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潔 無錫市蠡園中心小學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加大了素質教育的宣傳實施力度,并大力推動新課程的改革,旨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造專業水平過硬且道德素養過關的綜合型人才。體育教育可極大的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幫助學生更好的緩解學習壓力,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作用。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教師更應立足于小學生自身性格特點及行為喜好,增加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打造和諧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氛圍,帶動教學質量以及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互動式教學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極大的轉變了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作為主體的方式,極大的活躍了課堂氛圍。提升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進而感染學生,使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課堂之中,加強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可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也可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知識上的欠缺之處,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計劃,提升教學成果[1]。
在互動式教學中,小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增加,教師可從小學生的展示過程中發現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激發小學生性格中的個性一面,并根據其個性來制定科學教學計劃,促進小學生個性化發展。傳統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交流較少,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而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師開始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互動式教學,可增加教師和學生交流機會,營造良好師生關系,更能在互動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識,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2]。
在小學體育互動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是其中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從具體內容來看,師生互動一般包括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指導以及示范等。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身心發育尚不完善,手腳動作尚不協調,在完成體育動作要求上難度較大。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中做好指導工作以及示范工作,來提升教學質量。由于體育課對學生的參與度要求較高,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來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以課前準備為例,教師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如熱身或者慢跑等,教師需跟隨學生共同開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在教學中,教師也應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耐心開展教學,構建師生和諧關系,可有效緩解小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畏難情緒,有助于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3]。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生生互動也較為常見。在生生互動中,其指的是在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方式。體育教學與文化課程教學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課堂氛圍較為活躍,學生之間溝通也較多,氣氛較為放松。在生生互動中,教師可將學生進行分組,由組內自行選出一名同學作為組長,負責組織大家開展練習工作。在練習結束之后,可由組間互相進行展示。而在組內自行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幫助并就共同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可在巡視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指導,不僅有利于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更有利于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更提升更培養學生合作以及團結互助精神[4]。
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模式單一,通常以教師一味講,學生被動聽為主,課堂氛圍比較枯燥。尤其是在小學體育的教學中,體育涉及項目較多,部分項目在完成上難度較大,對于涉世未深,天性活潑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積極轉變傳統思想,全面落實以生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開展因材施教,注重全面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加強與小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更要引導小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需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來提升小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小學體育互動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小學生愛上體育,在體育教學中不斷提升其身體素質,為今后全面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在小學體育互動教學中,還需對每個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體育項目掌握情況與認知情況進行分析,立足于小學生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因材施教,來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打造小學體育高質課堂,推動素質教育進程[5]。
1.情境化教學模式
在傳統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師生之間溝通較少,課堂氛圍十分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教學質量較低。而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積極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增加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來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帶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積極引入情境化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內容或教學目標,合理構建情境,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程內容。例如,在小學體育教育《科學的預設 藝術的生成》中,涉及許多競技球類的知識,如籃球、排球等。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在網上下載有關于籃球和排球比賽現場視頻片段,帶到課上進行播放,并在播放過程中為學生講解相關知識;更可針對小學生年齡小,喜愛看動畫漫畫的特點,在網上下載《灌籃高手》動畫片片段進行播放,通過這種動畫片的導入,為學生更好的構建出情境,符合小學生性格特點,更能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情境的生動展示,使小學生直觀的看到體育運動的詳細過程,方便小學生記住動作要領和比賽規則,更好的達到教學要求[6]。
2.游戲化教學模式
針對于小學生天性愛玩的性格特點,教師可選擇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來提升小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成果。并在游戲教學中增加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提升教學成果。以《科學的預設 藝術的生成》中內容為例,由于該教材中對于學生跑步的課程安排較多,教師可根據該內容設計出游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例如教師可設計一個踩影子的游戲,將小學生進行分組,每兩個人為一組,在規定的范圍內要求學生一個在前面跑,另一個努力去踩前面同學頭部的影子,在追趕的過程中不得用手拉住正在奔跑的同學,在踩中后兩人交換位置。這個游戲可訓練小學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和敏捷的反應速度,不僅符合教學要求,更能提升小學生參與積極性,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鍛煉身體素質,更符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7]。
在進行游戲化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設計游戲時,需注意控制游戲難度,選擇小學生既能完成,又不會太容易完成的游戲,過于復雜會使小學生在完成時具有很大的難度,打擊小學生的自信心;過于簡單的游戲又會使得小學生太容易完成而失去游戲的樂趣,不利于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所以,教師需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行為特征科學設計游戲環節,使游戲更好的為學習而服務。所設計的游戲不要消耗學生太多體力和精力,以免造成小學生極度疲乏,影響后面課程的學習。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需提醒學生時刻注意安全,在進行奔跑類游戲時注意不要摔傷,在進行競技類游戲時不要傷到對方,在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游戲,才能使游戲真正為體育教學而服務。
3.競賽教學模式
在互動教學引入到小學體育的小學過程中,教師也可引入競賽的概念,來培養小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提升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教師可設計競技類體育活動,組織接力賽或者拔河類比賽,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還可設計小型籃球賽足球賽或者是排球賽等,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參與,在競賽中營造快樂學習氛圍,使小學生真正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從而提升體育課的教學成果。例如教師可設計兩人三足類游戲,將每組學生的左腿或者右腿綁在一起,聽到發令槍響后,一起向前跑去,速度快的組獲勝。然后逐漸加大游戲難度,例如形成6人7足等,根據相同跑道長短所用時間的長短排出前三名,并給予一定獎勵。通過這種競賽的方式,可極大的提升小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小學生的好勝心,從競賽結果中獲得滿足感,更能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在今后的生活與學習中,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以此來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促進自身道德修養的不斷提升[8]。
互動教學由于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使得學生在互動中更好的發現自身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好的開展查漏補缺;而教師也可利用互動教學模式來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靈活調整教學計劃,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可起到重要作用。為更好的提升互動教學的有效性,更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將學生在互動教學中的表現也納入評價體系中,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綜合考量小學生的學習成果,全面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更可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自評和互評,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進行評價,學生可在自評和互評的過程中認清自身優點和不足之處,便于今后及時發揚優點,改正不足。教師更可在學生的評價中發現學生實際需求,從而靈活調整自身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學有效性的提升[9]。
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不斷探索全新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小學體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利用互動教學來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有效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轉變傳統思想中教師是教學主體的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入情境化教學模式,降低小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提升小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更要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更好的掌握知識,提升教學有效性,促進小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