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妹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巨華小學 河北 霸州 065701)
在小學開展“互聯網+德育”活動的價值如下:其一,豐富德育場景,將德育活動轉至線上,優化學生的德育體驗,為新內容擴充德育體系給予支持;其二,發揮“互聯網+”優勢,為德育滲入小學各個領域提供條件,如學科教育領域、后勤服務領域、校園文化建設領域等;其三,將德育視為基于互聯網的智慧校園建設關鍵之一,繼而提高小學院校智慧化發展有效性。基于此,為提高小學育人有效性研究基于互聯網的德育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1.1 頂層設計。“互聯網+德育”不能一蹴而就,需小學院校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在互聯網環境下提升德育水平,這就需要小學能基于互聯網進行頂層設計,從全局出發制定“互聯網+德育”計劃,同時確保該計劃與校園文化建設計劃、教學改革計劃、教研等計劃相契合,為小學德育依托網絡滲入小學院校教書育人各個領域奠定基礎。例如,在建黨百年之際小學院校可制定“四史宣傳教育”計劃,以月為單位開展系列活動,如“講革命故事活動”、“四史知識問答活動”、“繪制愛黨主題手抄報活動”等,使學生能在了解四史的同時汲取利于個人價值觀念、行為習慣、道德修養等方面良性發展的養分,達到小學德育的目的。為發揮互聯網信息海量、開放共享的優勢,小學院校可從網上搜集革命故事及知識問答題目,還可在校內網站上展示優秀的手抄報,在利用網絡傳播德育理念的過程中凈化校園文化,使黨的精神及優秀品格可以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為小學院校今后繼續開展愛黨愛國主題德育活動給予支持。
1.2 目標明確。因為互聯網上利于德育的資源較多且育人形式豐富,所以小學院校應在明確德育目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例如,小學院校可在明確“孝順父母”這一德育目標的基礎上,指引學生觀看與“孝”相關的電影、動畫短片、記錄片等視頻,如《飛越老人院》、《愛,一指相承》、《我是你媽》、《二十四孝》等,這些視頻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會帶來沖擊,尤其是記錄真人真事的視頻很容易讓學生感同身受,那些存在于電影中的片段似乎正是學生與父母長輩相處的縮影,無論是“孝”或“不孝”均會給學生帶來啟發,引領學生重新審視與長輩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小學院校可組織學生給父母錄一段話,講一講自己覺得懊悔的事情或一直不敢說出口的話,并將這段音頻通過網絡傳給學生的父母,使學生能改變對待父母的態度,掌握與之交流的方法,將“孝”這粒種子深埋學生心中,繼而提升基于互聯網的小學德育水平。
1.3 條件充分。互聯網若想在小學德育活動中發揮作用僅憑線上資源的直接利用顯然無法滿足高效育人需求,這就需要小學為“互聯網+德育”提供如下條件,確保“互聯網+德育”活動能順利展開:一是利用小學微信公眾號或校內網站開設德育專區,為的是樹立德育榜樣,宣傳先進典型,將發生在身邊且利于德育的事件記錄下來,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德育力量,同時校園網站及微信公眾號還可作為學校發聲的渠道,亮明學校德育立場,助推本校德育活動不斷展開;二是營造德育氛圍,利用校內廣播系統、LED大屏、班級液晶電視等媒介輸出德育內容,使學生能在德育環境中學習成長。例如,班級可每周播放一期《好孩兒》、《品德少年》、《才藝少年》、《少年強》等電視節目,為的是引領學生學習他人身上的優秀品格、改掉不良習慣、樹立正確“三觀”、傳承傳統文化,繼而落實德育目標。因為上述電視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代入感強、有教育意義,所以可通過網絡指引學生觀看與思考,使小學德育能事半功倍[1]。
2.1 持續性原則。為避免“互聯網+德育”曇花一現需賦予相關育人活動持續性,確保網上的德育資源可得到充分利用。為了做到這一點小學院校可在重視線上資源的同時創設數據庫,負責存儲案例類、視頻類、圖片類、調查類、心理健康等類型的資料,為小學院校組織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德育活動給予支持。因為網絡資源可共享且持續增多,所以數據庫能不斷擴容,為小學德育活動設計與開展提供有力條件。例如,小學院校可在5-6年級開展晨讀活動,每天早上利用課前5分鐘讀展示在電子交互白板上的內容,如名言警句、古詩文、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需要注意的是,相關內容需具有德育價值,可指引學生愛國敬黨、喜愛傳統文化、養成良好習慣、端正求知態度、樂于協作互助,繼而優化基于互聯網的德育效果。
2.2 生本化原則。通過對小學新課標進行分析可知,分學段規設教學標準為的是確保教學實踐育人為本,教學活動、目標、方法、內容均能被學生所接納,使學生能積極思考、樂于探究、參與實踐、全面發展。基于此,小學德育在互聯網環境下亦需堅持學生為主,為學生積極參與德育活動奠定基礎。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來講小學院校可利用網絡搜集繪本資料,引領學生利用電子交互白板觀看《彩衣娛親》、《逃家小兔》、《青蛙弗洛格》、《勇氣》等具有德育意義的繪本,在此基礎上談一談感想,從繪本中汲取之于學生心理健康、品格塑造、樹立正確道德觀有益的養分。因為低年級小學生理解能力較差,過于深刻的德育內容并不能轉化為德育動能,還會使學生感到茫然并排斥德育活動,所以小學院校可篩選文字少、圖片多、形式豐富的繪本助力學生體悟德育內涵,繼而落實小學基于互聯網的德育目標。
2.3 綜合性原則。從基于互聯網的小學德育條件這一角度來講,除將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改革、教學管理視為德育一環外,還需在校內數據庫建設、校內網站德育模塊開發、校園微信公眾號德育思想宣傳等條件的支持下完成“互聯網+德育”任務;從基于互聯網的小學德育課程布局角度來講,需將德育滲入美術、語文、體育、科學等各個學科,并非將教育重擔放在班主任及思想道德老師的肩上,確保基于互聯網的德育活動可在每節課上有效開展;從基于互聯網的小學德育體系建設角度來講,當今社會需參與到網絡環境凈化的活動中,樹立依法入網的意識,在網上理性發言,為未成年人樹立榜樣,使網上德育資源的質量能不斷提高,為了做到這一點法制部門、監管等部門需共同努力,為基于互聯網的小學德育保駕護航[2]。
3.1 改進德育理念。除在基于互聯網的小學德育過程中做到育人為本外,小學院校還需改進德育理念,為挖掘“互聯網+德育”潛力給予支持。例如,小學院校可在五育并舉理念助力下展開“互聯網+德育”活動,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例,學校可利用電子交互白板引領學生了解蜀繡、扎染、藏戲、儺戲、京劇、皮影戲等傳統文化,還可通過視頻介紹古村落、古建筑、美食、方言、服飾,豐富學生走進并熱愛傳統文化的落腳點,同時為線上資源聚合提供抓手,使學生能在發現傳統文化之美的基礎上樹立學習、保護、繼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將德育、美育結合起來,使基于互聯網的德育更有意義。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主題是發揮五育并舉作用的基礎,小學院校應結合實況合理規設,為體育、勞育、美育、智育與德育有效融合、高效育人給予支持。再如,小學院校可在后勤部門配合下為學生提供美化校園環境的勞動機會,一方面推行值周生制度,使每位學生均能在保障責任區衛生的過程中熱愛環境并端正勞動態度,另一方面可組建“維修小分隊”,在專職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修理籃球框、長椅、門窗等校內物品,在勞動中感到樂趣并體現個人價值,同時指引學生愛護公物,繼而將德育與勞育融合在一起。為凸顯互聯網傳播正能量的作用,在“維修小分隊”中專職工作人員可利用手機抓拍學生的表現,并制作成美篇在校園微信公眾號上展示,展現學生的風采,肯定學生熱愛勞動的行為,使基于互聯網的德育效果更優[3]。
3.2 創新德育方法。為使“互聯網+德育”更為高效小學院校應創新德育方法,擴寬互聯網助推德育活動科學發展的渠道。例如,小學院校可利用網絡組織各班學生根據興趣喜好學習紅色歌曲,如《我愛你,祖國》、《紅星閃閃》、《好運來》等,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開展合唱比賽,不僅可依托紅歌滲透紅色文化達到德育目的,還可培育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提升集體主義教育水平,同時賦予德育活動參與性及趣味性。再如,小學院校可組織5-6年級學生拍攝微電影,通過頭腦風暴、劇本創編、合作表演、視頻剪輯等途徑滲透德育。為使微電影具有德育意義選題十分重要,小學院校可將“拒絕校園霸凌”、“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遵守公共秩序”、“讓我來幫你”設為微電影主題,給學生2-3個月的時間準備與拍攝,以學期為單位展示成品,通過校內評選的微電影可在網站展播,繼而豐富基于互聯網的德育方法,在培育學生道德修養的同時提升學生溝通能力、創造力、合作能力等綜合素養,基于“互聯網+德育”落實小學素質教育目標。
3.3 加強德育評價。通過對基于互聯網的小學德育進行分析可知,評價具有促進學生良性發展的積極意義,以校內針對德育主題微電影作品進行評價為例,師生在線瀏覽參賽作品,采用不記名投票的方式參與評選,不僅可指引學生反思,發現自己在拍攝微電影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學習他人的優點,還可增強美育,接受微電影藝術的熏陶,使學生可在語言之美、光影之美、造型之美、人性之美的感染下全面發展。通過德育評價小學院校還可發現“互聯網+德育”短板,如數據庫建設滯后、校內網絡化的德育氛圍有待發展等,這為小學德育改革指明方向,使“互聯網+德育”活動能不斷優化。為使德育評價更為有效小學院校應推行“頂層設計——教育方案實施——成果反饋——反思評價——教育設計優化”體系,確保評價可促進德育與時俱進,加之診斷性評價、標準化評價、過程性評價等方法的有效應用以及客觀公正評價理念的全面推行,使基于互聯網的小學德育評價結果更具指導性,達到提高“互聯網+德育”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的小學德育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這就需要小學院校可將頂層設計、目標明確、條件充分視為“互聯網+德育”的要點,在教育過程中推行持續性原則、生本化原則、綜合性原則,在此基礎上改進“互聯網+德育”理念、創新德育方法并加強德育評價,繼而發揮互聯網的育人優勢,有效提升小學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