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敬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金港灣實驗學校,福建福州 350008)
當前階段,很多小學生升入初中后往往感到難以適應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以往學習的數學知識與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效銜接,融合兩種不同的學習環境,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轉換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鍛煉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數學學習任務,真正實現中小學數學的有效銜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借鑒并融合了“讀思達”教學方法,始終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作為培養學生最基礎的學習能力,展開積極的研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要想開展有效的中小學數學銜接教學,教師要深入分析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剛剛進入七年級,數學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小學階段,不太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與內涵,無法運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描述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思維活動比較低效和被動。面對這些現實因素,教師可以有效采用“讀思達”教學法,切實整合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深入挖掘中小學新舊數學知識的銜接點,在初中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入小學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實現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促使學生將小學知識作為學習初中數學的基礎,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2]。
小學數學知識與初中數學知識有很大的聯系,小學生熟練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對學習初中數學知識很有幫助。因此,要想提高中小學數學的銜接水平,教師首先要讓小學生打好知識基礎,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小學生了解一些初中知識,找到其中的共通點,增強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聯系。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活動、思維活動、表達活動來加強中小學數學知識的銜接,幫助小學生形成數學思維能力,為小學生升入初中做好鋪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更多地依靠教師的講解與指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空間主要在學習新知識后的實踐操作環節。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注重學生對概念、定義、公式、例題、數學文本的閱讀,以便學生適應初中知識和學習方式。
例如,在教學初中數學“有理數”一課時,學生不僅要學習“正負數”,還要學習“有理數”“數軸”“絕對值”“有理數的大小”“有理數的加、減、乘、除法”等知識。因此,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讀思達”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一些優質的有理數知識閱讀材料,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進行自主閱讀,并思考問題:“結合小學階段學習過的數字,你發現‘有理數的王國’中哪些計算方法與過程是不同的?”以此驅動學生自主思考。在課前預習環節,學生要充分調動自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儲備,通過閱讀數學材料發現其中的“數的問題”,同時發現其中存在的“負數加減法”“數軸原來可以用來表示數之間的關系”等新知識。之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預習成果匯報”進行肯定,以此強化學生的預習活動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程內容,思考其與小學階段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引入具有一定趣味性、可讀性的數學材料,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認真地閱讀數學材料,以此保證充分發揮課前預習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初中數學學習[3]。
為了順利實現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教師先要指導學生將數學思維連貫起來,了解數學知識,并且在熟練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拓展思考空間,靈活應用知識。教師可通過創設課堂情境或提出探究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然后通過主動思考驗證知識,總結學習方法,明確數量關系,找出知識間的聯系,形成科學的認識,促進學生思考維度的銜接[4]。
例如,在教學初中數學“一次函數”時,教師可以先拋出問題:“把一個長15 厘米寬10 厘米的長方形的長減少x厘米,寬不變,長方形的面積y隨x的變化而變化,請寫出對應關系的函數表達式。”然后引導學生以小學階段已掌握的長方形面積知識為探究出發點,回憶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細化認識,抽象思考。有了小學知識作鋪墊,學生通過自己的抽象思維認識了一次函數,對變量、函數、函數解析式以及圖像形成更清楚的認識,進而充分鍛煉思維,提高數學思考能力。
要想開展有效的中小學數學銜接教學,教師還要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鼓勵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釋具體現象并總結問題解決方法,以此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教師可以構建學習共同體,設立數學講堂,讓學生敢說;變換提問方式,設計新穎模式,創新激勵方式,讓學生愿說;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語言,引導學生懂得復述轉述,并會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知識,讓學生會說。我校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開展了小學生與初中生進行數學題目思辨表達互聽活動,對于提高中小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對中小學數學思維表達銜接起到了促進作用。
例如,七年級教材中的“整式的加減——同類項與合并同類項”涉及“整式”“同類項”“合并同類項”等數學概念,其中,合并同類項的法則是以小學階段的乘法分配律為理論依據的,合并同類項其實就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運用。這節課要求學生透徹理解并能夠表達清楚這些概念,即將同類項中的每一項都看成兩個因數的積,由于各項中含有相同字母并且它們的指數均相同,故同類項中每項都含有相同的因數,合并時將分配律逆向運用,用相同的那個因數去乘以各項中另一個因數的代數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一個“接觸—認知—消化—表達—內化”的學習過程,以此引導學生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完善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表達,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讀思達”教學法對于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具有積極有效的作用。有效的銜接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從小學數學學習自然過渡到初中數學學習,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與學習需求,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合理運用“讀思達”教學法,積極開展新舊知識銜接教學活動,鏈接小學與初中數學知識,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與數學表達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進行深度、高效的數學學習,最終實現學生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