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熙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是古人長期搏打廝殺的經驗總結,是隨著古人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門古老學科。而武術中的理論是在中國古代文化、謀略、辯證法等的相互促進下,通過長期的實踐而逐漸形成的武術理論體系。古往今來,盡管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武學,但是,由于某些因素,導致傳播受阻,多處于失傳的邊緣,唯有中國武術至今仍大放異彩,這不僅是因為武術產生于古人的生產實踐,或是貫穿于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還因為其完整的理論體系,一直在漫長的實踐中起著重大作用,并且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檢驗,也證明了其自身的科學性與系統性。
因此,中國武術之所以在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洗刷后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就是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中國文化、哲學等的相互促進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中國古典哲學內容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哲學、道家哲學、五行學說、陰陽學說等。[1]其中,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認識世界物質的根本性學說,是中國古代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根本:一方面,陰陽學說是中國武術理論的辯證基礎,如攻守、進退、動靜、疾徐等都是武術辯證的基礎,是武術實戰的基本;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武術運動的對立統一特征,也使得陰陽學說得以進一步發展。其理論指導于實踐,實踐又反作用于理論,共同鞏固著中國武術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地位。
“陰”“陽”二字最早出現于公元前八世紀初。古籍《周語》一書中有: “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函丞,于是有地震”的記載,[2]那時的“陰”“陽”常被人們用來詮釋某種特定的自然現象。東漢許慎的《說文》中的“陰”“陽”是兩個形聲字“陰”與“陽”,這兩個字的左邊偏旁“阝”是兩座山的象形,所以,“陰”即“山的北坡”或“水的南岸”,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陽”即“山的南坡”或“水的北岸”,在陽光照耀的地方。[3]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梁啟超先生曾對《易經》《書經》《詩經》《儀禮》四部書中的“陰陽”二字進行分析發現:這些典籍中“所謂陰陽者,不過自然界中一種粗淺微末之現象,絕不含何等深邃之意義?!币簿褪钦f,“陰與暗、山北山南、河北河南”這些正是“陰陽”二字的原始含義。[4]
春秋時代,陰陽的概念大大地擴展了,在《左傳》中“陰陽”引申出了代表自然現象、中醫中的冷與暖兩種“氣”、水與火、血與魄等,并出現了陰陽對立、陰陽轉化的哲學概念。到了春秋末期至戰國時代,中國歷史上的軸心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家的哲學家都在談論陰陽,他們用陰陽來解釋天、地和人,并將陰陽上升為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基本范疇。道家創始人老子在其《老子·四十二章》中就講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5]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陰與陽,陰陽關系最完美的標準就是“和諧”。墨家認為陰陽的運動規律是客觀的,“凡回于天地之間,包于四海之內,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雖至圣不能更也?!盵6]儒家荀子認為“列星隨旋,日月遞昭,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7]綜上所述,到戰國時代,“陰”“陽”已上升為兩個相反相成的基本范疇,如天地、日月、水火、陰陽二氣、冷暖、燥濕、動靜等。
自然陰陽所派生更多含義的轉變始于《易傳》對《易經》解釋,雖《易經》中并沒有陰陽概念,但并不妨礙其蘊含的陰陽思想,關鍵就在于“- -”和“—”,“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薄胺蚶?,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盵8]由于《易經》中所采用的兩個相反的基本符號和被看做生萬物的源泉,因此《易傳》就用陰陽的概念來解釋《易經》,將《易經》改造為一個講天、地和人的哲學體系,并且除了“陰陽”之外還延伸出一對基本范疇,即“柔”與“剛”?!兑讉鳌肪屯ㄟ^“陰”“陽”“柔”“剛”及類似的相對的范疇如動靜、進退、尊卑、貴賤等來說明天象和人事變化的規律。[3]
綜上所述,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認識世界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具有對立統一的內涵,《類經·陰陽類一》中說到:“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钡?,陰陽的概念首先必須要對立事物或現象具有相關性和對立雙方陰陽屬性具有規定性。[9]其中相關性是指陰陽的事物或現象必須是相互關聯的、抽象的屬性和概念,而非毫不相干的、隨意所指的具體事物;而規定性是指陰陽不僅能概括事物或現象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還代表這兩個方面的一定的屬性,其所具有的陰陽屬性,既不能隨意配屬也不能隨意顛倒。因此,陽代表著向上、陽剛等特征和具有這些特征的事物或征象;陰則代表向下、陰柔等特征和具有這些特征的事物或征象。除此之外,陰陽還具有普遍性與相對性。[9]普遍性是指陰陽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種事物或現象之中;相對性是指其陰陽是相對于具體事物或現象來說的,其陰陽屬性并非是絕對的或者不可變的,而是相對的、可變的,首先陰陽可無限轉化,即在一定條件下,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轉化為陰;其次陰陽具有無限可分性,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兩方面隨著其陰陽的劃分又可以再分陰陽。因此,用陰陽學說的概念來分析事物發生發展的變化,對于揭示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具有廣泛的意義。
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對武術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道氣學說、五行學說共同構成了中國武術理論的三大基本學說。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有意識地運用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觀點,從而把散在的、零碎的打斗經驗,通過分析歸納使其逐步系統化和完整化,成為比較完整的武術體系。其陰陽學說是習武者用來解釋宇宙萬物之間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思維形式。當陰陽的哲學觀應用到武術運動之中后,在武術中就有“攻守”“剛柔”“動靜”“虛實”“開合”“進退”“起落”等常用詞語,[10]中國武術中的陰陽,既代表了兩種對立的物質屬性,又表示兩種對立和特定的運動趨向狀態。中國武術推動了陰陽學說的發展,陰陽學說反過來又締造了中國武術,并滲透應用于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陰陽學說對中國武術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易傳·系辭上》中記載“一陰一陽謂之道”,指出一切事物都包含陰陽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和互為存在。[10]《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11]認為一切事物生長毀滅運動變化的動力,均在于事物內部陰陽矛盾的對立統一運動。首先,陰陽學說的內容包容萬象,但是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不外乎四種,即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此外,由于陰陽所具有的無限可分性,因此將武術技理中的陰陽分為拳種的陰陽、組合動作的陰陽、單個動作的陰陽、勁力的陰陽和形神的陰陽并根據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來分析武術技理中的陰陽。第一,在武術技理中,武術的拳種也存在陰陽不同的傾向性。雖然武術的拳種都有陰陽相濟,但有的拳種是以陰為主、陽為輔;有的是以陽為主、陰為輔。譬如南拳、少林拳很多拳種基本上都是以陽為主的陰陽相濟的文化結合體,而太極拳是以陰為主的陰陽相濟的文化結合體。第二,組合動作上具有陰陽變化性。武術中的組合動作就是將幾個連貫的武術動作組合起來。在武術中,動作完成的速度體現了快慢的節奏變化,這種快慢相間的變化也是陰陽在武術中的體現,組合動作的要求是快中有慢,慢中有快,二者是需要相互襯托的,快的動作一般是在慢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慢也無所謂快。第三,每一個動作都具有陰陽屬性。譬如《少林棍法闡宗》中說到“出手為陽,收手為陰”;[12]沖拳為陽、抱拳為陰;出拳是陽,收拳是陰等在單個動作上的陰陽。首先,出手與收手二者互為對立并相互依存,無出手也就無收手;其次,出手與收手也是一種陰陽平衡;最后是互為轉化,即出手達到極致即要收手。第四,勁力的陰陽變幻性。單個動作中的勁力可分為明勁(陽),暗勁、化勁(陰)。武術拳諺有云: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陽不離陰,陰不離陽; 陰陽相濟,方為懂勁”[10]等中國武術在勁力中體現陰陽辨證關系的例證。譬如出拳的一個動作,前面的慢是為了最后發力時的快,發力是陽、發力完的放松是陰。《劍經》中 “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乘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13]也是一種陰陽之調和。第五,形神的陰陽合一。在武術中,動作與意念的結合也是一種陰陽同體。譬如,武術拳諺:“足打七分手打三,勝負全在陰陽間”“手腳齊到方為真”等,又如形意拳其拳理“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隨意轉,意至形生?!盵10]外形模仿動作的形態(陽),演練時更加注重對各類形態的神的模仿(陰),以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陰陽結合)。[18]這種所體現的“形神統一”是中國武術的藝術智慧之所在,不單只有形或只有意念上對于神態的空想,而是兩者融會貫通、巧妙結合,活靈活現的動作形態與神態的高度和諧統一體現于拳法本身,透發出神采之韻。除此之外,陰陽學說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也始終貫穿于武術技術的每個層面,并且根據陰陽相互變化的規律一個事物既可為陰也可為陽,在兩者的不同關系中不斷發生變化。陰陽的靈活性是非常大的,而不是固定的東西,是在行動中、變動中去確定?!短煸o大論》中“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無論生或死、攻或守、剛或柔都不是陰或陽單方面的作用,陰陽兩方面是不相離的。
綜上,在武術中所要處理的陰陽相濟,就是一種陰陽平衡。這些技法內涵正是由一代代武術家們根據自己長期的鍛煉實踐,把古代的“陰陽辯證思想”同拳術動作的運動規律有機結合并加以解釋,并進行不同組合與變化,從而構成了中國武術色彩各異,豐富多樣的技擊原理與方法特點。[15]陰陽的概念始終貫穿于武術技擊每個動作之中,武術也從另一方面論證陰陽的哲學理論,陰陽互為對立、交融、聯系、轉化,陰陽的哲學理論不僅大大提高了武術理論的深度和縱度,還進一步豐富了武術拳種、流派的發展與繁榮。
武術之格理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我國古往今來的進步過程,是從蠻荒走向文明的里程碑,闡釋了中國武術豐富的攻守取勝內涵,是武術技術不斷升華的結果。早期的武術理論形成于夏、商時代,根植于長期的戰斗經驗及古代辯證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武術三部經典,即《易經》《黃帝內經》與《六韜》。在周朝時期,武術理論出現第一次大飛躍,出現了許多武術的理論經典,如《左傳》《孫子兵法》《國語》等。到了秦漢中華一統時期,強大的武力給秦漢王朝帶來了繁榮和長治久安,國家的富強使得武術理論也逐漸得到補充和完善。至隋唐時期的科考與武舉制,也給武術中的比賽、教學、訓練等進行了補充。宋朝時期,國家對禮的觀念的扭曲,使得武術從這一時期開始逐漸不被重視。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后,武術逐漸重新登上舞臺,毛澤東明確指出“槍桿里出政權”,并且共產黨用小米加步槍的方式創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后,開始系統挖掘和整理武術,使得武術理論逐漸完善和系統。
中國武術的格理具有豐富的古代哲學觀點,中國古代哲學對武術格理的指導,正是中國武術具有無窮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武術的理論主要是記述了武術人如何對敵的方法,其中陰陽變化是武術攻防轉換的理論基礎。“出手為陽,收手為陰”“攻為陽,收為陰”“陰來陽破,陽來陰破”等攻防技法,在武術戰術戰略和技擊原理上無不體現著陰陽矛盾運動。由陰陽衍化出來的技擊原則如“先發制人”“避實擊虛”“以快制慢”“以柔克剛”等在武術技擊中隨處可見。[14]譬如,“避實擊虛”“因敵制勝”是講根據敵情的變化隨時調整戰略部署,做到靈活機動,敏捷地躲過對方強勁鋒芒之勢,撲捉戰機,抓到對方薄弱環節,造就優勢。[15]這種也是陰陽的調節變換,“避實擊虛”也就是“四兩撥千斤”之意,即根據對手的陰陽,幫助自我進行陰陽的轉換,運用陰陽學說中陰陽轉換的原則達到制勝的效果。《素問·六徽旨大論》中“夫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不生不化靜之期也?!薄俺蓴∫蟹鮿?,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币舱J為萬物從生到極的發展,就是變和化的過程,而在變化過程中的斗爭,則是導致事物成功或失敗的根本原因;“因敵制勝”則根據對手的陰與陽調整自我的陽與陰,如少林拳諺講:“手似流星眼似電,身似游龍腿似箭”;形意拳講究“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又或南拳、八極等在技擊上都講究快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其不意,以快制勝;[15]而有的拳種則通過“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后發制人”的手段,以靜制動,尋求有力進攻時機,克敵制勝,運用陰陽對立制約的原則達到制勝的效果。在武術中每個拳種都是陰陽相結合的本體和陰陽結合的對敵之術,而秉持著想徹底戰勝對手,就要在動靜中把握,陰陽中摸索,剛柔中取得的陰陽哲學觀。
武術的技理注重功夫、技藝、招法的表現,是功夫、技藝、招法的傳承;武術的格理注重功夫、技藝、招法的科學研究,是功夫、技藝、招法的科學總結和探討。[9]理論為運動服務,運動反作用于理論,二者是陰陽辯證的關系。古代武術家將武術運動的基礎歸納為兩根,即陽性的人根和陰性的筆根。人根即人是武術運動的主宰,包括內練的一口氣和外練的筋骨皮以及合理的運動修煉、搏打廝殺、攻守;筆根即筆是武術運動的延續,包括功夫、技藝、招法等的記敘分析和研究探討以及整理撰寫。因此,作為武術人不僅要言傳身教,還要對技法的心得進行記錄,只有兩根深厚,中國武術才能內容豐富、源遠流長。[9]武術的技理與格理都是中國武術活的靈魂,都是武術人畢生追求和研究的陰陽兩個方面。在武術中,有了技術才有理論,有了技術與理論才是名副其實的武術人。
陰陽學說的古典哲學觀始終貫穿于中國武術,從技術層面來說,體現在拳種、動作、勁力等方面;從武術理論方面來說,陰陽是其最為基本的指導思想。并且武術的技術層面和理論層面也互為陰陽,它們相互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互為轉化并且達到一種陰陽平衡從而推動與維持著武術的發展與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