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梅
(盤州市職業技術學校 貴州 六盤水 553537)
中職語文教學是在發展學生的聽、讀和寫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職業能力。所以作為一位中職語文教師,必須要充分意識語文教學的意義,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灌輸的同樣,不能忽略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積極改革教學體系,創新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育其探究能力、職業能力,為其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1.1 教學目標不明確。中職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包含了教學大綱的宏觀目標,也包含了每學年、學期,甚至單元和章節的目標,而就中職語文教學目標定位情況來看,教學缺乏對教學目標的精確定位,難以循序漸進的展開教學。其次,教師對學生學情的忽略較大,忽略了對學生基礎和知識接受能力的考察,仍在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
1.2 課程定位不清晰。語文課程定位不清晰同樣是一大問題,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明確將語文課程表述為“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但部分教師將其片面的理解為“語文純屬文化課”,與專業教學無關,語文課程的確屬于文化課,然而卻是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石,同樣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石。
1.3 教學實踐性較低。職業學校培養的是綜合能力強的職業型人才,然而,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所學的語文知識較為抽象,語文教師也更加注重完成教學目標,更傾向于字、詞句的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這些內容和學生今后從事的職業關系不大。其次,大部分中職院校采用的都是學科課程教學,這種模式所學到的知識和企業所需要運用的知識也不相符,究其原因,則是學校的教學體系根本沒有真正導向社會需求,學生無法對將來的職業需求有所預見。
2.1 改革教學方法,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理實教學法、行動教學法是當下各級院校應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模式之一,其主要方法在于根據課程教學內容,規范起始時間,讓學生根據團隊合作和自主探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一教學方法扭轉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學的局面,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加強自主探究,極大的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中職語文教學中的行動教學在于根據教學主體給出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在行動中掌握重點知識內容,升華其思想感悟,其內容要和教材內容相契合,比如在學習基礎模塊上冊“我愿意是激流”的詩歌教學后,教師提出相應的教學任務,如:品一首詩,解一種情,找出詩中的意象,品味詩中的情感。在主題確定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組織團隊,通過小組成員的自主探究高效完成任務。這一過程更加體現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能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究和思考的過程,有效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為其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2.2 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實踐活動教學能讓學生在問題中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能突破思維的局限性,讓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新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的內涵在于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感知到語文知識真實存在,學習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將原本枯燥的語文課堂和生活實際相連接,讓語文學習服務于自身,總結經驗,增強實效,并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極大的提升學生的洞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當代中職生好奇心較重,且興趣頗為廣泛,具備較強的可塑性,因此,教師要解決于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
2.3 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中職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當下社會需要的也是多技能型綜合人才,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交際能力、策劃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于閱讀、寫作培養學生的個人交際水平和策劃能力,讓學生不僅能夠實現語文知識的融會貫通,還能掌握各種商業文案的寫作要領,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2.4 結合學生特點,明確教學目標。中職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學生個體化差異較大,倘若仍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必然導致教學結果和目標定位脫節,以“拿來主義”一課為例,如若根據教學大綱,只需要兩個課時就能講完,一節課通讀文章,一節課深度剖析,而中職學生普遍缺乏預習習慣,在課程學習中存在眾多不懂之處,且難以跟上進度,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目標,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需要深度掌握文章內涵,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只需跟上進度即可。
就現階段中職語文教學情況來看,還存在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學生積極性不足,語文課程的實效性較低。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通過實踐教學和綜合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職業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