小花園區域植物種植要有層次,各類專用室布局需有利于人員的進退、流通,公共走廊等大區域的環境布置應與課程內容相呼應。這樣一來,幼兒在各區域中既可以專注游戲、自由行動,又能避免妨礙他人。
針對小班幼兒,教師應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水果、玩具、動畫形象等)為元素設計標識,并鼓勵家長和幼兒參與其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針對中班幼兒,教師應引導幼兒以色塊、符號、數字、線條等元素自制智慧標識,包括材料取放步驟、區域進出規則等都可以設計,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
針對大班幼兒,教師應引導幼兒充分參與游戲環境的營造,利用智慧標識體現班級文化,力求每種游戲材料的方向、大小、顏色都有規律可循,讓游戲環境處處有智慧標識。
增量,意味著在挖掘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資源范圍的廣度,關注課程資源的豐富性與層次性。提質,意味著教師在關注課程資源的使用效率,關注課程資源在內容上的前瞻性、利用上的便捷性、形式上的創新性等優勢,重視資源與幼兒經驗之間的契合度,從而有效支撐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體驗、積累經驗。
在安全環保的基礎上,教師在課程資源篩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首先,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與現有經驗水平,完全脫離幼兒經驗基礎的課程資源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其次,契合本園對幼兒的培養目標,落實課程游戲化理念;最后,有利于課程資源庫的建構與豐富,支持幼兒獲取體驗、積累經驗。
在充分了解資源的前提下,教師應重視物質資源的利用效率,豐富各類物品的使用方法與創新玩法,鼓勵幼兒“一物多用,一物多玩”,倡導節約、簡約。同時,教師應關注人文資源的適切度,使幼兒在接觸、了解、利用資源的過程中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為課程資源增加“效能”。
在篩選、利用課程資源后,教師應通過觀察、研討等形式,調查、分析資源的使用情況,進一步判斷資源的有效性,為后續資源的挖掘、利用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形成工作閉環,促進我園課程資源“量、質齊升”。
安全性是開展戶外活動的第一要素,包括場地安全、器械安全、活動過程中的安全防護等方面。而提升教師安全意識和幼兒自我保護能力也是戶外活動教育的重要內容。
挑戰性是教師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讓幼兒在戶外活動中會玩、敢玩、喜歡玩,從而激發幼兒的潛能,有利于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勇敢、智慧、有創新精神的幼兒。
幼兒園應在充分考慮“多變、流通”的基礎上準備場地與器械,定期對器械的安全性能進行評估,合理劃分功能區,既要使幼兒獲得多種體驗,又要做好基礎防護。
教師應以《指南》為指導,結合本園幼兒培養目標,篩選適合幼兒的戶外活動資源。同時,教師應通過觀察進行分析判斷,充分了解幼兒的身體素質、動手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引導幼兒自主選擇、愉悅投入,使戶外活動時間真正成為幼兒的“愉悅時光”。
教師應了解更多關于運動的專業知識和技巧,掌握幼兒的運動技能發展規律,在活動過程中注意“進退有度”,既要保障幼兒安全,又要想方設法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的挑戰精神與創新精神。
對活動中規則意識強、自我保護能力強的幼兒,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并鼓勵在活動中有挑戰精神、探究精神的幼兒;對幼兒過于冒險、有安全隱患的行為,教師應及時勸導,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心態。
關于“雙向兼顧”的思考,折射出教師在課程游戲化改革浪潮中的創新和改變。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雖然我們會遇到各種問題,但我們不會逃避,我們會迎難而上。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讓每位幼兒得到更適宜、有效的發展,這也是我們持續探索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