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體育課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課,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獨立院校教育如果能抓住這一契機,積極挖掘體育教學中與德育教育相關的因素,充分利用體育課程中思政的元素,構建體育課協同育人教學模式,形成學校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能開發出大學生體育與德育的雙引擎。在體育健身育人的背景下,將愛國情懷、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等價值元素融入課程實踐中去,就能實現課內教學與協同育人理念相融合、相統一,形成多方位、多層次的體育文化育人功能。體育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協同育人在獨立院校建設上有重要意義。
《體育之研究》中寫到:“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蔡元培也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新中國在科學教育的方式上,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共同推崇體育為先的先進教育思想。隨著中國的發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時強調,“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因此發展好體育德育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著深遠意義和影響,這種體現能夠被上升到國家乃至全人類進步的標志。
獨立院校的體育文化建設能夠使學生將個人身體素質這樣的“小事”自覺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樣的大事連接起來,體育訓練伴隨著的超越體能極限,很容易與感恩與奉獻這樣的崇高意識和偉大精神形成連接。在體育活動形成良好的身體運動體驗、心理健康調適、社交能力鍛煉、道德品質培養、健康意識喚醒、終身體育養成等。但是由于國內獨立院校師生比遠小于國家規定的1:14,專職教師中甚至有很多兼職教師,這顯然降低了體育教學的效率,部分體育教育的教師認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輔導員的工作與自己無關,在沒有合理溝通途徑的情況下,不同的教育者各司其職很難達到融合的目的,在這種現狀下想要達到協同育人是很困難的教學活動,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駕馭學習重、任務多、責任大、時間緊等復雜局面和問題也很難得到真正的解決。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思政建設思想的引領下。很多獨立院校體育文化思政建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動搖,引領和教導大學生在參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過程中將個人健康和國家發展相結合。但是在推廣中遇到了很多實踐層面的問題:第一,學校方面。雖然很多獨立院校成立了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也加大了會議召開的力度,但是無法將會議中的內容進行真正的落實,不同教師之間只負責自己的本職工作,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再加上學校沒有關于協同育人的主陣地將教育目標明確等,都切實影響到了協同育人的開展。第二,教師方面。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都有自己的科研任務和教學目標,因此不可避免的彼此缺乏溝通和交流,即使進行了合作,也只是分工合作,很難真正地去思考和討論,這就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缺乏實踐性。
就目前獨立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在主陣地上都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導致協同育人的教育方法存在不足。通過調查、分析相關數據發現,大部分獨立院校對思想政治協同教育的方法更多體現在理論知識的討論當中,不同教育人員只從自身教育的學科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協同育人,并沒有結合大學生的現狀以及融合不同教育渠道深入分析政體結合這一新模式,當然也就不會產生很好的協同育人教育方法。筆者通過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實地觀察發現,在進行公共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固化嚴重,大部分教師沿用固有的體育教學模式。一節公共體育課中,熱身活動能占到課程比重的15%,教學技能占到課程比重的40%,實踐練習占到課程比重的40%,放松占到課程比重的5%。這就意味著目前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千篇一律,教學模式太過于單一。學生上課很容易產生“疲勞”,這樣就導致學生在體育學習中都會喪失積極性,在這種疲勞下想要在原有體育基礎上加入思政的元素就顯得難上加難,學生容易產生排斥的情緒。同時,這種陳舊的時間分配模式也占用了思政的時間,協同育人在這個角度上產生了時間和心理上的雙重矛盾。
首先,開展“體育強國夢”教學環節,將體育同強國夢結合起來。課堂是體育教學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好體育課堂這個主渠道的作用。課程思政指導下的體育教學應該開展“體育強國夢”為引領的中國夢教學環節。將身體素質的提升與中華民族復興聯系起來,從西方人對我們進行的素食主義洗腦到中國學生一定要多吃肉蛋奶的宣傳,很容易引起獨立院校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熱忱。
目前復雜的外部形勢更為愛國教育思政課提供了大量素材,2021年東京奧運會,中國體育健兒在田徑賽場上創造歷史,蘇炳添打破百米項目黑人的壟斷,北京冬奧會谷愛凌回歸國籍為國拿下本賽季第一個冠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擔當意識,把愛國情、強國志融入報國行的實踐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實現個人價值和理想而努力奮斗。
如果說公眾體育課是任課教師的小天地,在此進行思政教育會面臨各個學科之間相互割裂的問題,那么學校統一組織的大型體育活動就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高層次更集中化的發揮平臺。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科學的宣傳中華民族復興夢任重道遠,爭取破除現有階段學生普遍身體素質贏弱、專業理論學習任務緊和體育鍛煉所需的時間長的矛盾。公共體育活動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和樂于全員參與的活動,利用好這個途徑,注重德育滲透,組織開展豐富的課外體育活動,這是將思政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能更好詮釋體育精神,走出課堂、走出操場、真正到學生的日常活動中去。
目前各大高校的積極嘗試為這一協同育人的途徑提供了豐富的借鑒,例如,武漢大學的“年度校園體壇風云人物星光紅毯秀”作為每年舉辦的常規活動更好地詮釋了體育精神,場面令人震撼、學生受之鼓舞,這項活動促進了學生意志品質和道德行為的提升,把強健體魄同堅定理想的教學目標信念貫通起來。再比如,武漢理工大學每年的“熒光夜跑”。這項活動起源于國內的工藝組織,在國外熒光跑有多年的歷史,在提倡環保精神上有國際化宣傳的作用。當體育鍛煉和教育目標相統一,開展的體育鍛煉活動就同服務學生的素質拓展有機結合了。
體育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核心,由“體”和“育”兩大功能組成,它受不同時代主流價值觀影響而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之際,傳統體育教育更側重于體育的“體”的功能,而忽視“育”的一面,如“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句口號就自然而然地只強調了體育增強體質的一方面而不提體育育人美德的方面。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來,新時代的高校教育發展目標要求我們拓展體育教育的內涵,體育中蘊含著“大思政”“以德樹人”的隱性教育功能。獨立院校體育思政建設的各個層面的參與人員、各個方向的育人資源和各個環節上的育人實踐,曾經的隱性育人教育功能是時候順理成章地成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思政建設的最大功能了。
為了推動協同育人的發展,我們借鑒清華體育的發展經驗,從體育思政獎勵制度、體育社團管理制度、體育課堂思政制度等方面對高校校園體育工作制度提出建議,傳承校園體育傳統,關照體育思政的積極實踐。當優良的校園體育傳統文化得到認可時、就內化了的無形的體育制度文化,如清華大學有“無體育不清華”這一優良校園文化,清華大一新生的大學第一講就是體育課、每名學生都能領取一張“清華體育成就卡”、長跑是清華人的共用語言等等,正確的體育理念和健康運動生活方式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清華學子的血液里,已無須多余的協同管理體育制度去約束,讓每位學子在不知不覺中去踐行,這些對于校園體育文化思政建設實踐有著良好的關照和推動作用。
總之,開展體育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關鍵就是要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加強各部門交流溝通,打造課內課外的協同育人模式,強化和落實課程的思政教育理念,有深度地緊密融合。高校的根本任務和教育目標是立德樹人,在當前大力倡導課程思政的背景下,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等系列講話精神為指引,應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實現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現在正值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當代大學生生逢其時,肩負重任,要為往圣繼絕學,更要提升自身素質,以求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