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諶鵬 編輯/王亞亞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明確提出在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方面要加大開放力度,并強調政策落實“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此后,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重大戰略平臺,承擔起探索區域金融開放先行先試的任務,以此推動我國金融業整體開放進程。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橫琴方案》)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分別就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橫琴合作區”)發展、推動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下稱“前海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做出重要部署,支持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前海合作區落地實施,籌謀在橫琴合作區發展現代金融產業、創新跨境金融管理。這將進一步推動大灣區金融業融合創新,推動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兩個方案將為大灣區金融開放創新深度合作提供有力支撐。《前海方案》明確合作區范圍從14.92平方公里擴大到120.56平方公里,以現有前海合作區為基礎,進一步擴展至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機場及周邊片區,寶安中心區及大鏟灣片區。擴區后,前海合作區在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科技研發、會展經濟、海洋經濟等領域將形成全球競爭力,有利于發揮政策的溢出效應。根據方案,前海合作區既有的相關支持政策如金融改革創新、法律事務合作等將覆蓋至方案明確的全部區域,使擴區后的空間要素價值、制度創新功能、產業輻射能力、深港合作能級得到進一步提升,前海輻射帶動作用將因此極大增強。《橫琴方案》將橫琴島劃分為“一線”和“二線”海關監管區域,實施分區分類政策管理,促進澳門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合作引擎來看,擴區后的前海處于深莞惠、廣佛肇、珠中江三大城市圈交匯處和珠江口灣區的核心區域,具有突出的戰略區位優勢。前海與橫琴共同聯結起珠江口海岸線的五個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有利于發揮金融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并可通過境內境外合作、產業金融融合、科技金融結合,促進大灣區金融開放創新合作水平的提升。從增強大灣區金融國際競爭力來看,前海合作區和橫琴合作區共同塑造的灣區都市圈金融核心區域,不僅可為深化金融開放與國際金融合作提供新空間,還可推進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聚焦資金要素跨境自由流動,以金融服務業開放、深度融合發展來支撐大灣區的高水平建設。
二是兩個方案將為大灣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前海方案》要求,培育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的金融業態,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金融監管創新,為消費、投資、貿易、科技創新等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橫琴方案》以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為主攻方向,聚焦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等新產業。根據《前海方案》,前海擴區后,在合作區、自貿區、保稅港區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整合海港、空港、科技、制造、海洋、會展等產業元素,探索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通道。整體而言,兩個方案的公布實施為粵港合作、粵澳合作提供了新機遇和新空間,將有效發揮前海戰略平臺和對外開放樞紐作用,以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債券股權等結構型金融產品創新為重點,引導境內外資金支持大灣區內實體經濟尤其是未來戰略產業的發展;而以琴澳合作為平臺,則可支撐澳門經濟快速實現多元化發展。
三是兩個方案可為大灣區金融科技融合發展提供平臺支撐。兩個方案依托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深圳金融科技創新的先發優勢,將進一步以技術創新加快推進制度創新。《前海方案》提出,聚焦金融科技等港澳優勢領域,大力發展粵港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金融和科技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前海經濟發展的重要特色。根據地方政府的數據,截至2020年4月,前海已有25家金融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2500余家前海注冊企業可提供金融科技服務,前海金融科技企業累計申請專利超過2300件,其中15家頭部金融科技企業累計申請專利超過1500件,對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的帶動效應明顯,對持續提升灣區金融市場運行效率形成了有效支撐。金融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高效融合,將有利于推動前海、橫琴兩地發揮各自優勢,在金融科技創新方面先行先試,以金融科技創新推動金融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升級,推動實現金融業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四是兩個方案將有利于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有效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根據定位要求,前海作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將進一步提升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功能,在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便利化等領域先行先試;橫琴作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立足服務澳門和推進琴澳一體化要求,在創新跨境金融管理方面加強合作區金融市場與澳門、香港離岸金融市場的聯動,并通過探索構建電子圍網系統推動合作區金融市場率先高度開放。隨著2021年9月“跨境理財通”試點的落地,大灣區跨境金融業務全面提速。目前,人民銀行正在牽頭香港和澳門的金融管理部門制定金融支持兩地改革開放的專門文件。預計這兩個文件的出臺將有利于進一步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提升澳門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
為了進一步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引擎,大灣區金融開放應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以金融科技為支撐,以風險防范為底線,構建涵蓋金融基礎設施提升、金融市場聯通、金融機構準入、金融產品創新、金融監管能力增強、金融數據集聚的金融開放創新發展體系。
其一,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跨境貿易金融和國際支付清算新機制,利用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建立貿易金融快速認證和轉賬支付系統,為企業提供更為合規、安全、快捷的清算服務。推動開展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試點,探索實施本外幣合一的賬戶管理辦法,完善現有賬戶監管體系和跨境資金宏觀審慎管理體系,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安全、高效的銀行賬戶服務。進一步完善信用評級市場,推動評級結果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實現互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征信合作。
其二,深化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探索“新股通”“商品通”“私募通”等互聯互通新機制。依托‘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提升前海對境內外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機構的集聚能力,推動連接型指數基金等資管產品創新。增強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定價能力。探索疫情后購買港澳保險的續保、核保的合規服務新模式,逐步探索大灣區粵港澳保險市場互聯互通新機制。
其三,加大引入國際金融機構力度。大灣區內地與港澳法律與稅制存在差異,這是挑戰,也是優勢。可借鑒歐盟“單一通行證”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前海和橫琴開展業務試點,允許合格持牌金融機構無需向當地監管機構單獨申請準入即可在大灣區內提供跨境金融服務;探索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開展跨境證券投資和保險業務的業務類別、監管模式,盡快建立與之適配的跨境金融數據、征信、規則和法律制度體系。
其四,逐步推動跨境金融產品創新。逐步豐富“跨境理財通”產品類別,擴大雙向規模;與“碳中和”緊密結合,探索建立綠色金融跨境合作的監測體系、統計標準和支撐平臺;研究建立大灣區內部保險跨境服務機制,探索境內壽險公司開發適用于港澳地區的醫療、人壽保險產品,為港澳長者回粵養老創造便利條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跨境融資、跨境擔保、跨境資產轉讓等業務開展人民幣計價結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其五,構建跨境金融風險監管體系。建立健全與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相適應的金融風險監控體系,依托監管科技手段,增強面對金融新業務、新通道、新機構、新模式的金融監管識別能力、迭代適配能力、監管協作能力、監管穿透能力,提升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水平;積極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監管標準,促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落地監管沙盒試點,在部分業務領域通過監管沙盒試點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加大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力度,優化粵港澳金融監管合作機制,提升跨境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其六,提升金融數據生產要素的集聚水平。發揮深圳金融機構金融科技應用創新能力強、高科技產業占比高和跨境金融數據集聚等優勢,依托合作區數據生產要素制度創新優勢,開辟大灣區數字金融獨特創新路徑。一方面構建灣區金融數據開放共享平臺,以聯邦學習等技術破解數據孤島問題,在保障數據隱私的同時實現數據價值化;另一方面對標CPTPP等高標準經貿規則,重點針對金融數據跨境流動和交易,推動金融數據跨境制度創新,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構建灣區金融數據生產要素跨境交易平臺。
基于上述要點,推動大灣區金融開放發展的關鍵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堅持宏觀戰略和微觀創新相結合。從頂層設計高度謀劃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從全局和長遠角度確立大灣區金融融合原則,順應趨勢,基于大灣區金融融合現狀,推動金融業務與產品的微觀創新。
二是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是動態演進的過程,其中的制度對接、監管協調、市場聯通、機構互設、產品互認均需要時間和資源來進行設計。在此過程中,技術的運用能夠拓展協作的可能性邊界,要以技術創新突破制度銜接的障礙,推動更有效、更平穩的融合。
三是堅持市場主體和體制改革相結合。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為導向,推動在外匯管理、跨境融資等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協同推進金融改革政策的落地實施,建立符合國際通行規則、新型規則的金融服務體系。
四是堅持境內與境外相結合。著重探索跨境金融合作,通過離岸在岸互動、境內改革與境外市場對接相結合,在增強國內金融體系開放能力的同時,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五是堅持實體經濟與資本創新要素相結合。圍繞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促進金融資源要素自由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結合數據生產要素開放共享等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
六是堅持金融開放創新和風險防范相結合。應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疊加疫情的影響,對大灣區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一方面要進一步增強大灣區三地的監管協作,提升跨境金融監管能力;另一方面面對金融科技深化背景下的業務交叉融合特征,要進一步提升監管水平。