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戰明
(西安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摔跤作為一項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運動項目,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且在直接對抗的過程中,容易導致運動損傷。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損傷的發生,在損傷發生時降低損傷程度,首先,教練員要明確對抗中容易損傷的部位,加強對易損傷部位關節肌群力量及平衡協調性的訓練。然后,了解摔跤運動中常見損傷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最后,在常見損傷發生后,要及時恰當地進行處理,以降低損傷對運動員的傷害。
運動員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就進行高強度訓練,是運動損傷發生的重要原因。運動員在進行摔跤運動訓練前,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活動,身體肌肉機能沒有被調動起來,神經系統興奮水平不足,便難以承受大負荷的運動訓練,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教練員在為摔跤運動員制訂訓練計劃時,沒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存在“貪多、求大”的心理,使摔跤運動員每天都接受超負荷的訓練強度,且訓練時間過長,久而久之,運動員的主要肌群以及關鍵運動部位就容易出現勞損,從而加大運動員損傷發生的概率。
摔跤比賽對抗激烈,對摔跤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教練員在制訂訓練計劃時,必須針對摔跤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制訂嚴密的訓練計劃,重視對摔跤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培養。然而在實際的摔跤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往往對摔跤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重視不足,摔跤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水平跟不上高強度的摔跤運動專項訓練,摔跤運動員肌肉力量不足,不僅難以準確完成技術動作,而且容易導致運動損傷。例如,在摔跤實戰過程中,需要摔跤運動員全身的肌群參與工作,而由于在平時的身體素質訓練中教練員忽略了運動員小肌群的訓練,在對抗的過程中摔跤運動員用力過猛就容易導致肌肉拉傷等損傷。
教練員或者運動員在參與摔跤運動前,需要對這項運動有一個客觀而準確的認識,了解摔跤運動的特點、易損部位及運動時的注意事項等知識,這是避免損傷發生的基礎之一。但是在實際摔跤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往往不重視對摔跤運動員相關知識的介紹,使摔跤運動員對摔跤運動的內涵、特點等缺乏深層次的了解,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安全防護意識。過于注重比賽結果,使教練員或摔跤運動員在求勝心理的帶動下,盲目地加大訓練強度,超負荷的訓練且缺乏安全防護意識,就容易導致運動損傷。
充分且有效的準備活動,能夠有效地增強運動員神經系統的興奮程度,激發其身體各關節肌肉神經、力量,從而提高運動員各肌群對關節的保護作用,降低運動損傷概率。因此,教練員在對運動員進行摔跤訓練前必須引導摔跤運動員做好準備活動,根據摔跤運動員的訓練內容合理地制定準備內容及運動量。此外,還需要結合摔跤運動員的實際運動狀態及運動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將慢跑、關節操以及各種拉伸練習結合起來,以此來鍛煉摔跤運動員的身體協調性及關節靈敏性,以強化摔跤運動員各關節肌群的整體力量,提升摔跤運動員神經系統的興奮程度等。通過這一系列準備活動,激發摔跤運動員的身體機能,能夠有效地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根據摔跤運動的特點,針對摔跤運動員容易發生運動損傷的部位展開有針對性的訓練,也是避免摔跤運動員易傷部位損傷的重要方式。在摔跤比賽過程中,需要運動員的手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同時參與活動,且活動量較大,但由于平時摔跤訓練中沒有對這些關節進行針對性訓練,導致關節肌群力量不足,使其難以承受運動過程中所施加的外力,當外力超出了各關節的承受范圍后,就容易造成損傷。因此,在日常的摔跤訓練中,教練員應針對摔跤運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摔跤運動員各關節韌帶、腰部肌肉等易傷部位的力量訓練,同時還需要做好伸展性訓練,增強各易損傷部位的抗打擊訓練,通過這些針對性訓練來有效提升摔跤運動員易傷部位的肌群力量,從而有效預防易傷部位發生損傷。此外,摔跤運動員還必須加強專項練習,提升自身的應變能力,在保證技術動作準確性的同時有效降低運動損傷概率。
摔跤運動員具有個體差異性,因此,為有效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教練員應該認識到不同摔跤運動員之間的差異性,綜合考慮摔跤運動員在技術水平、身體素質水平、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因素,科學合理地設置摔跤訓練內容。這一訓練內容也應是動態的,應根據摔跤運動員訓練水平的變化及時地進行調整。在摔跤訓練過程中,要合理地控制摔跤訓練與體力恢復,在確保摔跤運動員訓練有效性的基礎上逐步提升摔跤運動員身體素質水平,從而使其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訓練狀態。從摔跤技術訓練來看,在實際訓練中,教練員應在了解摔跤運動員身體素質水平的基礎上,對相關技術進行分析,以制定出與摔跤運動員承受能力相符合的運動強度。同時,還應重視運動量的合理分配,避免產生摔跤運動員局部負擔過重現象。此外,教練員還必須重視摔跤運動員技術強化訓練,對摔跤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動作應及時糾正。錯誤的技術動作也是導致運動損傷的原因之一。
針對摔跤運動項目的特點進行的身體素質強化訓練,主要包含肌肉力量訓練、運動速度訓練以及爆發力量訓練等,應運用綜合訓練方式來展開摔跤運動員相關的身體素質訓練,將身體素質訓練融入技術動作訓練中,使兩者能夠有機結合,相互協調配合、共同提升。摔跤運動員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其身體的靈活性、反應能力及控制能力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實戰過程中能夠以良好的意識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同時,還必須加強摔跤運動員的思想教育,使其端正訓練態度,以深入分析運動損傷發生的危害性,強化自我保護意識,使其在訓練與比賽的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做好相關防護措施。此外,還應做好醫務監督工作,相關醫護人員應定期為摔跤運動員進行身體檢查,定期對摔跤運動員的各項生理及生化指標進行測量,做到早預防、早治療。
在摔跤比賽或訓練中,手法是關鍵,尤其是在推拉、擺動、抱握對方時,摔跤運動員的手與腕都必須始終保持用力的狀態,用力不當或用力過度都容易導致指關節與腕關節的損傷。就單純的指間關節損傷處理來看,應在受傷后的8 小時內,停止一切活動,在8小時后對損傷部位進行局部熱敷并且輔助輕揉與摩擦,在睡前再將受傷的指間關節用溫熱的醋浸泡30 min,24 小時之后待疼痛消失之后既可恢復運動,但需適當地減輕運動量。就挫傷性關節脫位的處理來看,應在損傷產生之后立刻停止運動,對手腕局部進行冷敷,關節脫位部位應由相關醫護人員進行手位復位,復位成功之后可進行輔助理療,以幫助損傷的治愈。
在摔跤比賽或訓練中,肩關節與肩帶也是容易受傷的部位。就急性創傷性肩周炎來看,摔跤運動員會具有明顯的疼痛感,但是損傷產生初期腫脹情況并不明顯,這時候應讓手臂處于一種外展休息的狀態,輔以局部的推揉,并通過分筋、理筋以及牽拉等手法對損傷部位進行局部按摩,在理療與外敷共同治療之下,能夠起到較好的恢復效果。就肩帶肌肉、肌腱斷裂來看,損傷一旦產生,摔跤運動員會感到肩部的劇烈疼痛,同時能聽到較為明顯的撕裂聲,損傷部位會出現腫脹、隆起等情況。針對這一類損傷,通常以手術修補為主,然后再使用三角巾和夾板對受傷部位進行包扎固定,以防止二次損傷的產生。
髕骨勞損是摔跤運動員常見的膝關節損傷之一。當髕骨勞損產生之后,摔跤運動員會出現膝痛無力的癥狀,尤其是在爬樓梯以及半蹲的時候,髕骨周圍的疼痛感尤其明顯。對此,在膝關節的損傷產生后,應對損傷部位進行局部按摩,輔以藥酒進行推揉,還可通過局部導入直流電的方式進行理療。在側副韌帶撕裂損傷產生之后,應立即停止一切運動,然后對損傷部位進行冷敷包扎,損傷產生24小時之后再進行熱敷、按摩以及理療。
就摔跤運動的特點來看,運動損傷的發生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是可以在訓練或比賽的過程中做好相關預防措施,以起到降低損傷概率、降低傷害的程度。本文建議:一方面,教練員和摔跤運動員應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盡可能地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另一方面,當損傷發生后,應及時進行處理治療以降低傷害,即要做到早預防、早治療,以保障摔跤運動員的運動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