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輝
(安徽省蚌埠市鳳陽路第二小學 安徽 蚌埠 233000)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和提升興趣的關鍵時期,這時候學生們的天性也是比較活潑開朗,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常常會面臨一個問題,學生們對一些篇幅較長,內容較深的文章常常會失去探索閱讀的興趣。一方面小學階段的學生們知識理解能力有限,對于理解這種篇幅較難的文章會有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這時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十來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地去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更深層次的含義,所以這樣就會對學生們之后的語文水平有所影響。
語文這門學科在一定程度上是立足于閱讀之上的,無論學生需要積累更多的好詞佳句,還是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都和閱讀有著很深的聯系。所以教師們應該注重學生們在語文中的篇幅閱讀,而學習單則是幫助學生們能夠很好理解文章的一大利器。學習單就是立足于文章的內容,然后將核心要素精煉出來,并延伸出相關的問題和探索,幫助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進行針對性的思考,對文章內容有著深層次的理解,并率先能夠從內容理解出發設計學習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提升,教師在小學語文中的教學效率自然也會隨之提高。
例如,當教師教學語文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大禹治水》一課時,這篇文章內容篇幅較長,講的也是具有神話色彩。教師就可以設計學習單,[1]包含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大禹,時間是古代,地點是黃河流域,事件是治水,再加上事件的起因和經過、結果等等構成一張學習單,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了,學生們腦海中也能形成這樣的思維線索,對于接下來的語文學習也是有著很大的裨益的。
在小學階段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們的思考能力,認為只需要灌輸式的教學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小學時期學生們處于智力的發育階段,探索的思維會逐漸開始萌芽,如果教師能夠不斷培養學生們思考的能力,那么對于之后的語文學習以及自身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教師可以從書本中的問題出發設計學習單,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語文綜合水平,也能在問題中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所以教師平時要注意這一方面,在教學中熟練運用學習單這一方法。
例如,當教師講授二年級內容上冊第一單元《小蝌蚪找媽媽》時,為了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教師就可以根據問題來設計學習單:第一個問題“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了誰”;第二個問題“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設計這兩個問題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有針對性,更好地去理解和閱讀這篇文章,引導學生們讀完文章后自己總結歸納,梳理整個文章的脈絡結構,這對于自身的語文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更能不斷促進學習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從而提高整個班級的教學效率。
一篇文章的主題其實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這篇文章所要告訴學生們的道理以及要傳達的某種思想,這往往是文章深層次中的含義,許多學生閱讀了很多書籍。但是語文水平一直沒有得到提升,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們都是淺讀文章,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文章的內涵,沒有去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這就會導致學生們浪費了精力和時間,對于自身語文水平的提升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教師應該學會文章主題出發設計學習單,幫助學生們去更好地理解思想和要表達的觀點,這對于之后的語文教學也會有大大的幫助。
例如,當教師講到二年級上冊教材第五單元中《寒號鳥》這篇課文時,就不要簡單的當作一個民間故事講述給學生們,[2]應該從文章主題來設計學習單,幫助學生們從文章中挖掘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教師可以圍繞以下三個問題來設計學習單:“(1)本文中的寒號鳥住在哪里?它每天都在做什么?(2)喜鵲住在哪兒?它一天中都在干什么?(3)從這篇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從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以及部分含義來引導學生們回答,幫助學生們去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涵。學生們交流完各自的收獲,就可以用在學習單中列出其準確的主題,就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勞動來創造,只顧眼前,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學習單就能幫助學生們無論是課上,還是課后都能很好、很方便地去回顧理解課文,這樣學生們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更能不斷促進學習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高效課堂的構建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創設出學習單,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使其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繼而有效讓課堂教學的質量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