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清
(浙江省諸暨市青少年宮,浙江諸暨 311800)
學習型社會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并對人的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通過變革教育模式、完善教育體系來實現。對此,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2020年10月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旨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健康素養、審美及人文素養;大力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寬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強調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嚴格規范校外培訓服務。這一方面明確了學習型社會所要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對多個教育主體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少年宮作為校外教育的主要陣地,被寄予為學習型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現代化青少年人才的厚望,亟待進行教育功能的轉型。
青少年宮的舊有課程體系中始終缺乏貫穿全局的指導思想與課程理念,在課程設置上無規律可循。有些課程開了一年后就沒有了;有些課程雖然連續開設,但是學年之間沒有連續性,造成教學內容的斷層、空白或重復,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所開設的學科類課程和體藝類課程還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現象。這都是因為沒有構建一套科學的校外教育課程體系。
學習型社會中的人才必須具有終身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這同樣也是發展核心素養所提倡的。因此,青少年宮若要實現教育功能的轉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構建起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校外教育課程體系。
發展核心素養包括六大方面,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囊括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大屬性。青少年宮應據此更新課程,在課程中進行相關內容的補充,尤其是在審美情趣方面。例如,在開設樂器類、繪畫類、書法類課程時,青少年宮應從以下維度進行統一的課程設計: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文化藝術多樣性、審美價值觀、藝術表達與創意表現等。在自主發展方面,青少年宮應為學生提供多元的課程內容和靈活的選課體系,以積極培養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生選課前開設試聽課,讓學生根據聽課感受,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及任課教師。這也能培養他們的反思意識與信息意識,讓學生學會有效評估、鑒別自己的學情。此外,青少年宮應發揚自身優勢,努力為學生創造社會參與的條件,在課程體系中科學設置一定比重的社會實踐課程,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1]。
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中,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主管部門不同,長期處于分離狀態,存在著諸多弊端。其一,校內、校外教育各自為政,起到兩種方向不盡相同的力量,學生因此無法在學校和青少年宮接受連貫、統一的教學,導致“1+1<2”。其二,校外教育市場失序,在眾多培訓機構的擠壓下,青少年宮的教學體系無法適應市場,成為家長和學生群體的次要選擇。
為助力規范校外教育市場,提高教育質量,青少年宮急需主動與學校合作,打造“宮+校”協作教學模式,以形成“1+1>2”的合力。我國必將長時間保持以學校教育為主的教育體系。因此,青少年宮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從根本上將青少年宮的素質教育與學校教育聯系起來,持續進行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有機互補,在保持自身特點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向學校教育靠近。各主管部門應聯合推動學校系統和青少年宮系統的深度合作,如利用“一人一案”的個性化學案有效銜接校內、校外教育,青少年宮可根據學案中學生的校內表現,在思想素養、興趣愛好等方面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培養青少年的興趣為主,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在學案中補充學生在校外教育中的表現與分析。學校則可以根據學案中對學生的校外評價,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從而制訂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青少年宮作為校外教育的主陣地,要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獨特的節假日教育服務。青少年宮的師資不足,可以在政策支持下,動員學校非學科類的教師到青少年宮任教,開設相關課程,作為校外教育的師資和項目補充。
另外,從2021年9月1日起,教育部推行義務教育課后服務“5+2”模式,青少年宮可派師資到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為“課后兩小時”服務添磚加瓦,或派出特有的優質師資,輔導學校師資隊伍,分享青少年宮獨特的課程,以另一種方式提供更多的課后教育服務。
青少年宮的師資特點是專業門類多,應通過招考不同專業的編內外師資、兼職來豐富、充實隊伍,補充學校沒有的、社會上稀缺的師資,以滿足學習型社會的需求。
在“雙減”政策下,青少年宮要積極推動學科類教師的轉型,如文學教師轉為跟原學科相近的非學科類項目組織者,如組織小記者實踐、演講、主持等項目,亦可轉崗為專門的活動教師,或者去先進青少年宮引進新的教學課程。
青少年宮應將培訓和活動并重,在保留非學科類培訓項目的基礎上,大量開設符合青少年身心特點的活動類課程,以滿足廣大青少年的發展需求。
在“雙減”政策下,青少年宮可開設更多的親子活動項目,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子女教育中,從而提高他們的教育能力。比如,青少年宮可開設家庭教育課程,讓年輕一代的父母學會在孩子面前做到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一輩子的老師;讓家長學著接納孩子、分析孩子,處理與孩子溝通的問題,與學校、社會一起將三大教育支柱有效地撐起來。
教育模式的轉型包括但不局限于開展新型的宮校協作;與社區、其他部門、社會機構等合作開展培訓和活動,打造無圍墻的青少年宮和流動的青少年宮;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網上活動等。
教育評價標準的制訂是青少年宮進行教育功能轉型、推行宮內管理體系變革的重要前提和依據,為滿足學習型社會和現代教育體系的需求,青少年宮必須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一方面,青少年宮具備獨特的教育特點和教育優勢,不能直接套用學校的評價體系,規模、教學設備、招生數量、資金收入等并不足以作為評價其教育質量的標準。青少年宮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才是真正關乎青少年素養養成的重要考量維度。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對青少年宮教師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就浙江省而言,通過前幾年第一輪評估的推動,多地新青少年宮拔地而起。但如果僅是硬件完善,而教育質量不能與之匹配,那么再好的硬件也是擺設。因此,相關部門應啟動新一輪的評估,并進行評價改革,優化評估維度與指標,側重對教育理念、師資建設等方面的評價,促進青少年宮優質、均衡發展。
綜上所述,在學習型社會環境下,青少年宮只有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宮校合作”為抓手,以教師轉型為原動力,推動教育功能的全面轉型,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