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沖
(浙江省諸暨市浣江初中 浙江 諸暨 311800)
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核心素養在高中政治學科中主要表現為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四個維度的統一。參考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貫徹落實這四個維度,是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重要責任。作為一線教師,應抱著絕不將就的態度,巧送春風度玉門,不斷地把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落實到細微之處。筆者將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為例,簡述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幾點滲透。
筆者調查發現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課堂思想性不強。學生會配合老師回答問題,但事實上并未真正達成素養。第二,課堂參與度低下。部分教師只是簡單灌輸知識點,缺乏貼合學生生活實際案例的合理運用,導致課堂缺乏真實的道德體驗。第三,學科評價系統單一,仍舊以應試為主。《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結合起來,突出形成性評價。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的評價體系仍舊以筆試為主。教師也常常以考試要求來指導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品格和能力的培養。
2.1 源于生活,提升價值認同感。正確的價值觀是人的重要核心素養之一。思想政治學科最大的特色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領。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貼近學生生活,發揮其小課堂體現大社會的功能。筆者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中,洞悉初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與認知水平,精選了繪本《蒲公英的種子》串聯課堂。課堂分為三個模塊,分別是“一粒種子的追求”(充盈與貧乏),“一粒種子的溫暖”(溫暖與冷漠)和“一粒種子的偉大”(平凡與偉大)。畫風清新的繪本配上舒緩的音樂,調動了學生的各種學習器官,激發孩子們去思考和聆聽,彰顯教學內容的真善美,逐步引導孩子們深層次認知,逐步塑造孩子們健全的人格。再者,選取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小故事,比如,在充盈和貧乏的生命比較中,上課時選用了本校學生的真實故事,讓孩子們用生活經驗去理解故事,提升課堂思想性,培養學生的價值認同感。當然,教學案例也可以是關乎時政熱點的“大故事”。又如,在感悟生命偉大的環節中,筆者選用了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成功故事。屠呦呦作為一個平凡的醫學研究者,經過半個世紀的堅守與努力,最終一躍成為偉人。偉大來自平凡,平凡人有可能創造偉大。正能量的案例引領著孩子們向真向善向美,從而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
2.2 思辨論證,培養理性思維力。理性精神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具有不畏困難、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讓學生在探究中大膽的嘗試、真實的思考,從而增強思維能力和發展辯證思維。這便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設置思辨性問題,營造民主、寬松的討論氛圍,讓學生敢說、會說,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關于生命溫暖或冷漠的選擇模塊,筆者選用了熱點話題——老人倒地扶不扶。為了吊足學生胃口,適當的給故事留白,讓學生去思考“老人倒地了,接下去會發生什么故事”,“如果你在現場,你會做些什么”。同時,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并暢所欲言。教師不要急于給與價值判斷,要細心傾聽孩子們的想法。孩子們在比較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深度思考,講出了真實想法,做出真實的選擇。事實上,大部分學生在激烈掙扎后會選擇正義的做法。相比我們一開始就義正言辭地把故事的德育內涵拋給學生,這樣的設計更能激發學生理性思考,真正意識到作為公民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孩子們在人生一次次的理性選擇中慢慢成長為一名有思想有擔當的公民。
2.3 拓展提升,塑造法治意識觀。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的認可、崇尚和遵從,是關于法治思想、知識和態度,主要包括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等。教師要積極發揮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塑造學生優良行為品質,達成培育學生法治意識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生命教育中,關于“扶不扶”、“幫不幫”等問題,我們更多的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衡量和約束,缺少法律來規范與保護。教師課堂中亦可從法律的角度對本課內容做拓展豐富。如讓孩子們去思考,對于此類社會現象,國家可以在立法、執法和司法等方面做哪些完善。生命教育中加入法治教育的元素,充分挖掘教材內外法治教育資源,讓學生真正具有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崇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學會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和依法履職,做一個守法的公民。
2.4 實踐至上,增強公民參與度。公共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學科核心素養的本身在于實踐,素養的基本內涵就是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離開實踐,何談素養?作為教師要優化課堂,讓課堂成為學生實踐演練的模擬場地;再者,我們可提供多種方式讓孩子們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大課堂,廣泛參與社會生活,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中,我設置了一些對話活動讓學生當堂操練。比如,“我選擇充盈,我會......,我不會......”,等等。課堂的演練只能算是實踐前的一種思想上的準備。想要真正落實,需要搭建更大平臺,讓孩子走進社會,真實體驗一把。與學校商討之后,我們組織了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讓孩子們通過參加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職業體驗等活動,多渠道、多方位地接觸社會,不但增強了社會參與的力度;同時,在實踐過程中,社會人的評價又豐富了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彌補學校教育中大多依靠考試來評價的不足之處。
以上是筆者在學習了核心素養相關知識后,結合自身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的反思與整理。自認為優秀的教師應當如同導游一般帶領著孩子們去旅行。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那么,教師應當視每粒種子為珍寶,用心栽培,不上將就的課,以學為中心,在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道路上且行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