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娟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中學 安徽 阜陽 236000)
初中生與小學生是有較大的差別的,他們的生理條件慢慢開始趨于成熟。無論是身高與體重,或者內在的激素等方面都已經變化且仍將變化,這使他們自認為的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初中階段的大部分學生期望自己能做一些成年人做的事情,他們討厭家長與老師將自身看作孩子和未成年人。但是此階段他們無論心理與身體都未完全成熟,這也就導致了一系列的學生心理問題。
1.1 學生自身問題。通過不斷的學習,初中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他們看待事物有了獨特的思考方式。這一階段的學生希望和外界交往,他們樂于展現自身,想要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情感是復雜與豐富的,因為自身的內心世界構建不夠完整,因此無法理智與正確的對待事物,各種情緒交雜在一起總是會致使他們的內心不夠穩固,還有可能因此而使得他們的成績有一落千丈。不完全的發展與強烈的表現欲望形成巨大矛盾。他們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示自認為優秀的一面,然而初中生身體心智的并未完全得到發展,因此他們在向外人展現自我時總是發生一些自己不愿看到的情況,對于這些不好的狀況他們卻又不能較好的處理[1]。
1.2 學生家庭問題。由于時代與社會的迅猛發展,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如環境問題、家庭問題等。據研究調查證明,許多學生的家庭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而其中中小學生的家庭問題占較大的比例。家庭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一個家庭是和睦與美滿的,那么他們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很小,如果一個家庭是不圓滿或者家長是矛盾重重的,那么他們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較大。其中單親家庭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最大。因此,要想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情緒,教師要充分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基本狀況,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及時的確認是由何因素引發的,預防與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家庭因素,教師可以重點對家庭氛圍較差的家庭展開家訪等活動,對家長進行一定的建議,對于特殊的單親家庭,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大都是缺少關愛,因此教師需要對于這類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關愛。
1.3 校園問題。近些年來,校園問題一直是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突出問題,如同學關系不和睦,學生與教師關系不和睦等等。校園環境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少學生因為校園問題而產生了心理問題,這是家長與老師所不希望見到的。因此教師要密切的觀察班級內每一位學生之間的關系狀況,如果出現了不和睦的關系需要及時的給予調解。其中重點突出與最惡劣的校園問題是校園欺凌問題,對于欺凌者教師需要給出足夠嚴重的懲罰并聯系其家長,雙方共同努力解決問題,對于屢次欺凌其他同學的學生,教師需要將其狀況上報至校方領導層給予其應有的處罰。在教育班級內學生時要求他們受到欺凌時不要畏懼于告訴家長與教師,當有學生受到欺凌時可以給予必要的專業心理疏導,并對學生受到欺凌的經歷嚴格保密,避免其對日后的學習生活造成影響。
2.1 教師要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一個健康的學生,不僅是身體意義上的健康,也是心理意義上的健康。想要讓孩子們擁有健康的心理,首先需要教師與家長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因為教師與家長在孩子眼中是值得學習的榜樣,他們會模仿教師與家長的行為,如果教師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他們的行為也會受錯誤價值觀的影響,發生不當的言行,從而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小學班主任在保持自身價值觀正確的同時,最基礎的是要有合格的專業素養,即合格的小學教育知識和作為教師的基本素質。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習小學教育知識時付出努力,并且在從高校畢業后仍持續不斷的學習與拓展相關知識。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合格的專業素養,他們就無法教育孩子,更嚴重的可能會誤導學生。所以合格的專業素養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2 平等的看待學生。無數次的實踐與研究證明,如果教師能夠營造和睦的班級氛圍,那么這個教師所教授的學生基本都是充滿自信、陽光樂觀、積極向上的,反之亦然,如果教師營造的班級氛圍是凝重的、是不和諧的,那么班級內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消沉病態的,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例如,有些學生的歷史考試成績總是不夠理想,這有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的,比如家庭因素、個人因素、學院因素等,教師不可以一味的責怪學生,需要多與這些學生交流談心,去尋找導致學生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并對這類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如此一來,這類學生能感受到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從而內心感受到溫暖,其他同學見證到教師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的努力內心同樣會感受到教師對于這個班級的付出。作為一名中學教師,不論學生成績如何,性格如何,都不能放棄與偏愛,這樣的教師營造出的班級氛圍必定是和諧與溫暖的。
2.3 教師要多使用鼓勵的教育方式。中學教師可以多使用表揚與鼓勵或微笑等肯定方式來激勵學生,在和學生相處時,要盡可能的讓學生感到放松與舒適。當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性格反常時,班主任需要耐心的給予疏導與傾聽,而后給出合適的建議幫助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需要明確指出其錯誤之處,并與學生定下約定,如果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表現良好且不再犯錯誤,教師將會給予其獎勵。例如,有些學生經常遲到,很多教師會立即給予罰站、寫檢討書等懲罰,這樣做的效果其實并不好,教師可以在學生遲到后不立即給予懲罰,等到課間空閑時間找到該學生并明確的給予批評,并與學生定下約定,如果學生能夠在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內不再遲到,教師將會給予其獎勵,至于是什么獎勵,教師可以保持神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三十天內養成守時的良好習慣,在學生達成約定時,教師可以準備多種獎勵供學生挑選,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具有效率,且能夠拉近師生關系,使學生在班級中不易產生心理問題。
3.1 設置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和睦氛圍。和睦的氛圍對于提升學生的內心健康有著重要作用,氛圍將非間接的影響學生的內心健康,營造和睦的校園氛圍是培育學生內心素養的關鍵方式。這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狀況,尋找適合的相處方式與教學方法。想要指引學生開展自我檢測與反省、情感的把控與調整,讓學生在積極樂觀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與交往,必須要尋找與探尋適合各個學生的不同教學方法,營造和睦的校園氛圍。例如,在歷史課本中,秦始皇是一直以來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有學生崇拜與喜歡秦始皇,而有些學生不喜歡秦始皇,在歷史課上講述到相關章節時,總是會讓學生發表關于秦始皇的看法,這兩類學生可能因為秦始皇的話題而爭吵起來,如果不能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會讓這兩類學生之間產生或多或少的內心隔閡。因此歷史教師在這兩類學生爭辯時要結束這場辯論,給出中肯的評價,對于秦始皇這一人物,稱贊其橫掃六國的霸氣與奠定中華基業的貢獻,也需要批判其坑殺儒生等暴虐舉動,這樣既結束了兩類學生之間的爭辯,也給出了學生愛或狠秦始皇的理由,兩類學生既不會有一方內心感受到低落,也不會有驕傲的情緒。
3.2 善于從家庭方面入手助力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家長的生活理念、行為習慣與家庭的相處氛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家訪、集體會議等方式讓家長了解初中學生內心世界的變化發展規律,讓家長明白學生的內心健康是極為重要的,通過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讓家長掌握養育孩子的合適方法,有些家長對于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與過于嚴苛的要求,他們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期望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些家長對于孩子過度寵愛,只關注孩子是否快樂,而不關注他們做的事正確與否。例如,有些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總是一味的批評,這是不正確的,教師在了解到這類情況后需要勸導家長,讓家長給予學生一定的適時的鼓勵,但在鼓勵與批評之時要更多的注意孩子的內心波動,要讓批評與鼓勵成為助力學生內心健康成長的一種手段。所有的家長都需要更重視孩子的品格培育,讓他們擁有良好的品格,鍛煉他們堅強與勇敢但不魯莽、樂觀自信但不自負。還有一些家庭因為父母之間的矛盾或缺陷導致學生成為“問題學生”,教師更需要付出努力去勸導家長,如果家長不停勸說,就需要教師在學校內給予這類學生更多的關心,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3.3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進課程之中。學校開展教育的最主要與最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其實所有學科教學本質上也涵蓋有或多或少的心理教育的內容,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是存在與各個學科之內的,教師要使用多樣化的授課方式,相比經典的一成不變的教師講述,學生聽講的授課模式,多樣化的授課模式不會讓學生感到乏味與厭煩,不會讓學生對這一學科產生厭煩情緒。在課程中要使用多種教學手段,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的長處,在教授課程內容和培訓學習能力的時候也要注意培育學生的心理素質。例如,當歷史課程進行到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對于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如何讓學生理解的更加深刻,這就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可以課前準備一些判斷題或者事例,在課堂上讓學生去判斷與分析這些事例,是否符合墨家“兼愛非攻”思想,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并讓學生感受到墨家是富有俠義之心的流派,學生們自然也會模仿俠義之舉,從而在無形中感染了學生,培育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教師在備課時添加心理健康導向性的要素,便能夠在深化課程要點的同時培育學生心理健康。這些舉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切合融入進常規課程教學之中。
良好的素質與健康的心理對于初中學生的進步與未來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教師必須使用適合的方式來化解學生的消極情緒,強化初中學生心理教育。優秀的教師是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與素質的,因為只有不斷的提升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才可以更好的教育學生,更好的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培育學生的心理健康,助力他們將來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