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科,郭亞潔,張敏飛,胡碧升,汪巧琴
(1.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10;2.貝瑪積木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200 3.北京市上地實驗學校,北京 100085)
新時期,幼兒教育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身體素養(Physical Literacy)產生于歐美國家,由英國學者Margaret Whitehead 主要建構和倡導,其定義表述為:人與生俱來的具身性能力,包括動機與信心、知識和理解、身體能力、身體行為,以及重視并承擔整個生命歷程中保持明確性身體活動的責任。幼兒時期,在每天非睡眠時間中對身體素養進行培育,就可以為整個生命歷程中豐富和持久的身體素養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出生開始,嬰兒的大腦從底部向上發展,以下部或感覺運動區為主導,通過其管理生存和功能的所有方面。依靠運動提供主要的刺激,大腦的感覺運動區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產生學習。因此,新生兒的隨機運動觸發了大腦中的喚醒機制,就好像在告訴大腦要醒來并理解周圍的世界。在嬰兒期和兒童早期,一旦大腦的感覺運動部分發育成熟,大腦的其他區域(如控制自動運動、節奏和情緒的區域)也開始變得成熟。例如,位于大腦上部的區域控制高級思維和其他方面的認知發展,對未來的學術成就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忽視廣泛和豐富的感覺運動會導致幼兒發育遲緩。同樣,缺乏適當的感覺運動也可能導致幼兒中腦發育的延遲。
幼兒出生時,大腦仍未發育成熟,數十億尚未連接起來的細胞組織在一起,為了進行必要的連接,細胞需要接受各種各樣的刺激源。身體活動被證實是大腦發育的關鍵刺激因素。學者Ratey 和Hagerman(2008)曾指出,身體活動對大腦的發育和維持至關重要,對我們思考和感覺的方式具有開創性意義。他們認為鍛煉有助于大腦發育主要表現在3 個方面:第一,激活大腦中負責機敏、注意力和動力的部分;第二,讓數十億活躍的腦細胞在運動中有效工作;第三,通過促進神經再生的過程,刺激新腦細胞的生長。最后,他們的研究得出結論:運動是大腦學習的基石,是優化大腦功能最強大的工具。為了使大腦得到最佳的發育,嬰兒和幼兒需要在非睡眠的大部分時間進行體育鍛煉。Hoeger 及其研究團隊指出,運動和身體活動是人類機體創建的基本功能,人類仿佛就是“天生的搬運工”,在出生前就開始了提高身體素養的旅程。在懷孕后的第6 周,生長中的胎兒就會在子宮內反射性地隨意移動。雖然這看起來像是隨機活動,但這種運動是為出生后的生活做準備的,它是貫穿整個生命有組織運動系統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嬰兒出生時大約有100 種身體反應(Cheatum 和Hammond,2000),其中許多是生存所必需的,而另一些則必須消失并融入新的運動模式。
出生前由大腦刺激的原始反射在出生后仍以不自主運動的形式存在,如吸吮反射。伴隨著大量的嘗試和錯誤,嬰兒進入幼兒階段,通過大運動增加肢體的力量、平衡、姿勢、核心穩定性、肌肉張力、頭部控制和四肢協調性。這一過程可以證實行走是由肌肉、骨骼系統的自然成熟和運動能力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此過程也發展了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和空間意識。身體發育可以被定義為一個持續的過程,新生嬰兒成長到成年人的這個過程,包括骨骼、肌肉、韌帶、肌腱、大腦、神經系統和所有內臟器官的生長和發育,這些器官在個體無意識注意情況下運轉,以維持我們的生命延續。所有這些身體系統都需要不斷地、積極地鼓勵它們茁壯成長,以達到最佳表現,并支持未來的生存可持續性,如在身體形態、肌肉力量和身體能力方面的變化。這些過程都是其意圖驅動個人通過感知反應與世界建立關系的真實表達。
幼兒階段的發展遵循有組織的發展階段序列,每名幼兒都有其獨特的個人速度發展序列。無論身處何種文化,發展階段順序通常都是相同的,盡管其發展速度取決于個人特征、環境和養育幼兒的環境。嬰幼兒期身體發育遵循“頭—尾”原則和“近端—遠端”原則。“頭—尾”發育涉及自上而下的發育,即在這一發展序列中上半身的力量和控制力的發育先于下肢,腳踝和腳的力量和控制力最后達到成熟。具體來說,早期階段的這一系列動作發展包括增強頸部肌肉的力量,頸部肌肉控制頭部的運動等。例如,當嬰兒俯臥時,需要控制肩部的姿勢穩定。在完成俯臥向上推動的動作時,背部上部、前部和肩部周圍的肌肉被刺激使嬰兒能夠抬起頭環顧四周,從而獲得姿勢穩定控制,進而發展了肩部肌肉群的力量。因此,俯臥姿勢對促進嬰兒頭尾發育至關重要。它不僅能使嬰兒學會向上推、抬起頭、使用手臂支撐,而且對加強脊柱中下部姿勢控制所需肌肉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臀部肌肉力量的發展可以控制翻滾、爬行、有支撐的坐姿穩定和無支撐的坐姿穩定。隨著這些身體大關節周圍的肌肉更頻繁地活動,肌肉力量不斷得到強化,嬰兒準備負重站立的直立行走姿勢開始出現。由于腿部是頭尾發育較晚的部分,嬰幼兒需要進行大量身體活動來加強腿部肌肉力量的發展,而且運動中需要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有效參與。早期反射性運動的元素在隨后的發育中逐漸消失,它們會根據環境的變化建立一種自愿的運動模式,并依據環境與任務的復雜性將行走、慢跑、快跑、跳躍、跨步等動作逐漸運用到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促進有效的“頭—尾”和“近端—遠端”發育對嬰幼兒完整的感覺—運動發育和身體能力的實現都是至關重要的。廣泛的身體活動對于促進最佳的大腦發育也是必不可少的。Ratey和Hagerman 指出,為了讓大腦保持在最佳狀態,需要促進廣泛的大肌肉參與的運動形式,以支持和加強有效的精細肌肉活動,發展良好的身體協調和控制能力。
與生命歷程中的所有其他年齡組相比,幼兒早期在身體能力方面會取得巨大的進步幅度,從心理建構的過程可知,這種經歷涉及運動詞匯的習得。嬰兒出生時就擁有豐富的運動詞匯,使他們不僅能夠從事生存的主要功能,而且還能與環境互動。當嬰兒仰臥時,他們可以自由地踢腿、揮舞手臂和轉頭。事實上,嬰兒在仰臥姿勢時比平臥、俯臥、側臥時更加活躍。從進化學可知,俯臥姿勢是發展運動的基本姿勢,除了睡眠、進食和其他基本系統維持功能的休息時間外,幼兒的生活通常以大運動為導向,他們不斷地致力于發現新的動作,經常通過反復試驗和錯誤,重復、練習和完善已經經歷過的動作。
運動學領域的研究表明,運動能力較強的個體有3 個顯著特征:運動詞匯量的廣度、運動記憶的準確性以及運動質量的高水平。這3 個要素構成了身體能力發展的基礎,而身體能力的發展是身體素養的核心。運動詞匯可以被描述為字典內容的運動版本。一本詞典是由數百萬個單獨的單詞組成的,而運動詞匯則是由人類可能的數百萬個動作組成的。因此,這些千變萬化的運動是行動者全部運動詞匯的組成部分,正如詞語是說話者全部口頭詞匯的組成部分一樣。運動詞匯可以被組織成一系列的類別,就像字典中的A 到Z。例如,可以采用大肌肉活動和精細肌肉活動這兩種簡單的分類。涉及大肌肉運動,如行走、跑步、翻滾和跳躍所組成的移動性動作。經常涉及的精細肌肉活動,包括擊打、畫線、切割、串珠、收拾玩具等劃分到操作性動作。然而,為了探索盡可能廣泛的運動詞匯,幼兒階段的運動詞匯也拓展至如下分類:平衡、移動、躍起與著地、操作與攜物、擊打與控制、建構和非語言交流。
從運動技能控制的原理可知,當按順序執行一系列動作時,運動記憶將受到進一步的挑戰。運動的個體在執行運動過程中,不僅需要回憶起作為序列單獨組成部分的單個動作,而且還必須回憶起連接動作,這些動作創建了一個組成部分與下一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連接。發展運動記憶對幼兒來說是一個持續的挑戰,無論是在擴展他們的運動詞匯量,還是在運動詞匯自我管理順序上都將是一個個需要面對的發展里程碑。這些佐證可以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看到,如穿衣和脫衣的順序和自我動作管理,或清潔牙齒的有效順序等。對剛剛開始這項任務的幼兒學習者來說,清潔牙齒不僅是一系列復雜的、需要成功完成的單一行動,而且是一個最高的挑戰,這就需要對刷牙的單個動作進行排序和連接,以實現從開始到結束的動作協調連貫。作為成年人,幾乎不會考慮這些看似自動的序列中的組成部分和連接行為,可能會同時考慮其他復雜的多任務。因此,無論是日常任務還是特殊活動中,連接一系列動作所需的運動記憶將會貫穿整個童年和生命全程。
運動質量是將運動詞匯的元素嵌入動作記憶中的結果,這樣它們就能以平衡、協調、高效、準確的方式,以最小的努力實現運動表現。運動質量是精煉和打磨運動詞匯中每個元素的結果,這個過程經歷了從粗糙的早期嘗試,重復和成熟,直到在指導幫助下達到運動熟練和運動記憶的定型。例如,上文所討論的跳躍、翻滾和平衡等個別元素,將在大多數兒童早期的運動經驗和運動詞匯中存在,而涉及順序的運動記憶元素則在會在兒童后期逐漸發展起來。然而,運動質量也依賴于運動能力的應用和環境互動,如協調、空間定位、靈巧、精確、流暢和節奏。隨著幼兒運動經驗的積累,他們的運動能力在整個童年時期逐漸發展,此過程會受到個人的成長模式和成熟速度的影響,同時也會決定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的發展。隨著幼兒發展其他運動能力(如平衡、協調、以不同速度移動的能力以及四肢和軀干穩定性的能力),動作序列的每個組成部分。以及連接它們的動作也得到了持續增強。因此,發展運動詞匯、運動記憶、運動質量等運動要素是發展幼兒期身體素養的重要途經。
對幼兒來說,生活經驗是通過游戲來體驗的。游戲既能培養幼兒的身體素養,也是幼兒早期學習的主要方式。不論是早期動作發展,還是運動詞匯、運動記憶和運動質量的增加,都依賴于豐富而廣泛的游戲經驗。游戲提供了創造力和自發性,并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同時,游戲也促進了許多其他屬性的建立,包括動機、信心、環境和人際交往、自我認識和自我表達。
游戲被定義為自由選擇、自我決定和沒有成人干預。這種游戲方法可以被定義為自由游戲。這種解釋的支持者認為,通過提供兒童感到安全的游戲場所,提供適當的設備和資源,他們自然會變得體力充沛。自由玩耍使幼兒能夠隨心所欲地參與,發揮他們天生的想象力和主動性。然而,僅靠自由玩耍還不足以讓幼兒獲得在身體素養方面的潛能。即使是天性活躍、精力充沛、好奇好學、身體素養高、涉獵廣泛的幼兒,也會受到自身經驗的限制。此外,那些既不選擇在戶外玩耍,也不參與精力充沛的大肢體運動游戲及不主動探索環境資源的幼兒,在發展身體能力和其他身體素養方面將會更加嚴重地受限。幼兒在游戲中學習需要成年人的知識支持,通過父母和看護者的指導和鼓勵,能夠促進、豐富和培養幼兒的身體素養,使幼兒可以“跳出自己經驗的屏障”,極大地擴展自己的身體素養。
充分的游戲體驗是通過混合自由游戲、引導游戲以及結構化游戲來實現的。幼兒在家長和其他成年人的參與、引導下玩耍,可以有力地提高身體能力和學習能力。例如,如果幼兒反復嘗試擊打一個目標而未能成功,可以通過使目標靠近些、沿著地面推動球、模仿由成人演示的活動,或由成人指導擊球的優勢手來協助完成。因此,可以鼓勵幼兒去探索由游戲環境所提供的不斷增加的機會,充分地利用可供他們使用的設備,通過周圍的自然資源獲得更多的經驗。Vygotsky(2006)認為,玩耍的行為遠遠超出了娛樂因素,玩耍能讓幼兒學習許多身體能力之外的技能,如決策、輪流說話、語言、社交技能、互動等。佩里(2011)認為,戶外游戲環境是幼兒獨立協調自己和社會環境的媒介,并通過此獲得明確的自我認同,這對以后的生活經驗獲得是重要的。應通過游戲使幼兒在更廣泛、更自然的環境中進行有意義、有目的和想象力的體育學習。
通過引導和組織的游戲可以增強幼兒的創造性和自發活動,同時也能提供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機會,刺激幼兒智力增長。除了贊揚、鼓勵和指導,成年人在支持幼兒身體能力的增強方面還可以發揮許多其他作用,包括通過運動和語言展示等促進幼兒的社會發展、培養幼兒運動想象力和創造性。通過積極發展的反饋,父母和照顧者可以培養幼兒的自信和自我激勵。模擬身體活動可以使幼兒增加運動詞匯量,擴展動作順序,并在建立身體能力方面展示動作質量。
身體素養與幼兒運動發展呈現出雙向互動關系,幼兒的運動發展以身體素養為培養目的,身體素養發展良好的幼兒同樣伴隨著更好的運動發展水平。提高幼兒的運動詞匯量、運動記憶和運動質量,是培養幼兒身體素養發展的基礎。室內和室外的游戲環境,自然和人造的游戲資源,成人和兒童的游戲伙伴,都是促進幼兒身體素養的關鍵。游戲能為培養幼兒身體素養提供豐富的環境,為新的經歷和挑戰提供機會,對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和運動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