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卿
(福建省莆田第三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地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初中階段相比,高中地理知識邏輯關系更為緊密,故而需要學生運用較強的邏輯思維理解知識。基于問題導向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學,即在問題情境中融入地理概念與原理,通過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主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地理教學質量[1]。
目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以問題鏈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深度學習[2]。所謂問題鏈,即圍繞教學目標及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等,將目標要求的知識技能轉化為相互關聯、相對獨立、層層遞進的問題組。一般問題鏈涵蓋3個及以上問題,教師通過設置批判性、探究性、情境性的問題鏈指導學生建構和轉化地理概念,以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等高階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教師在設置問題鏈時應重視問題質量,最大限度地體現知識相關性、認知主體性與邏輯層次性[3]。高中地理和初中階段相比,知識容量和難度均有明顯提升,學生在學習和理解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而創設情境問題鏈能促使學生在適當情境中理解所學地理知識,準確分析地理問題。總而言之,情境問題鏈能調動學生探究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現代教育所強調的人文化與生活化,有利于培養學生微觀探析與宏觀辨識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其未來發展做好鋪墊。
以“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教學為例,該章節要求學生結合實際案例闡述農業區位因素,運用所學區位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地理教師先展示材料內容:“北流市有著‘百香果之鄉’的美稱。2018年,北流市成為天貓消費者最愛的百香果產地,請分析百香果農業區位因素。”隨后,教師提出以下問題:(1)為何只有廣西北流市廣泛種植百香果,其他地區卻沒有種植?(2)廣西北流市有哪些適合百香果種植農業區位因素?(3)改變哪些因素能推動北流市百香果產業蓬勃發展?(4)“南果北移”使哪些農業區位因素發生改變?(5)假如你是廣西北流市長,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北流市百香果產業后續發展方向。
地理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串聯該章節知識內容,引領學生分析問題,并適當進行指導和點撥,使學生層層遞進地明確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形成良好的綜合思維與系統化知識結構。通過回答上述問題,學生明白了百香果與水源、氣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及市場、交通、科技等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重點理解了不同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從而強化了自己獲取、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學生在問題導向下學會獨立思考,并在與教師、同學溝通交流中學會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深度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集思廣益,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使其對所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雖然目前很多教師會設置探討環節,然而真正參與探討的往往只有部分學優生或其他被教師提問的學生,而不愿參與探討環節的那部分學生則沒有進行自主思考,反思更是無從談起。對此,高中地理教師應緊抓學生思維動態,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課堂探討環節的作用,通過隨機提問的方式刺激不同層次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為其高效自主學習做好鋪墊,切實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同時,高中地理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資源,讓學生認識到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鼓勵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知識中敢于向權威觀點提出疑問,逐漸形成良好的質疑意識與品質。
例如,“地球的宇宙環境”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首個章節,也是連接學生認知中宏觀與微觀的紐帶。教師要指導學生基于微觀角度研究、分析地理知識,將思考貫穿整個地理學習過程。縱觀以往課堂教學,由于該章節概念知識相對脫離學生現實生活,大部分學生表示該章節知識抽象、復雜,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對此,教師可結合學生學情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形象認識相關知識,實現深度學習。
又如,在教授“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呈現春、夏、秋、冬四季圖片,如春天的牡丹花、夏日的蟬、秋收的場景及冬日的寒梅,然后挑選學生回答四季的雨水各有什么特征。學生紛紛表示:“春雨如絲,淅淅瀝瀝;夏雨好似小孩臉,說變就變;秋雨纏纏綿綿,好似一場拉鋸戰;冬雨變成鵝毛般的雪花。”教師通過運用常見的天氣情況引入天氣系統知識,為學生高效學習做好鋪墊。
問題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體驗和感悟地理知識的生成過程,進而強化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可借助新型教育理念提出與地理知識有關的問題,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串聯知識,促使學生從知識接受者轉為主動探究者,從而使學習更具連續性與深入性。
課堂教學方式之一是引發認知沖突。當學生腦海中存儲的知識與新知不符時,學生就會產生認知沖突,主動探究新知,完善自身認知結構。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認知沖突設置問題,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形成批判與質疑意識。認知沖突涵蓋提供沖突情境、意識沖突及解決沖突三個階段。以“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在正式授課前向學生講授移動的彗星、行星、流星等,并搭配相關圖片,通過比較其與地球的不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后,教師再提問:“大家看到的天空中的星星有哪些?地球在宇宙中屬于何種存在?地球中的各種天體是否孤立存在?”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知識。
總而言之,地理是一門集綜合性與區域性于一體的學科,在高中生學習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于問題導向的地理深度教學能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進而提高地理知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