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云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2014年《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首次提出“課程思政”,凸顯了“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應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課程思政”是指所有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全部課程教學,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的教育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就是“立德樹人”的偉大事業,育人先育“德”。“課程思政”就是所有教師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素養,還要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舉。所有教師都應充分挖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和思政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滋潤到每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形成“協同育人”的效應。
培育“時代新人”是所有學校共同使命、是所有教師共同責任。所有學校教師理應肩負鑄魂育人使命,貫徹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促使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心、報國志”自覺融入“中國夢”,從而為國家輸送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教育部下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通知,各大高職院校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思政意識不強、思政能力不足、教學方法陳舊、協同育人不夠、育人機制欠缺等問題亟須解決。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后,至今高職院校“三師”未形成共識,依然存在思政意識不強的問題。首先,“三師”實施“課程思政”的理解認同不強。高職院校有的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專業課教師主要任務是負責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從意識和情緒上抵觸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實施。“三師”在實際教學中價值引領還不普遍,這與“課程思政”要求存在明顯差距。其次,“三師”實施“課程思政”的規劃行動遲緩。近幾年,在國家“雙一流”建設的驅動下,高職院校“三師”主要精力投入一流學科建設上、高水平專業建設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任重而道遠。
首先,“三師”的思政理論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三師”實施“課程思政”重要能力是能夠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貫穿到專業教學各環節,“三師”只有對思政理論理解透徹,才能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然而,大多數教師不能有效地將思政理論融入實際教學。其次,“三師”的人文知識儲備與運用能力不足。“三師”有了豐厚的人文知識儲備與運用能力,才能輕松地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緊密結合起來。然而,“三師”在專業方面的知識儲備和掌握還是比較扎實,但在人文方面的知識儲備和掌握還比較欠缺。最后,“三師”的專業教學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如何精準地把握課程蘊涵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恰當地嵌入到專業教學中,是當前“三師”面臨的最大困難。然而,“三師”很少發精力挖掘這些思政元素并加以教學利用。
“三師”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基本遵循傳統模式:教師滿堂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沒有建立雙向整合模式:缺乏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教學和研究相結合。雖然有的專業課采用課堂講授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但沒有與當前社會熱點相結合,沒有深挖課程與社會中的思政元素,這需要“三師”通過慕課、翻轉課堂等方式扭轉單一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要融入當前社會熱點和聯系實際,引起教學共鳴。
“課程思政”改革需要全校“三師”協同下一盤棋,這是協同育人理念的體現。但“三師”實施“課程思政”時還存在協同育人不夠的問題:首先,課程之間協同不夠。在課程設置上,高職院校比較重視大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專業課比重偏大。在組織教學上,部分專業課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歷,教學內容無法與行業融合、與社會接軌,無法進行企業文化教育,無法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技能人才。課程與課程之間沒有達成協同育人的共識,育人合力遠未顯現。其次,課程內部協同不夠。一方面橫向協同不夠。也就是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三維目標協同不夠。近年來,高職院校課程育人目標窄化嚴重,由以前知識化傾向走向了技能化培養道路,卻將價值引領目標丟棄了,造成了知識、能力與價值之間的割裂。另一方面縱向協同不夠。一門課程應通過一二三課堂的相互協同,才能實現課程由知到行的全過程育人。當前,高職院校三類課堂并沒有實現互相協同。第一課堂以專業教師知識灌輸為主,第二課堂以黨團組織、輔導員實踐活動為主,第三課堂以自媒體為主導的興趣細分為主,出現了各自為政、相互割裂的現象。
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情況來看,首先,“課程思政”培訓機制欠缺。入職前學校都會舉行教師崗前培訓,主要是師德師風培訓,忽略了“課程思政”的培訓。“三師”能夠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并有針對的價值引領,這種素養的獲得需要入職后系統培訓,“三師”成長過程中缺乏系統培育機制。其次,“課程思政”保障機制欠缺。當前,高職院校已形成“教學科研”和“學生工作”兩大板塊的分割。“課程思政”視為教學科研系統不愿插手、學工系統無法操作的領域,組織上沒有保障。至今“課程思政”還沒有完善的制度匹配,“課程思政”要求沒有納入教學評價、職稱晉升等制度中。再次,“課程思政”激勵機制欠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典型人物既物質激勵也沒有精神激勵,不能充分地調動“三師”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性。最后,“課程思政”考評機制欠缺。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以融入性探索為主,未涉及考評機制,對“三師”評價基本止步于教學系統中的相關指標,方法單一,缺乏科學性,過多注重量化結果,被考評者處于消極被評價的地位。
“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在各大高職院校積極推進中出現以上問題,其深層原因歸結為社會、高校、教師三個層面。
長期受國內外社會環境和各類思潮的影響,部分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大學生意識形態育人工作可有可無,甚至傳達崇洋媚外錯誤的價值觀誤導學生。總之,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是多種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沒有認識到隱藏于專業課、公共基礎課等非思政課中的思政功能,對“課程思政”的價值及作用缺乏正確的理解。
“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提出后,各大高職院校積極推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高校“課程思政”相關培訓指導落實不到位。一方面,培訓指導不夠,缺乏外部支持。既沒有培訓指導,也沒有訓練場所提供,影響“三師”深度挖掘各課程中思政資源與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專家指導不夠。“三師”不僅要對自己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前沿動態、學科優勢、教學內容等了如指掌,而且還要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由于專家指導不夠,造成育人資源的挖掘不充分,“三師”“課程思政”能力沒有較大的提高。
“課程思政”改革關鍵在教師,教師應擔負教書育人的職責。但部分教師育人內在動力不足外在壓力巨大,影響育人能力提升。一方面,育人內在動力不足。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領學生。現實中有的教師認為只要傳授專業知識技能,沒有履行育人職責,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思政能力。另一方面,育人外在壓力巨大。高職院校“三師”不僅承擔著大量的教育教學、課程建設、專業建設等教學工作,而且還承擔著教研、科研等。基于以上原因分析,“三師”在踐行“課程思政”中都會影響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